十二月,项羽顺利抵达了黄河南岸,接下来要做的就很简单了,先跨过黄河,然后干掉章邯和王离就可以了。
就是这么的简单,在项羽的世界里,一切可以用武力解决的事那都不叫事。
开干!
项羽先是派大将英布(牢牢记住这个人)和蒲将军率先渡过黄河攻击驻守在北岸的秦军,二将不负众望,痛击了沿岸的秦军并且成功开辟了滩头阵地。
其实在如何解巨鹿之围的问题上,项羽是有自己的主张的,项羽认为,直接进攻包围巨鹿的王离军团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应当先攻击由章邯镇守的粮道,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只要断了王离的粮草,纵使秦军尚众,不过是一群待宰的羔羊而已。
打定主意以后,项羽命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先锋部队突袭秦军粮道,由于楚军的行军速度实在太快加上章邯没有防备,不出意料,章邯丢失了对甬道的控制权,随后项羽当机立断,亲率余下主力渡过黄河。
然而得偿所愿渡过了黄河的项羽并没有急于进军或是补充粮草,而是在滔滔黄河面前,项羽留下了一个成语。
这是一个注定要流芳百世的成语!
项羽下令,要求士兵们凿沉所有用来渡河的船只,打碎所有烧饭用的器皿,甚至连睡觉的帐篷也一并烧毁,而每一个士兵的身上只准携带三天的口粮。
没有了船便无法撤退,没有了器皿便无法吃饭,没有了帐篷便无法休息,而三天的口粮则很有可能表示自己只能再活三天而已。
“此一去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故乡了吧!”
士兵们当然明白项羽此举的目的,这与找死无异,但是在那巍峨不动的背影以及坚毅到如同钢铁一般的眼神下,似乎,战死沙场是一件可以被后人传唱的颂歌。
这就是破釜沉舟这个典故的由来,我们这些后人总是喜欢用破釜沉舟来表示自己的决心,殊不知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真是不敢想象,两千多年前的楚霸王究竟是一个怀着怎样气魄和胆量的人。
也许,正如他的自我评价一样:
力拔山兮气盖世!
破釜沉舟之后,项羽的手下有了一支真正的军队,一群饥肠辘辘的虎狼之师,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为这群虎狼找一群肥羊来填饱肚子。
项羽来也!
快哉快哉
在大战开始之前,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了解项羽所处的劣势境地,咱们先来看一下秦楚双方的兵力差距。
据记载,此时章邯部人数有二十万,隔壁的王离手里还有二十万,那么加一起就是四十万,而项羽只有区区五万人,简单的换算一下,这就相当于每个楚军战士要是想保本的话,最少也要杀掉八名秦军。
1:8的富裕仗,项羽八辈子都没有打过。
除了军队人数的悬殊差距以外,项羽还面临着缺衣少食和孤立无援的问题,然而在这么多的不利因素下,项羽竟然是率先发动攻击的那一方。
简直荒谬!
你项羽既没有光武帝的陨石魔法,也没有明成祖的大风助阵,你凭借什么主动进攻?
“因为没有退路。”
好,但你可知道章邯与王离乃当时之名将,堪称王牌中的王牌,精锐中的精锐?
“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但这是战争啊,会流血会死亡的战争啊,你已经亲手断绝了自己所有的退路,你难道不怕死吗?
“那又如何,既然已经退无可退,那就有死而已吧!”
好一个有死而已,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巨鹿之战,开始!
天下英雄谁敌手
王离早就听说了,传闻有个破釜沉舟的神经病人正带着五万人打算找自己拼命,然而当看到项羽的那一刹那,王离嫣然一笑:
“真是巧啊,原来是你!”
公元前223年,此时正值在秦灭楚的关键时期,在最后一战中,秦国名将王翦碰上了楚国名将项燕,虽说双方都是当世名将,但战况却是一边倒,此战过后,项燕兵败身死,而楚国也随之被灭,不过秦与楚,王与项的故事并没有到此完结。
十六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些人和事早已被雨打风吹去,然而和十六年前一样,秦将王翦的孙子王离和楚将项燕的孙子项羽替他们的祖父再一次于战场上兵戎相见。
哎,历史真是一个圈啊!
王离手握二十万精锐,自然不会把这区区五万人放在眼里,但王离从祖父的口中听说过“楚人之勇猛,世之罕见”,所以为了谨慎起见,王离还是下令,要求部队时刻保持警惕,不得有一刻的大意。
王离不是宋义,赵括那种纸上谈兵的军事专家,他出身将门又常年领兵在外,自然知道战争不是儿戏,稍有不慎便会名裂身死,唯有小心方能使得万年船。
狮子搏兔,全力以赴,来吧!
然而就在吹响战斗号角的下一秒,战场上却发生了让王离瞠目结舌的一幕,他是怎么也没想到,竟然真有不怕死的。
项羽一马当先,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入敌阵,于数万军阵前九进九出(九战),杀的秦军人仰马翻,叫苦不迭。
太熟悉了,这出戏我们太熟悉了,这不就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回合《赵子龙七进七出大闹长坂坡》,现在咱们也可以来个项羽版的,不过为了应景,这里需要换一下人物,地名和量词,其名曰:楚霸王九战九胜收复巨鹿城。
在这个世界上一共存在着两种将军,一种喜欢喊“兄弟们,给我上”,而另外一种则是“同志们,跟我冲”,很明显,项羽是后者。
在领导的带动下,楚军士兵也不甘屈人之后,个个是以一当十,不,是以一当百,叫嚣着冲向秦军,浑然不顾双方巨大的人数差距。
看着这群楚国人,秦军士兵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还有这么打仗的,五万人主动进攻二十万人,这群人不怕死的吗?
古话说得好啊,狠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纵使王离身经百战,秦军人数众多,但也敌不住楚军这种上到将统帅,下到炊事班长的自杀式进攻啊,最终,巨鹿之战就以这种谁都没有想到的方式结束了(别诧异流程太短,史记上就这么几个字)。
咱们来看一下巨鹿之战的战报:
秦上将章邯-败走
秦上将王离-俘虏
秦大将苏角-斩杀
秦大将涉间-自焚
奇迹,这简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奇迹,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说,这是一个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
凭借巨鹿一战,项羽的名字彻底传遍了天底下每一个角落,同时,项羽还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的时代,终将到来!”
将之道
能够左右战争胜负的有因素有很多,比如地形,人数,武器,装备,粮草,后勤等等等等,是的,所有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当我们抛去以上种种借口以后,我们会发现,真正能够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就只能是主将的意志。
比如那支战无不胜的独立团无不体现了李云龙的亮剑意志,又比如项羽这种不畏生死的大丈夫气概。
狭路相逢勇者胜!
纵观秦汉交替这十几年,项羽仿佛有一种很奇怪的天赋,比如简单的仗,以多欺少的仗,项羽似乎打不来,但以少击多,以弱搏强却是项羽的拿手好戏,并且这种极富暴力美学的艺术,日后在我们的故事中还会多次上演。
无独有偶,作为秦汉时期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天才,另外一位也是以弱胜强的行家里手,至于他姓甚名谁,咱们姑且先卖个关子。
死亡的馈赠
终于,给众起义军带来了严重心理阴影的王离不见了,既然巨鹿之围已解,那么友好地拜见一下自己的大恩人,那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只不过呢,请注意你们的态度以及方式。
按照规矩,当项羽召见你们的时候,你们必须得跪着爬进去(膝行而前),还有啊,切记一点,不准抬头看项羽(莫敢仰视),各位都记住了吗?
“记住了,记住了。”
这群诸侯当然不敢抬头看项羽,因为此刻在起义军将领的脑海里,唯一能回忆起来的就是楚军在与秦军作战的时候,那种以一当百的勇猛,惊天动地的杀喊,还有那个威武到不可侵犯的项羽。
畏惧,除了畏惧还是畏惧,并且这种畏惧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项羽魂归江东之前,这群作壁上观,畏首畏尾的诸侯们是绝对不敢抬头看项羽一眼的。
微操大师
现在我们来说说章邯吧。
当得知王离兵败的消息以后,章邯敏锐地战场嗅觉告诉自己:王离的二十万人已经殒命,就算现在自己扑上去也是无济于事,一切都晚了,先撤退吧。
于是章邯决定后撤到棘原,隔着漳水与项羽对峙。
其实章邯并没有直接参与巨鹿攻防,并且在先前的甬道争夺战中,章邯也未损失太多的战力,此时此刻,章邯的手里仍然握有二十万秦兵,换句话说,章邯仍然有与项羽一战的资本,现在章邯要做的,就是等一个机会,等一个可以给予项羽致命一击的机会,就像当年自己对项梁做的那样。
但问题是坐镇大后方的赵高不这么认为啊,赵高觉得章邯手握二十万人却不进攻,其中必有蹊跷,于是便多次派人责骂章邯,责令其立马进攻。
受到指责的章邯自然是十分恐慌,为了向朝廷说明情况,章邯决定派长史司马欣回京面见赵高。
长史这个职务差不多就是现在的秘书,虽然历史上对司马欣的介绍不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个很机灵的人。
回到了咸阳的司马欣第一件事自然是进宫面见赵高,可是出于对章邯的不信任,赵高硬是整整晾了司马欣三天,总之就是不见你。
不见就不见吧,我回去总行吧。
“不行!”
等司马欣走后,赵高马上安排杀手追杀司马欣,还好司马欣够机灵,走的是羊肠小道,这才捡回一条命,等回到军营以后,司马欣见到章邯的第一句话就是:
“将军,如今赵高掌权,如果我们后面打赢了,赵高会嫉妒我们,下场是死;如果我们打败了,下场还是死,望将军三思啊!”
听完了司马欣的话,章邯陷入了沉思,他不是不知道赵高是什么人,他只是想不通,自己明明帮助秦帝国打了无数次胜仗,然而仅仅因为这一次败仗,怎么就要遭到胡亥和赵高的迫害呢?
实话实说,章邯,别说你弄不明白,就连两千年后的我们也没弄明白这是为什么。
想当初戏水一战,章邯以一己之力,击溃周文数万军队,而后连奏凯歌,更不要说就连猛将项梁也死于章邯的刀下,如此赫赫战绩,我们用“力挽狂澜”四个字来评价章邯也不为过,然而有功之人不赏也就罢了,又何必要妄加迫害呢!
章邯不想做叛徒,但他更不想死,就在章邯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封来自起义军的信件彻底打破了章邯最后的思想壁垒。
“将军您的功劳能比得过白起,蒙恬吗(此二人皆被秦廷赐死),他们的下场如何呢?”
不能再等下去了,一秒都不能等了,对,放弃胡亥和赵高,去告诉项羽,我愿意投降。
对于章邯的遭遇,我真不知道是该说可悲还是可喜。
认清了现实的章邯立马派出使者始成前往项营签署和平约定,但十分抱歉,我很想和章邯说,始成到了项羽那里以后不辱使命的完成了签订合约的任务,可惜事实上,项羽并不是很愿意接受章邯的投降。
也许是心高气傲的天性使然吧,项羽非但没有接受章邯的投降,甚至还在漳水南岸和污水(挺奇怪的地名)接连送给章邯两次败仗。
前有越战越勇的项羽,后有害群之马的赵高,在进退失据的情况下,章邯已经无力组织部队进行防守了,更不要提反攻了。
看来除了继续议和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一次项羽竟然同意了章邯的请求,至于原因嘛,其实很简单,因为项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了(粮少,欲听其约)。
谈判的地点是位于洹水南岸的殷墟,来吧,章邯,我们见一面。
一笑泯恩仇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既然双方的敌人都是秦帝国,那么这一次的结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赵高的鼎力支持下,章邯以及二十万秦军顺理成章的投降了项羽,真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啊!
可是令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其乐融融的谈判现场,章邯竟向项羽突然发难,而说起章邯发难的手段却着实令旁人唏嘘不已。
哭!
章邯声泪俱下并且声文并茂的描述了胡亥和赵高是怎么怎么压迫自己,怎么怎么陷害自己,自己是多么多么的迫于无奈。
唉,能将一个金戈铁马的大将军逼到这般田地,足可见胡亥、赵高之昏庸。
风水轮流转
以人道主义优待战俘,这是日内瓦公约中有明确说明的,可是那些签署了日内瓦公约的文明国家却在日后侵略其他文明的过程中,堂而皇之的将其撕毁,然后大肆的烧杀掳掠。
这是民主和自由吗,不是,这叫立牌坊。
由此可见,一纸公文以及红口白牙在任何时代对于施暴者都是不具有任何约束行为的,更不要说在那个不讲道理的秦末和那个不讲道理的项羽了。
其实在秦军投降这件事上,起义军的上上下下是很不以为然的,大家都受过秦帝国的压迫和剥削,凭什么要用人道主义对待你们?
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这种情况。
他们作威作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轮到我们作威作福了,当年他们怎么欺负我们的,如今我们就怎么欺负他们,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在遭到种种非人道主义的虐待以后,秦军降卒终于忍不住了,杀人不过头点地,你们也太过分了,娘的,反了吧,反了他娘的。
各位没有看错,秦帝国的士兵也要准备起义了,而他们的起义对象就是虐待他们的起义军,这真是天大的讽刺!
军队哗变,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可是二十万士兵啊,放下武器他们是农民,拿起武器就是战士。
如何处置这二十万人成了一大难题,难道让他们解甲归田,但是保不齐日后他们会反戈一击,亦或者是留置军中,可现在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了。
只有一个办法了。
当得知二十万秦军降卒有哗变的可能后,项羽招来了英布(怎么哪都有你),随后当着英布的面,项羽把手指在了一个叫做新安的地方,虽然项羽自始至终没有说话,但是英布已经明白了他的用意。
“我知道了。”
哀嚎地
是夜,在新安的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内,绝望的惨叫声许久无法散去。
古语云:杀降不祥。
从新安开始,这二十万冤魂就如同蚀骨之蛆一般诅咒着项羽,并且陪伴他走完了剩下的路,直至到了乌江边上才肯罢休。
凄凄惨惨戚戚!
我们无法用一个上帝视角来评论这次新安杀降是否有必要,甚至无法评论这究竟正义与否,就如同五十年前的那次杀降一样,谁又说得清楚呢?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在和赵国的长平之战中,屠杀了四十五万赵国士兵。
这难道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五十年前白起欠的账,今天难道就需要由章邯和这二十万秦国士兵来偿还吗?
不,不是这样的。
这是战争,成王败寇的战争。
-----------------------------------------------------------------------------
愚见
巨鹿之战结束了,但时至今日,一直有两个疑点没有弄明白。
一:发呆的章邯
虽然巨鹿之战的全过程在史书中的记载只有寥寥几个字:
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离军有二十万,项羽军有五万,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就算项羽拿着机关枪上去突突那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在王离和项羽死拼的时候,章邯为什么没有来。
以章邯这么一个军事大家,我想他绝不可能做出像宋义那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吧。
二:新安杀降的真实性
楚云飞曾经说过:就是五万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更何况这是二十万人呢?
据史书记载,新安杀降,前后总共用时一夜。
一个晚上的时间,在那个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年代,想要将二十万人一夜之间送上西天,其实还是蛮难的。
不管是先杀再埋,还是埋了再杀,亦或是活埋,光是要挖出一个可以容纳二十万人的大坑,这就已经是一个通天的大工程了。
北京的鸟巢体育馆,可以容纳观众九万人。
这里我们姑且存个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