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鸿门宴(上)
按照楚怀王之约,先入关中为王。
刘邦打进关中,采取措施得当,得到关中百姓热烈欢迎。这些现象,就让刘邦产生一个错觉,他已经是关中王。
他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治理关中。
这时,有一个人来劝刘邦,让他称王。
这个人是谁,史料没有记载。但,他定是一位读书人,且对时局把握很准确,对关中形势一目了然。
这个人对刘邦说了这样一段话: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微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这段话,先表明了一个观点:秦,地理位置好。
随后,又给刘邦制造紧张感:项羽封降将章邯为雍王,驻守关中。刘邦的胜利果实,将会被别人摘取。
接着,这个人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派兵驻守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他告诉刘邦,函谷关能够抵挡诸侯联军西进。
这个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刘邦可以在关中自立为王。
刘邦听了,心动了。按照楚怀王约定,他就是关中王。如今,项羽不经请示,就封章邯为雍王,还要抢夺他的劳动果实。
刘邦费劲千辛万苦,才取得今天的成就,怎能拱手相让。
于是,刘邦做了一个错误决定:关闭函谷关,阻挡诸侯西进。他要在关中自立为王。
我,刘邦,要向天下人宣告:关中是我打下的。
刘邦这种行为,让一个人很生气,他就是项羽。
话说,楚怀王亡秦,开辟了两个战场:
一个正面战场,一个敌后战场。
刘邦负责敌后战场,项羽负责正面战场。
为了鼓励诸侯亡秦,调动楚国将领工作积极性。楚怀王提了一个口号:先入关中为王。
项羽不愧是这个时代,最勇猛、最能打的人。巨鹿一战,俘虏王离,破秦兵二十万。八个月后,劝降章邯,得秦兵二十万。
这里有个问题,章邯是秦末名将,为什么会降。
对于这件事,有以下观点:
1.项羽太猛,很能打。导致章邯,军事压力大。
2.赵高推波助澜:不调兵支援。
3.司马欣劝说:胜亦死,败亦死。
4.陈馀游说:秦廷气数已尽,投降,还能裂土称王。
这几个观点,只是一部分。我个人认为还有最重要一点,申阳、司马卬,攻下河南,断绝了章邯粮道和归路。
没有援兵,没有粮草,诸侯联军又强大,章邯被逼无奈,没有更好的选择。尽管如此,章邯在巨鹿之战溃败后,能够抵达项羽八个月。他在形势不利,还与项羽边打边谈,争取了最大利益。这足以证明,章邯能够坐稳秦末名将第一席位。
秦军在三晋正面战场,被项羽搞定。但,秦,很强大。项羽逼降章邯,率军西进,花了三个月,才消灭了三川郡一带秦军,抵达新安。
项羽在这里做了一个决定:坑杀二十万秦军。
对于项羽为什么要坑杀秦卒,有一下观点:
1.项羽个性残暴,动不动就爱屠城。
2.粮草短缺。
3.消除隐患。
我个人以为,还有个观点:项羽急着赶时间。
章邯降项羽之时,项羽没有当时屠杀秦卒,反而过了几个月之后,走到新安,才将秦卒坑杀。说项羽残暴,这个观点站不住脚。
太史公给出了导致秦卒被坑杀的原因:项羽想要消除隐患。
根据太史公《项羽本纪》记载,秦军虽降,但遭到诸侯联军不公正对待。他们思念秦国,痛恨章邯。所以,他们有异心。
为了杜绝后患,项羽与英布、蒲将军商议,留下高级军官,其余全部杀掉。
那么,项羽坑杀秦卒二十万,就不怕被人骂吗?
项羽不怕,这个时代,讲究成王败寇。赢了,就能决定一切。再说了,秦国武安君白起还坑杀赵卒四十五万。前有坑杀案例,他有什么好怕。
项羽正面战场打赢了秦军,俘虏王离,劝降章邯,坑杀降卒。却没想到,还是晚了一步。他得到一个消息:刘邦攻破咸阳。
按照诸侯亡秦,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值得百姓,奔走相告。诸侯反秦,历经三年,总算灭秦成功。
当项羽抵达函谷关,一件事让他很生气:刘邦闭关,不让他进。
此时,项羽心高气傲。诸侯联军,以他为首。项羽号令,诸侯莫敢不从。刘邦这种行为,让项羽很生气。
项羽一生气,后果很严重。
你不让我进,我就用武力硬闯。
天下没有什么关卡,能够阻挡我前进的步伐。
项羽做了一个决定:让英布率军强行攻破函谷关。
函谷关被秦国成为东进关中,第一座要塞。秦国,也因为这座关塞,成功阻挡了诸侯联军多次进攻。
函谷关的理位置优越,兵力多,发挥不了优势。
项羽打了一个月,才攻破函谷关。项羽也是继匡章(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96年,率领齐、韩、魏伐秦)之后,用武力正面攻破函谷关的名将。具体详情,欢迎大家看《战国风云人物名将篇:匡章篇》。
项羽攻破函谷关,一路畅通无阻,抵达戏水。
戏水,这个的方,并不陌生。张楚政权周文,打到这里。此地,也是章邯征战诸侯起点。不知道,章邯再一次回到这里,心中会是什么感受。
这时候,刘邦部将曹无伤又给项羽送来一个消息: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心中怒火彻底被点燃,刘邦想要独吞胜利果实,那还了得。项羽手中掌控四十万军队,决定出手教训刘邦。
他们都在正面抗秦,浴血奋战,刘邦有什么资格称王。
项羽身边最顶级谋士范增,提了两个观点,论证必须打刘邦。
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有野心)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以鬼神论,制造刘邦对项羽有威胁)
项羽听了更加生气,做了一个决定,攻打刘邦。
又一个人物出现,让剧情出现反转。这个人就是项羽叔父项伯。
项伯曾经在下邳犯事,被张良救了。项羽要打刘邦,他害怕张良跟着送命。于是,项伯连夜去见张良,喊他赶快离开。
张良说奉韩王之命,协助刘邦亡秦,不能就这样走了。张良去见刘邦,并把这件事告诉他。
刘邦有了第一个反应:大惊!
张良看刘邦的表情,就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于是,张良问刘邦,谁给他出了这个主意。
刘邦没有说出这个人是谁,但,他说了为什么要据守函谷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
张良知道刘邦的心思,想在关中称王。按照怀王之约,刘邦是可以称王。但,刘邦的做法,太急了些。
刘邦生死一线,张良顾不了那么多,问了一个抨击自尊的话题:你打得过项羽?
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张良这样问,刘邦没有生气,坦然承认自己打不过。随后,刘邦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随时都有可能被项羽攻击。
有句话,说得好。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处理做错事的能力。刘邦不怕犯事,是因为他有弥补手段。当他听说,项羽攻破函谷关,屯兵戏水,下一步就要打他。
刘邦先分析问题,从张良哪里得到了项羽为什么会打他:关闭函谷关。
又通过张良,得知是谁送来消息:项伯。
找到问题,就要找到解决问题方法。
刘邦通过张良这层关系,先做通项伯思想工作,不仅喊项伯为兄,给他敬酒,还约定成为儿女亲家。
随后,刘邦装出受了委屈,让项伯给项羽传话,他做的那些事,是有原因。
他闭关,不是为了阻挡项羽,是为了防盗。(牵强附会,转移矛盾)
进入关中,封闭武库,秋毫无犯,是为了等待将军(项羽)。
项伯也认为侄儿没有弄清事实真相,就出兵攻打刘邦,做事有点太急。又见刘邦对他尊敬有加,再加上刘邦主动说出误会,态度良好。还有张良从旁替刘邦说话,项伯答应传话。
但,道歉要有诚意,项伯提了一个条件:刘邦要亲自去给项羽讲清楚,消除误会。
刘邦想了想,他没有选择,只能去。毕竟,张良那句话说的对,他打不赢项羽,该服软就得服软。再加上,刘邦知道项羽个性,吃软不吃硬。
于是,流传后世的一个故事诞生了: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