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臬身为散骑黄门侍郎兼中书侍郎,这在魏国可谓是开了先例,作为散骑侍郎,可以陪在魏明帝左右,以召问对,黄门侍郎,可以出入宫廷,传达诏命。而中书侍郎,属中书省,掌管机要。
于臬回到家中,仔细思量这个中缘由。不由得佩服魏明帝的大手笔。原来魏明帝表面是对司马懿大为信任,却支走了司马懿亲信王基,又任命或异动一大批人。更是让何曾到河内任典农中郎将,职权如太守。司马懿老家在河内温县,这不能不让司马懿有所戒慎。各州刺史的异动,再加封孙礼偏将军职务,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实力的展示。
于臬还没思考多久,于圭就走进来了:“臬儿,你以散骑黄门侍郎兼中书侍郎,这可是了不得的差事。你为何不力辞?”
于臬道:“本想力辞,无奈天子不允。”于圭道:“所谓欲速则不达。以后,我们的府上,前来登门拜访的人,就会多了。这不是什么好事。”于臬道:“儿当谨记父亲教诲。”
人事问题放在哪里都是十分敏感的。魏明帝这一份任命名单,很快通过诏书在全大魏传了开去。
司马懿府内。司马懿、司马孚等人正襟危坐,正在商议着什么。司马师、司马昭二子侍立。
司马懿道:“三弟,此次天子命我讨辽东,你又升为尚书仆射,师儿任着散骑常侍,这朝中之事,你们就要多多关注了。”
司马孚道:“二哥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司马懿道:“今日朝见天子,我发现天子脸有病容,这尚书省和门下省之事,有你二人,我自然放心,只是这中书省……”
司马师道:“今日天子任命于德揆复兼中书侍郎。敢问父亲,这是何意?”
司马懿道:“王伯舆外放,中书侍郎空缺,德揆写诏,天子喜爱,官复原职而已。昭儿!”
司马昭应声而出。司马懿道:“昭儿,我那长孙今年应该有两岁了吧。”司马昭应声道:“是的父亲。”司马懿道:“我听说,德揆次子,和咱们昭儿同庚,是不是?”
司马昭不知道父亲为何问起这个,答道:“德揆二子,名叫于洛,比炎儿小几个月,确实是同庚。”
司马懿道:“德揆与羊家有些渊源,更是你岳父门下弟子,你这次就同我出征辽东,师儿仍在洛阳。元姬和徽瑜,要多和德揆内人走动走动。你们二人懂吗?”
司马师、司马昭道:“是。”
司马孚道:“敢问二哥,此次出征,当以何人为先锋?”司马懿道:“我这几年,镇守关中,新发现一将,名叫胡遵。当以他为左先锋。另外,我还想任命与德揆亲善的徐质为右先锋,一同破敌。”
司马孚道:“二哥为何要用徐质?”司马懿道:“我也是临时起意。徐质英勇憨直,当年和德揆亲善,是以用之。”
邓艾的疏文送到了经尚书台送到了中书省,供魏明帝审阅。这天正是于臬当班。中书舍人将文疏送呈于臬,于臬见是邓艾之疏,便先展开来看。
这一篇文疏,就是后世有名的《济河论》。
邓艾虽然口吃,写起文章来却毫不含糊。这篇济河论很长,但要旨非常清楚。原来这近两年时间里,邓艾从陈县、项县,一直巡视到寿春,认为兵马之要,在于屯粮,如果要增加粮食产量,一定要开河兴修水利,并准备储藏设施。如果在淮北屯田2万,淮南再一样的屯田,粮草一事就可解决。目前当务之急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这样不仅能够灌溉农田,还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通过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又解决了开凿河渠的人力,而且军事训练和劳动相结合,绝对是一举两得。
邓艾还在《济河论》中算了一笔账:如果当地没有大旱导致的歉收,每年比雍凉地区的田地多产3倍的粮食,刨掉种粮、训练使用的粮食,一年还能有500万斛的军粮积累。其间军屯认真训练,持续积累,六七年的时间就可以积3000万斛粮食,可让10万大军吃上5年没问题。按照这样的积累,此外,打起仗来还得有人种田,这样一来,屯田与兵事两不相误!
“无愧是三国历史上的名将。”于臬内心感叹此文条分缕析。虽然文采不足,但说的都是实在话。于臬看了此文,问中书舍人:“尚书台有何意见?”中书舍人道:“送来此文时,尚书台认为兹事体大,还请陛下定夺。”
于臬拿了此疏,来到内间,来见中书令孙资。孙资正和刁干烤火闲谈,见于臬送疏进来,便问道:“是何人送疏,什么内容?”
于臬道:“是邓士载奉天子之命巡视两淮,如今视察文疏已到,下官连看数次,此事有关我大魏国本,特来请示。”
孙资已无往日架子,接过邓艾文疏看了一遍,道:“此事我也难以定夺。还是呈请天子御览。这样吧,德揆,你身下午到门下省当值,就将此事奏与陛下。”于臬道:“是。”
洛阳皇宫,侍中韦诞等人跟随在魏明帝身边。王肃在太学讲学没来。前边司马师侍立。于臬奏道:“陛下,今中书省收到邓士载近两年考察两淮奏疏,臣与中书令认为兹事体大,特请陛下定夺。”
魏明帝道:“奏疏在哪里?拿来我看。”于臬道:“臣谨记中书省规定,不敢将奏疏带来,但臣已看过此疏,可为陛下复述。”
魏明帝点点头,笑道:“嗯,你心里有规距就好。不然,小心朕再将你外放。你说,是什么内容。”
于臬道:“邓士载此疏,名叫《济河论》,乃是其两年在淮河南北考察所得。其从陈县、项城,一直巡视到寿春。认为足兵足食,首在军屯。两淮之地,沃野千里,正适合屯田。而屯田之首,在于济河,当务之急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这样不仅能够灌溉农田,还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而军屯,既解决用粮问题,又训练了士兵。邓士载请在两淮之地实施,五六年间,可得存粮3000万斛,足够十万大军吃上五年。”
于臬此言一出,门下省诸官不约而同地哦了一声。魏明帝道:“邓士载如此实心用事,深体朕望。向者南阳屯田,考课第一,如今提出两淮之地屯田,奏疏又如此详尽,此疏可明发,明日早朝共议。”
洛阳,太极殿,黄门郎杜恕宣读邓艾《济河论》完毕。魏明帝问道:“邓士载用近两年时间,考察两淮情况,提出在两淮大规模屯田,以为长久之计,众卿以为如何,今日朝议,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大司农赵俨道:“邓士载此疏,乃是实诚之言,臣以为,如今东南暂无战事,正好作军屯田。尚书仆射司马叔达曾任度支尚书,可为朝中主领,邓士载在外实行,陛下掌总,老臣计数,此事可行。”
尚书令薛悌道:“臣以为,邓士载此疏,事理兼备,切实可行。臣素明两淮地理,陛下可下诏,令邓士载在淮南郡钟离县以南,北沿淮河,经寿春至沘水入淮之处阳泉县,拓宽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又在淮河附近开辟水渠,许都至淮扬,不出旬日可至。”
魏明帝大喜,道:“著中书省,以薛公之言草诏,明发天下。并诏邓艾为权大司农丞,行度郎中事,总摄屯田事宜。于臬表奏邓艾屯田,有识人之明,罚俸一年之罚取消,特赐上等黄米二斛,以示嘉奖。”
这是什么节奏?一下子又转到自己头上了。于臬谢恩。魏明帝道:“朕深恨浮华,崇尚实心用事。朝中只要是实心用事的,朕都会重用。”
散骑常侍王肃奏道:“自陛下停建土木后,万民和乐。今又将屯田作为国策,此乃大魏之幸。臣有一想法,自董卓以来,战火焚城,历代图书典籍,多有焚没。臣暨兼着崇文观祭酒,臣已遍读群经,想重新整理群经,不知可否?”
魏明帝道:“如今西蜀东吴暂不交兵,辽东公孙渊,待时而灭。先帝有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如你所奏,为我大魏整理典籍吧。”
王肃称谢。道:“臣想请数人一起共同整理。”
魏明帝道:“是何人?”王肃道:“陈留太守郑冲郑文和,河内温县县令王祥王休徵,尚书侍郎郑小同,散骑黄门侍郎于臬。”
王肃此言一出,于臬颇感意外。自己任中书侍郎才几天,自己的座师就给自己加任务了。这个整理书籍,可不是一般的整理,这代表着一种思想态度,更是治国理念的体现。整理得好,万古流芳,整理得不好,就是经学大蠹。
魏明帝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问道:“这温县县令王祥,是不是卧冰求鲤的那位?”
王肃道:“陛下明鉴,正是此人。”魏明帝道:“温县是司马公老家。既然王休徵入朝,又有谁来担任这温县县令?”
吏部尚书卢毓道:“陛下,原蒙县令,现黄门郎刘固可胜此任。梁国典农校尉郭配可迁陈留太守。”
魏明帝道:“哪有如此之速。此事尚在许与不许之间,你们就将人安排好了。温县是司马公家乡,如今司马公就要出征。司马子元,你父何时起程?”
司马师道:“家父正准备去关中调集兵马,准备年初出征。”
魏明帝道:“这整理书籍一事暂缓。司马仆射,你告诉司马公,明日出征,朕将亲自为司马公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