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当日又住回官寺,并且被大雨所阻,一连住了四天。
虽然是一直坚信着唯物主义,但是经历了所见所闻的这些怪事之后,刘和也不得不相信自己当日得知的那些东西。
他试图通过实验来验证刘秀言语的真实性,结果发现,两世为人,整整二十五年的记忆是完完全全地在他脑海里展现,甚至就连小时候尿床、幼儿园里学画画都是清清楚楚,更别说高中里面学习课本和读课外书,再加上看过的电视剧、电影。
如此一来,整理了前世的记忆后,再加上对当下实际的研究,本来还六神无主的刘和一下子对时局了然了。
刘焉这个人之所以为刘和所熟知,是因为他是最早提出要以州牧来替代刺史的人,从此地方军阀割据得以成型。
南朝梁史学家刘昭曾经说过,认为设立州牧是导致东汉天下大乱的原因。
而刘焉为什么要提出设立州牧呢?原因居然是他想要外任一方,以图避祸。
刘焉是汉室宗亲,虽然是支系,但是刘焉本人经学研究颇深,擅长升官,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十分利索,避祸能力很强。在党锢之祸时就辞官带着家人住在阳城山上研究经学,教授子弟。
当初灵帝即位,刘焉被举贤良方正,后出任为南阳太守。(注1:汉朝时举荐人才的一种方式,汉武帝初设,后面沿用下来。)
问题就在于南阳乃是天下第一大郡、光武帝乡、人口最多、世家林立。种种特殊地位导致了此处政治属性极高,是普通大臣迈向朝中重臣的一个阶梯,此处太守任期别说三年、四年了,一年左右才算正常。
而我们的灵帝不是良心发现了嘛,而且宦官、宗室以及外戚本来就是他眼里最可信的人,所以刘焉在这个位置上已然待了两年多了,眼见就快要到整整三年了。
刘焉远离朝堂,不知道皇帝的变化,只觉得近几年的政策变得奇怪了,自己却不知朝堂风向,等待的转入中枢成为重臣也迟迟没有实现,所以不免有知难而退的想法,毕竟他就是这样一种容易逃避的性格。
于是在居住的第三天,刘和在刘焉面前说明了自己愿为他说话,刘焉不由十分心喜,当即跟刘和泪目以对,诉说跟世家打交道是多么多么不易,保持自由民不被他们兼并多么多么困难。
刘和看着这个三十多岁的大人了还泪眼婆娑地诉苦的皇叔,感觉他现在好像还不是很坏,很难想象这么绵善的大汉忠良日后会做出割据一方,妄图至尊的事。
刘焉说完还不算,叫小人拿来笔墨,意犹未尽地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表文,请求刘和带给皇帝,刘和把这份帛书交给太子仆姜程,叫他给城外驻扎的军队拿过去,由两位曲长派人先带回雒阳送入宫中。
下午,刘焉设了隆重的宴会,邀请一众宛城大族来面见太子殿下。
在宴会上,像李氏、朱氏、吴氏等大族都派了族中较为成熟的长者来,也算是对刘和的看重。
宴上觥筹交错、丝竹管弦不断,可谓是主客欢聚一堂。
待到酒饱饭足之后,刘焉又叫出一个十五六岁的束发少年,笑着说道,“殿下请看,这是我的长子刘范,我精心教授他经学,前几日我唤他从老家速速赶来,是才到不久的。”
刘范上前行礼,刘和也从位子上起身回了礼。
刘焉红着脸,从主位上起来,对着刘和下拜,“殿下一人求学,也没有朋友相伴,我儿刘范愿为殿下之伴读,殿下意下如何?”
刘和踉跄站起来,稚嫩的脸上居然也是通红。刘焉这个货居然叫我喝酒?孩子的身体受不了啊,不过伴读的事情也不错,看他高兴就答应他吧。
于是刘和当即答应了他,其他世家看到后,也一家推举了一个伴读,刘和醉醺醺的,也来着不拒,都应了下来。
这时众人才看到小太子已然醉了,于是宴会到此结束了。
翌日,终于雨停了,刘和不想再留了,收拾东西准备回雒阳了,只是当他跟两位老者出了官寺后,突然发现刘范跟七八位束发少年都等候着他,不禁扶着脑袋无语了。
我的天,我要这么多半大小子有啥用了,我想要能帮助我匡扶汉室的谋士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