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有钱才是王道
嬴驷笑了笑继续对着众大臣说道。
“我且问你们一句,祖辈脱离王权的越早的现在是怎么样了?他们过得好吗?”
“估计和平民老百姓也差不多了,哪里能好到哪里去。”
“如果有一天你们的后代也偏离了王权,然后渐渐的沦为普通人,以后你们的后代就再也没有任何的保障,这是你们愿意看到的吗?”
朝堂之上的众位大臣面面相觑,震惊之余,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为好。
大臣们嘴角微咧,心里开始泛起了一阵苦楚。
“确实如此啊,从来没有人能够永享富贵,又有谁能保证后代的安枕无忧呢?”
“那既然知道是这个样子,那就应该为你们的子孙后代多积攒一些钱财。到时候你们子孙手里的钱财越多,那么他们自身就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也不会这么早就衰败是不是?”
“太子殿下说的极有道理。”
诸位大臣听了太子殿下的话,觉得颇有道理,都想要听太子殿下细细说来。
嬴驷笑道。
“我就和大家打个比方,本朝是没有实行分封制的。但是如果施行分封制的话,那诸位大臣的子孙后代就可以有一脉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其他的旁系也可以得到个士大夫的待遇。至少在几代之内都是富贵且安的,你们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太子殿下这话说的倒是不假。”
“不过这分封制是不可能实行的。”
秦皇嬴政早就废除了分封制,他是为了权力能够集中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其实所谓的分封制不过是得到一个基本的保障罢了。
“如果说诸位大神手里有源源不断的钱和粮,更有权贵的身份作为保障。而且手里还有一个能够持续生钱的手段,那即使没有分封制,那也和分封制相差无几了。你们觉得我说的对不对?”
“太子殿下说的对,是对,但是不知道太子殿下究竟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我想要大秦开创钱庄,然后对钱庄直接进行管理。”
“什么由朝廷直接开创和管理的钱庄,那还得了?”
“大秦一旦开创钱庄,就能统管大秦,一切的钱财流通,以吃利息为营收手段。我请问你们这天下的金钱和财富有多少?”
“这谁能知道?想必应当是无穷无尽吧。”
嬴驷听了直摇头。
“何来的无穷无尽之说,大秦百姓有2,000万多余人,然而人手百钱不到。更多的钱财尽在大臣权贵的手中。百姓手中钱财20亿有余,权贵手中当有80亿以上。”
“这些都是我之前的统计,现在的大秦恐怕财富已经多了一倍有余。”
好家伙,所有的大臣都被太子殿下给惊到了,他们没有想到太子殿下居然还精通算术。
“不过这些都是原始的财富基数。若是通商之后,我敢打包票,秦国的财富至少翻个几十倍有余。”
听到太子殿下的话,朝上的众大臣全都惊愕了。
“只是简简单单通个商,财富就能翻上几十倍,这怎么可能?”
“太子殿下照你这样说,那么秦国的粮食岂不是也能翻个几十倍的产量?”
“财富和粮产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要把它们混淆在一起。”
“等到天下通商之后,天下最多的就是产品和货物。各行各业,各处各地。都会争着抢着制作东西售卖东西。制作的人没有变,只是制造的东西却会越来越多,财富也会疯狂的增长。”
“太子殿下说的颇有道理。”
接着嬴驷继续说道。
“天下的总财富变得多了,天下就会变得安定许多,人们的生活也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这就是我想看到的结果。”
“未来财富增多,流通在钱庄的钱就会越来越多,你们说这钱庄的钱能少赚吗?只要是钱庄赚了钱,那就与在座的各位大臣都挂上了钩,你们都将获得不菲的利益。”
听到嬴驷这么说,大臣们都开始心动起来。
“难道钱庄里的钱都是给我们分的吗?”
钱庄里的钱全部给你们分,你们怕是在想屁吃。
嬴驷听到大臣们的话淡淡一笑,继而说道。
“这笔钱怕是只能收做朝廷之用,因为数额实在是太大了是没有底数的,若是全部给你们分了,那这天下还不乱了套了。”
“什么?没有底数?”
“我的意思是,大秦有多少钱全是朝廷说了算。当然也是由朝廷直接管理的钱庄说了算。”
嬴驷不紧不慢的说道。
“大秦百姓的日常需要多少开销?国家需要多少经费?那么钱庄便会维持多少钱?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这其中的规律要是跟你们说了,你们恐怕也听不懂。”
“我大秦开设钱庄,靠的就是吃天下财富的利息。只要是经商之人,那么他手上就缺钱,就会到我们钱庄来借,所以钱庄每年都能吃到大多的利息。”
“而吃到的这些利息,一些可以上缴朝廷国库,充当国用;而另一些,自然就是给你们大臣子弟,当做酬劳。这笔钱,规模可是相当之大。”
“若是我大秦大力兴商,而后大力通商。只要顺利,我们这钱庄每年吃个几百亿的利钱是不成问题。”
“哪怕只是从这笔钱里拿出千分之一,百分之一也都够你们分了。”
他们这些大臣以及他们的子嗣平时花钱就没个准头,可这是随便一分就够花个十年二十几年的了,又能有几个大臣不心动。
饶是这坐在龙椅上的嬴政,听到这番话也是不禁吞了吞口水,自己的这个儿子分析的实在是太吓人了。
“陛下我等以及我们的子嗣,愿意参加钱庄的建设,望请陛下批准。”
这帮老狐狸让他们出钱的时候舍不得,现在能捞钱了,一个个挤破了头,想要参加进来,好在嬴政也不傻。
“诸位大臣你们要知道建设钱庄是需要大量的钱的,不知道各位爱卿愿不愿意。从你们的腰包里出这笔钱。”
一听到要出大笔的钱,有些大臣就开始畏畏缩缩了,一些有钱的反倒觉得无所谓,直接愿意投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