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兵的战斗力真的这么差吗?
史料对青州黄巾军成为国军后,最直接的战斗描述就三次,一是这次被吕布秒杀团灭。
第二次是曹操被张绣追着打的时候,青州兵还忙着抢劫。被于禁杀了十数人纠察。第三次是曹操离世后,青州兵敲着鼓喧闹散去。
这么看青州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弱,而且没有纪律性。
但仔细想一下,当初黄巾军在占领兖州时还杀了任城相,杀了兖州刺史刘岱、后来又杀了济北相鲍信,把曹操打的很惨。
《魏书》提到黄巾军的战斗力时,也有:“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的描述。可见,黄巾军的战斗力一点儿都不弱。
仔细读史就会发现,曹操组建青州军后,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战斗,比如打击来犯兖州的袁术,还有两次攻打徐州的陶谦,与有关、张的刘备交手,都是以胜利告终的。既然如此,青州军为什么被吕布打得这么惨?
因为吕布是骑兵,黄巾军打不过骑兵。
之前,这批黄巾军就遭遇过骑兵。当初袁绍刚刚得到冀州的时候,黑山军张燕联合青徐的黄巾军一起攻打袁绍抢占冀州。
袁绍很害怕,他找了个缘由,不失体面地把冀州与青州接壤的渤海郡让给了公孙瓒的势力。让他们相争作鹬蚌,自己当渔翁。
结果以骑兵见长的公孙瓒,用两万步骑兵,打败了几十万的黄巾军,在两次主要战役中,公孙瓒先后杀俘十万以上的青州兵,一下就把青徐黄巾军打傻了。这场胜利之后,公孙瓒雄心大健,跑到冀州的南端,从界桥冲进了袁绍的领地,开启了袁绍与公孙瓒的冀州争夺战。
所以,黄巾军见不得敌人的骑兵,见到就晕。
就像有些人晕针一样,刚看见护士拿个针,就悄无声息地躺地上了,其实那护士拿的是缝衣针,要钉下自己的白大褂儿纽扣。
为什么黄巾军怕骑兵呢?就一个字:穷。
黄巾军是由底层农民和山贼土匪组成的,都是穷苦的老百姓。
他们连人手一份儿的冷兵器都做不到,对骑兵这么高精尖的先进武器,更是做梦也掌握不了。所以,战斗中是无法了解和战胜骑兵的。
当然,没组织没纪律也是黄巾军无法阻挡骑兵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场上,面对猎猎战马冲过来的时候,如果防守方的步兵不结阵死扛,是没有任何胜机的。
由于骑兵的机动性超强,如果步兵选择逃跑会遭受更为惨重的伤害。
界桥之战的时候,袁绍的麴义,就是盾牌再前结阵不退,再让后排的弓箭齐发。
结果,麴义用八百步兵,打赢了公孙瓒的一万骑兵。而此战,成了公孙瓒走下坡路的始发“战”。
战场上,士兵结阵不退是需要训练的,这种训练也是需要钱粮的,追根溯源又回到了穷的本质。
所以,平时军事素养很低的黄巾军,见到勇猛的吕布骑兵,当然是一哄而散,哭爹喊妈了。
这一仗,曹操完败。反过来看,当初吕布不去据守东平地区,切断亢父、梁甫,也有吕布不怕曹军的因素。
在吕布看来,自己凭武力完全可以打赢,要那么多计谋策略没用。
不过,濮阳之战中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吕布用戟按住狼狈的曹操找曹操,被曹操骗过。
史料确有记载,在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引了《献帝春秋》里的材料:“太祖得入城……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
简单说:深夜,曹操被围困在着火的城里,然后骗抓到他的敌人说,那个骑黄马的是曹操。
两下对比,稍有出入,主角是“布骑”不是吕布本人,而是吕布的骑兵甲抓到的曹操。
另外,曹操又钻火圈了,他可能觉得自己不够熟练,要勤学苦练,熟才能生巧---跟女神不熟,你怎么有机会生出巧儿呢。
但,这件事明显有大“破腚”。
首先,这个场景说明曹操周围没有跟从护卫,否则吕布的骑兵怎会看不出曹操是个官员。
现实中,让曹操成为光杆儿的场景,实在难以想象。曹操是一军主将,怎么就落了单?可能火势太猛,着火的地方多,大家都忙着练钻火圈去了。
不过,也可以退一步说,曹操就单身一个人了。迷惑了骑将甲的认知。
但是,将军的甲胄跟普通的骑兵是不一样的。
东汉常用的铠甲称为两裆铠,以前、后两大片为主体,每大片铠甲上缝有很多小的铁甲片。
官员级别不同,甲片面积的大小不同,级别越高,每个甲片的尺寸越小,也就是说,将军身上的铠甲比普通兵卒的贴片更多。
因为同样面积的铠甲,铁片数量更多,防护性越好。而且,一般骑兵在肩臂和大腿上,是没有盔甲的,但将军是有的。
曹操的马也应该与众不同,空军一号一定是给最高指挥官的。
根据《魏书》记载,曹操的马叫绝影。骑兵对马的认识,比一般人敏感。
骑兵甲就不想想谁会骑这么好的一匹马呢?可能骑兵甲以为是普通的马,也可能骑兵甲有雀盲证,晚上看不清。(《三国志》(宛城战)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
就算骑兵甲喜欢黄色,要一心追那个骑黄马的曹操,为什么不先把眼前的敌将杀了,割人头呢?
古代军人是按人头记功的。人们常说立功,最抢眼的就是立头功,头~功啊!
就算情况紧急没时间割,但有时间杀啊,没时间杀,也有时间俘虏啊,普通兵士逃跑肯定不骑马,起码这是个骑兵,就算不是曹操也比普通士兵值钱吧。哪有问完敌人就放了的道理。
要不,就是骑兵甲周围也没兵可以带走俘虏?
可没兵,这个故事怎么流传下来的呢?骑兵甲自己跟战友说的:“告诉你们一事儿,我刚才逮到曹操了,但我没认出来,给放了。”
要不就是曹操在晒自己机智的时候,广布天下的。
我认为,骑兵甲就是骑兵假。这个事迹不真实。
当然,不排除这段记载里夹杂了真实的内容,但不合理的地方很明显,空气中弥漫着演义的味道。
历史的精彩,不是偶发的戏剧性,而是贯穿的人性,我们活着,也活在历史和未来里。
扯远了,咱们继续回到兖州濮阳战场。
此次失败,让曹操对青州军的战斗力有了新的认识,之前青州军少有败绩。曹操后来虽然保留了青州军的独立建制,但很少让他们独立作战,也没产生名将。
骑术是高精尖的军事技术,特别是在汉末三国时期,马镫还不完善且不是标配。
因此,掌握夹骑骑术并能参与战斗是需要很强的学习训练能力的,而青州兵的成长是听天由命式的散养,成才率自然不高。
随着骑兵在后来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青州军也就鲜有胜绩。就像两次世界战争中,谁的坦克少,谁的战争主动权就少。
但说到底,无论是人还是团队的成长拼的是文化底蕴。
青州军的没落也是时代的选择。
曹操日后建立的一流骑兵部队---虎豹骑---就是对这个潮流的清醒认识。
曹操此战过后,知道靠硬拼未必能赢,他开始找蓝翔研发攻城器械,但收效甚微。
就这样,双方僵持了三个多月。(《三国志》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馀日。)
然后,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中最大的主角出现了:饥荒。
这次主角扮作蝗虫狂刷自己的存在感。饥荒带着一身蝗气。
蝗灾让兖州之战暂停,各自收兵找吃的。
大家一定关注战果,上半场双方打了很多次仗,最终谁占了上风呢?
按照《魏武帝纪》里说的:“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看来双方打一个平手没分出高下,谁也没占到便宜。
实际上,这是本传隐晦的写法。再看《程昱传》怎么说:“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蝗虫起,各自引去。”是曹操败了。
蝗灾让曹操喘了口气,尽管是飞满了蝗虫的雾霾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