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因地处洛水而得名。
时下的洛阳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都市。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河南尹便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而后来的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洛阳周围聚集了数以百万的人口,这是一个何等庞大的数字。
洛阳皇宫分为南北二宫,之间有复道相连。《墨子·号令》记载“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内环为楼,楼入葆宫丈五尺,为复道。”
南北宫的复道有三条,中间一条是皇上专用的通道,左右两侧分别是官员与侍者,每十步设置一对侍卫。
后汉洛阳皇宫,按照“四灵”讲究,南宫北宫均有四座阙门:苍龙门、白虎门、朱雀门、玄武门。
其中朱雀门面向正南,按照“面南背北”的正位,朱雀门为正门。
后汉时期,以“龙”代指皇帝的习俗尚未形成,龙充其量只是“十二章纹”之一,与“山”、“华虫(雀)”属于同等地位。而南方位置是尊贵的,汉代又崇尚火德,故身为火中精灵的朱雀就成了皇宫正门。而且四座城门中,唯有朱雀门两边有望楼。
而且,为了让火德兴旺,刘秀把“洛”字的三点水改成“隹”字旁,即“雒阳”,雒为神鸟,与朱雀同属。
南宫是后汉皇帝上朝、接见外国使者、处理政务的办公场所,而北宫是日常起居、后妃居所等,皇帝下了朝,从南宫回北宫,通过复道往下看,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朱雀门修的非常高大气派,巍峨壮观,从四十五里外的偃师遥望朱雀门阙,其上宛然与天相接,堪称东汉洛阳之奇观。朱雀门的两侧,各有一座望楼,是四座宫门中唯一有双望楼的门阙。正门两边的望楼,深处内苑恐怕鲜有敌情可以瞭望,所以最大的作用还是美观气派。
后汉洛阳城的营建,为了最大限度符合周礼,几乎完全参考周代建筑标准书《考工记》。
而洛阳北宫远远不如南宫气派,皇帝及其亲属个人生活的地方,如果比办公的地方奢侈,恐难封天下人之口。于是北宫的宫殿少于南宫,建筑也没有南宫的规整和对称。于是便有了洛阳城独特的斜“吕”字型宫殿,即虽然两宫南北向对,却不是在同一中轴线上,相对南宫,北宫向西偏移了一段距离。故南宫的中轴线,相对的是北宫的东侧。
虽然南宫和北宫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但整个洛阳城还是按对称格局建造的,全城共十二个城门,分为二十四个街区,每片街区都有不同的功能。
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有三十六步。
洛阳城的内城,包括皇宫、武库、太仓、三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与其它贵族重臣的“国宅”,还有供养城中居民生活的南市、马市和金市。
南市是综合商业区,马市就是卖车马用品的地方,至于金市,为当时来朝的外国使者兑换钱币之用,而由于汉代采用铜钱,钱币也属于金属铸造范畴,故可以铸钱的地方也能铸造其它金属制品,一并拿来交易。按五行理论“西方属金”,故金市位于西方;而东方苍龙属木,好马被称为“龙”,车驾等属于木制品,所以将马市放在城东。
内城中,没有普通老百姓居住,即使有在“市”中做生意的商人,也自觉高平头百姓一等。大多数百姓,居住在外城。外城没有城墙,只有城郭。内城的城墙也不是御敌之用,而是为了区分贵族与老百姓。
内城的巷道,称为“闾”,即门内的意思,而“郭”是区分外城与郊区的界限,“郭”没有城墙,只有护城河,只是提供城市用水和水运而已。内城和郭之间的,便是“里”,即平民百姓居住的郭区。“闾”和“里”是东汉时期城市的基本规划制度,称为“闾里制”。
灵台、明堂、太学设置在南门外,洛水边。太学,就是东汉时期的最高学府、国家大学。而灵台是科研机构,明堂是国家祭祀的场所,而南门又是正门,不论官员、外国使者、往来商旅都从南门进入,南门外街道两旁酒肆商店林立,才是真正的繁华之所。
洛阳有十二座城门,南有四门,由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和津门,其北门东为谷门,西为夏门,直通北宫。东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东门、中东门和耗门,西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西门、雍门和广阳门。由十二座城门向外延伸,即有十二条道路,这十二条道路又被“郭”一分为二,即二十四街。
为了方便行人休息、遮风避雨,这二十四街中,修有二十四座街亭。当时的街亭,不仅仅是现在景观装饰用的亭子,面积要比现在景观亭大,相当于小型街心广场,只不过有顶可以遮荫挡雨的设置更加贴心。亭旁边有驿站,供往来客商休息,有哨所,供警备防卫之用,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官吏如果公开审理案件,也在街亭中进行,意为让老百姓都看到审理过程,以示公正。
据《元河南志》中《后汉城阙宫殿古迹》记载,此二十四亭为:芳林亭、奉常亭、广世亭、昌益亭、广英亭、定阳亭、遮要亭、暴视亭、广阳亭、西明亭、万岁亭、千秋亭、夕阳亭、东明亭、祝中亭、东因亭、建春亭、止奸亭、德宫亭、东阳亭、安众亭、孝敬亭、清明亭,计二十三亭,其一名称亡佚。
洛阳内城南正门为平城门,从平城门进去,先入朱雀门,然后进入司马门。司马门,即皇宫驰道的正门,也就是皇帝车驾径直出入的大门。这条驰道自平城门出,直通太谷关。
司马门是皇宫里面第一道门。司马门也是皇宫的正门,只有天子才能出入,即便太子,也不得通行。进入司马门后,还要再进两重门:端门、却非门。却非门后面,就是皇宫前殿——却非殿了。
却非,这个名字包含着美好的希望,即是非都走开,同时也希望皇帝能“却天下之非”。
却非殿在后汉前就已存在,光武帝草创后汉,时局还不是很稳定,无力修筑新的宫殿,暂时以却非殿为正殿。
光武帝逝世后,明帝继位。既然天下太平,再用前朝宫殿,就显得小气了,于是明帝在却非殿后,修筑崇德殿。此后崇德殿作为后汉皇宫的正殿,一直到东汉末年。
却非殿与崇德殿,在一条直线上,确立了我国皇宫南北中轴线的雏形。崇德殿往后,依次为中德殿、千秋万岁殿和平朔殿。
以却非殿——平朔殿为轴,左右各有两排对称的宫殿,用来处理各种事务、朝臣办公等。
东边的明光殿,是尚书郎奏事的殿堂。明光殿往后,是宣室殿,处理行政、教育的地方。再之后,东面还有承福殿、嘉德殿、玉堂殿、宣德殿、建德殿等
而西侧由南到北,分别是:云台殿、显亲殿、含章殿、杨安殿、云台、兰台、阿阁、长秋宫、西宫。
北宫的建筑并不是对称分布的,北宫中轴线上的宫殿,依次为温饬殿、安福殿、和欢殿、德阳门、德阳殿、宣明殿、朔平署、平洪殿。东侧西排为:天禄殿、章台殿、含德殿、寿安殿、章德殿。东侧东排为:永宁殿、迎春殿、延休殿、安昌殿、景福殿和永安宫。
这便是整个洛阳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