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武夫的诗
陈群一个人像在做梦一样,生活压力大,拿小辈揍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的确有益身心健康。
可今日所见,闻所未闻,也是颠覆了一直以来对家的认知观。
董卓揍的太有节奏了,三拳一脚,连自己都忍不住跃跃欲试,想参与其中。
董卓对董旻的一顿毒打很好的分散了陈群对他最近丢失笔记的注意力,董卓瞧着陈群,微微笑道:“长文,要不要试试?”
“啊,我也可以?”陈群声音中带有惊喜,看着抽泣着背着不知名符号的那位当事人阴毒的看了自己一眼,他挥了挥手,“还是不用了,今日打扰了,改日再带族弟登门拜访。”
“善,狗一样的东西,快点起来。随我送送长文先生,别杵着在那跟个熊瞎子一样傻不拉唧的。”董卓招手让董旻过去却又不忘教训董旻道。
陈群左手扶着受惊的脖子,右手揉着浮肿的脸颊,连连摆手道:“刺史大人毋须如此,我……我还是自己走了吧。”
“这叫什么道理,这叫什么道理?”
董卓摊着双手,用眼神示意焦头烂额的董旻,董旻被盯得身体一颤,连忙起身,讪讪一笑道:“还是我来代兄长留留他,也好为之前的事情向先生赔罪。”
董旻拉平手掌,作出请的姿势,彬彬有礼,丝毫不差于世家杰出子弟的风度。
陈群咂舌不已,结结巴巴的回道:“哦……哦,好,好的。”
董卓含笑,还真当我董卓的三弟是跟陈东一样的西凉匹夫,火药桶么!
说实话,董旻是一个好弟弟。他在旁人面前的一半愚蠢是自己主动漏出来给大家看的,目的就是为了衬托董卓的耀眼不凡。
可以说董旻乐此不疲地扮演着最佳配角,同时还一个劲的听从董卓的安排背着那繁杂的密码簿。
……
晚霞照耀着董府大门被打开,四周摆摊和来往的人们看着门前的两人,他们平凡的目光中精光一闪,眼睛凝望着出现在门前的陈群和董旻。
“额,那个,这个。”陈群咬了咬牙,向着董旻躬身道,“还想请教都尉大人,刺史大人先前在房中是什么意思?”
董旻审视了一眼,“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先生也不用问别的什么。我兄身为主公,身负万千,万万不可行差就错,于是他在此刻需要一个人给他将各种雷趟一遍,保持绝对正确的领导。”
“我带了五千兵勇归顺刺史,当然也有人不服或者存有别的心思,比如说最近军营里吴匡等人好似已经管不住兄弟们裤腰带下的东西,嘴也时不时的没个把门,要镇压他们的花心思没有人比我很合适了。杀鸡儆猴,我正是恰当的人选,我既是与我兄亲密无间又是凭本事上位,我主动藏拙配合我兄让那四千兄弟知道我在主公面前完全耍不出别的花样,这很是必要!这是本人为弟之道,也是为臣下应尽职责。”
董旻微微一笑,自己还得多亏了陈群,才能出来望风,不用背那些难记的符号。
他出于感激多说了一句:“没规矩的人,越聪明,越危险。少羡慕别人多坚持自己,自己的规矩要守住。先生若还想问,明日带好拜帖,董府为你敞开正门。”
陈群呵呵一笑,道:“陈群受教,都尉不用远送。但有所命,必附稷尾。”
“行,俺董叔颖在此静候先生。”董旻摆手道。
说完,董旻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甩了下衣袖,门子会意,关上了门。
陈群楞在原地,本以为董卓是任其弟董旻所为,让其恃宠得志,肆无忌惮,待其造逆,明正其罪,接着国人不助,一击杀之的捧杀之计。
没想到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做给别人看,目的是震慑五千军士和其他不轨之人。
今天,自己是来对了。见到董卓,陈群的心里就冒出十六个字:诸侯之长,代行王治!一匡天下,霸主之业!
不过,说自己不计较那扇门关的迅速,跟像避瘟神一般,那是假的。
然而董府处于风口浪尖,就算董卓假死了,也有人要对董府施以诡计,暗中下手。
陈群脸上露出似笑非笑之色,他知道是哪个家族子弟幕后主使,但今日却不会提出,董卓今日的表现只能算得上一个能屈能伸的英雄。
望了望董卓所在的方向,陈群暗道:要想证明你是可投的明主,想证明你值得我拿整个陈家孤注一掷,且要看这回董卓你如何应对这一关,那家的力量可是大的惊人!
四周暗中窥视者的目光经过陈群那一声喊,都淡了下去。可小摊上的王允却审视着离去的陈群,他莞尔一笑,陈群绝不是兴之所至。
府中出了王大那摊事,王允便选择了亲力亲为。按照貂蝉的建议,王大也被他给逐出了府中,打回原籍,任其生死。
即使别人误解,已经认为王允依附于董旻,要贪图富贵,可王允大脑里总觉得董卓没有死。虽然不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骗过卢家和太子殿下的,但他心里总觉得有蹊跷,果然如王允所料。
“老人家,你到底要不要?这可是尸子的真迹,俺可不跟你磨叽。”可能是董府外唯一的摊贩操着一口山西口音问道。
王允丢下手中的竹简,摊贩急道:“你干哈呢你?”
王允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皱了一下眉,道:“东西是不错,可就是假的。”
“走开走开,老东西。”
王允又看了一眼董府,没有在意接下来小贩的污言秽语,径直朝着东宫方向走去。
……
一束光照进了黑暗的铁塔,那么这束光便有了罪。
尚书台上,从清晨到中午,一直围绕着袁绍的一句话——董卓乱议国政,为大不逆,应诛十族。
一句话让朝堂变得微妙起来了,无数目光纷纷望向了班列前端的太傅袁隗。
袁隗倒是不慌不忙,毕竟十几年的老臣了,也是见识过大风大浪的。
袁隗从班列中走出来,躬身一礼道:“袁绍之言还需商榷,死者已矣,我们下回再议吧。”
“董卓身为西凉刺史,应以守土安疆为责,可他竟然矫诏,谎称自己是奉前大将军何进的号令,进京剿灭十常侍。然而他却在扶风迟迟没有进军,可见此诏有猫腻,其心中有鬼。”
果然,声音刚落,立即一道身影从班列中走了出来,一双眼眸瞪着,神情严厉无比。不过说话的却不是袁家的人,而是一名东宫卫率官员。
“难道袁太傅觉得那武夫不是罪不胜诛,可以很简单的一笔勾销么!”
自古以文制武,不管武将在边陲立下多大的功劳,在文官的一张嘴和一支笔面前,都得低头三分。
袁隗微微眯眼,他算是了解这句话说的真谛了。
袁隗问道:“敢问大人是?”
“太傅,不敢。”王子服连忙摆手,“小臣王子服,舔为太子左卫率。我赞同中军校尉的提议,事关国体,应速速严明典罚。我只是代表众大臣说了一句实情。”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偌大的尚书台,一道道身影从班列中走出来,身在高位的袁隗表面上漠无表情,但心中却是微微一笑,现在的一切自然是他安排的,先让袁绍提出此事,自己再反对独善其身,接下来的一切自然是顺风顺水,只要今日的朝会一过,自然就是名正言顺,一锤定音,再无人敢反驳。
这便正是政治,也是为何袁家能够成为四世三公的原因。
两面开花,鼓动门生故吏助威,拉拢一切可利用资源,这就是袁家长胜不衰的缘故。
可围城必阙,政治亦如其态。而今天这场朝会的召开,吃相如此的难看,且又显得咄咄逼人,这其实完全是为了赢得一个家族的支持,更是为了袁绍铺路。
暴露了感情的弱点,漏了你就输了。
袁绍就是袁隗一生的弱点,也是身上的一根刺。
董卓死后不久,荀家便放出话来。谁能为荀攸报仇,家族子弟便效忠于谁。谁出力最多,便能赢得他们的善意。
众所周知,荀攸是刺杀董卓不成被董卓抓住,暗中处死了的。
自古祸不及家人,可偏偏荀家的意思明显。
袁家乃世家,自然有其风度,不能将人往死里整。但这荀家的力量又不能不要,袁隗与袁术袁绍三人合计,干脆给了袁绍。
袁家不像杨家,只会忠于王权,他们信奉鸡蛋不放一个篮子里,杨家清高孤傲,对荀家承诺不屑一顾,他们却荀家的承诺很感兴趣。毕竟,已为四世三公,进无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