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明转口贸易
北半球的气候自十四世纪开始转寒冷,十七世纪达到极点。十五世纪初以后,出现两个温暖时期(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和3个寒冷时期(1470—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总的来说,明代气候寒冷干旱,进入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冷期。
明末气温明显偏低,极寒天气、冰雹、雪灾、水灾频发。万历二十八年,福建兴化、莆田等地连续几天出现冻雨,城墙、桥梁坍塌。万历二十九年,江南地区冻雨。万历四十六年四月,陕西大雪,冻死骆驼二千多只。万历三十五年、万历三十七年江南、两湖、福建等地大水。崇祯三年九月,北京出现严重冻雨冰雹。从1620年冬到1621年春,全国出现极为罕见的严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的大范围冰雪天气持续长达40余日。汉水及淮河下游与洞庭湖等大江大湖出现严重封冻,长江以南的大量河流和湖泊结冰,亚热带和热带果蔬及其他植物遭严重冻害。
另外,气温变化与降水变化有密切关系,十七世纪是近500年来3次持续干旱中最长的一次。明代初期全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差不多,两种灾害交替发生,全国性的旱或涝灾的趋向不明显。但是成化以后情况有所不同,明代后期全国进入一个异常干旱的时期。
明末旱灾非常严重。万历十一年,山西运城盐池由于大旱而干涸。天启元年,全国大旱。天启五年,北直隶大旱。天启七年,四川大旱。崇祯元年夏,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人相食”。天启六年,华北大旱与蝗灾并发。崇祯元年,陕西、山西旱灾接蝗灾。
龙山石室另一端的大王山城建造完毕后,项羽抽调晋阳大学义子营出身的毕业生力量(为了保密),对米脂县进行了全方面的社会调查,调查发现因为连年干旱,大明北方粮价奇高,米脂县的粮价更是高达每石三两白银,也就是3000文钱,明朝一石有多重呢?约合76公斤,大夏一石约合30公斤。
有夏八年,大夏一石米大概300文至400文五株钱,折合成大明单位的粮价就是每石760文钱至1020文钱,而且由于如今大夏天下纷争战争已止,大夏各地的粮价还在不断下跌中。
相较于畸形偏高的粮价,那么米脂县中的漆器、铁器、棉布、茶叶、烟草、红糖,及青花瓷、彩瓷和颜色釉瓷等陶瓷,织绵、纱罗、丝绒、丝缎、潞绸、妆花等绸缎,与胡椒、肉桂、丁香、番红花、香兰叶、长胡椒、黑胡椒、肉豆蒄、豆蔻等香料,价格就未免太贱了。
看来两个世界的转口贸易有大利可图,于是项羽决定在三十余里外的米脂县中开设一个晋庄大明分部,专门进行两个世界的转口贸易。至于在大明其他地方开设晋庄分部的事,项羽也仔细考虑过,可惜明末陕西是反贼的大本营,到处都是乱窜的反贼义军饥民,如若在其它城市开设晋庄,进行货物运输,那不就等于羊入虎口么?
两个世界的贸易差价利润已经足够多了,项羽没必要为了这点小利增加多余的成本。
晋庄分部开起来后,因为山西简称晋,因此米脂县上下都以为晋庄不过是某个山西大商人的货栈,也不甚在意。
大明山西由于明朝“开中制“兴起的晋商遍布大明五湖四海,甚至连与建州满人交通这样的杀头生意都敢做,在米脂县中开个货栈也没什么稀奇的,原本米脂县中就有几家晋商开的商铺。
商人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商人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就会有商业前往贩卖;有20%的利润,商人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商人可以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商人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商人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斩首的危险。
陕北粮价如此畸高,项羽相信如果知道米脂县出售大量粟米,不管商道多么兵荒马乱、艰难险阻,陕北粮商必定跨山越河,克服千难万险、艰难险阻将货物运来米脂县。从此以后,大明米脂县便就多了一种特产,那就是粟米。
米脂县的晋庄不仅收购大明茶叶、棉布、绸缎、瓷器漆器、铁器、烟草、红糖等货产,连男女婴儿、半大小孩、成年青壮男女也都收购。有道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米脂县内不少家无余粮的家庭毫不犹豫的便将多余的儿女卖给了晋庄,以换取全家救命的粮食。甚至有不少贫贱的无地农民走投无路之下便将自己自卖给了晋庄。
不到一个月,陕北3府7州27县大小粮商都知道了米脂县收购各种物产奴婢,并且出售大量粟米的消息。
陕北无数消息灵通的大小粮商肩挑车载,携带货物奴婢前往米脂县换购粮食。因为天下连年大旱,地主家都没余粮了,因此大明北方粮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因为没有货源供应,陕北不少粮铺都快开不下来了,听闻有地方无限制出售粟米,那还不抓紧前往购粮,生怕晚一些米脂县的粟米就卖光了。
除了大明货产,项羽为何要收购人口奴婢呢?自然是为了填充晋国那地广人稀,广袤无边的疆土,有了人就能耕作土地,晋国土地上就会有收获,项羽就会有更多粮食贩卖给大明,以换取更多的人口。
为了能扩大两个世界间的转口贸易,项羽在晋国征发了数万劳役前来扩大龙山石室的宽度,并且在龙山石室后方的悬崖边建造可供货物上下的自动货梯。当然这都项羽是以给自己修陵的名义进行的。
帝王们希望死后仍能享受世间一样的豪奢生活,于是仔细勘址,找一块风水宝地,为自己修建陵墓。
就像秦始皇陵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秦始皇陵也就随之开始了。
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
秦始皇陵动用了七十二万劳工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晋王修陵只不过是大夏诸侯王的常态,因此并未引起大夏世人的怀疑关注。
龙山石室后方悬崖底部便是汾水的支流,因为是从龙山汇集溪流而下,因此这条支流水流落差较大,河水湍急,动能充足。于是龙山工厂的工程师们便在支流中架起了数十座水轮机,又在龙山石室后方的悬崖上下建起了数十座自动货梯,依靠水力上下自动运输粟米货物,节省了项羽大量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