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王莽新朝一一历史的试验田

四十七.同学严尤

  “严尤”即“庄尤”,他姓“庄”,不姓“严”,后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称“庄尤”为“严尤”。

  严尤算新朝了不起的一号人物,你看《汉书》也好,看《政治通鉴》也好,你会发现严尤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他应该算是新朝最有战略眼光的将领。

  严尤,字伯石,庄君平的远房玄孙,是王莽的同学,与其共读于长安敦学坊,著《三将》,一直跟随王莽,颇受王莽器重,对其大政方针,特别是军事方面,提了很多的建议。照今天的话来说,严尤就是王莽的智囊团,其级别肯定是和国师刘歆比差点,主要负责军事方面。

  严尤的《三将军论》,是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论述,来阐明当时的问题。但已经失传,具体写的哪三个将军也无从说起,从他自比乐毅、白起来看,两将中至少有其一;汉朝如日中天的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两将中应该估计有其一;不知道覆灭北匈奴的陈汤能否上了他的《三将》。

  对这些将领的研究,使他的战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果他能认真的分析卫青和霍去病,还有陈汤,则会找出克敌匈奴的办法。

  很难想象一个儒学的同学,却去搞了军事战略的研究。

  严尤除了著有《三将》外,在军事上最著名的就是流传后世的“严尤谏”,这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公认是对匈奴最好的战略。

  公元11年,王莽准备出兵征讨匈奴,彻底解决这一隐患,实现将匈奴驱逐到“丁令国”境内战略目的。严尤针对出兵匈奴这个情况,上书劝诫王莽,成就了影响后世的“严尤对匈奴战略书”。

  严尤也认同王莽所言,匈奴千百年来都是中国最主要的边患之一,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但是出征匈奴的帝王,大获全胜的却只有三位,分别是周宣王、秦始皇、汉武帝。

  周宣王之时,猃狁入寇制泾阳,周宣王派人前去征讨,收复了被侵占的周朝国境就班师回朝。周宣王将猃狁的入寇看做是牛虻蜇人,把它们驱赶走了就完事,所以后世都称颂周宣王的圣明,他对待猃狁的策略可以算是中策。

  汉武帝选将练兵,任命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长驱直入讨伐匈奴,虽然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一连三十多年用兵,中国和匈奴两败俱伤,汉朝也是从此时开始走下坡路,以汉武帝对待匈奴的策略只能说是下策。

  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而动用数十万民力修筑长城,弄得民不聊生,长城修完之后秦朝也随之灭亡,所以秦始皇对待匈奴完全没有使用任何计策。”

  以上就是严尤“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的历史背景和他的论点。

  中策,下策,无策都有了,那上策啦?可能王莽也看得一头雾水,我说同学,你的妙招,你的上策是什么?说出来呀!

  严尤还真没有,或者是隐藏的上策,那就是不出兵,不出兵就是上策。

  分析来看,严尤的”三策论”重点不是在评价周宣王、汉武帝和秦始皇,而是在劝王莽,对于匈奴不宜大动干戈,保持现状,加强边关的防守,重点还是在于好好安抚他们,走以前的和亲和赐金路线,空头支票继续开,王的虚头衔继续给他们戴上,哄着别闹事儿就行。大举发兵的话对中国实在是弊大于利,现在还不是时候。

  王莽没听,还是发兵出击匈奴了,结果北方陷入了僵局之中,大量的兵力屯兵北边,中原内部的兵力反而捉襟见肘。

  你很难说王莽正确还是严尤正确,我们不能以上帝的视角,以事后的成败来看当时的问题。

  中原和匈奴,开战是由双方的经济体制决定的,这和中原皇帝姓什么没有任何的关系。你姓刘也好,姓王也罢,我除了牛羊外,我不能生产盐,我不能铸造铁,我没有手工艺品,连必须的茶叶我也没有,我用牛羊来换,定价权又不在匈奴我这一边,牛羊生长速度慢,总感觉我吃亏,那就只有抢了。

  更可恨的是,匈奴人一年闲的时间太长,没事儿,骑着马出去溜达一圈,抢点战利品,这对他们来说是成本最低的买卖,有了这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暴富模式,你想要他老老实实的以物换物,强盗会干吗?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北方民族和中原民族世世代代干个不停的根本原因。

  严尤的观点是休养生息,当时匈奴本来就是臣服于汉朝的,是王莽非得沽名钓誉,惹得人家不高兴了才逐渐骚扰边关的,给匈奴一个台阶下,双方就能和平共处。严尤在这里,也是只是看见了表象,也没有搞清匈奴进攻中原的内在因素。

  王莽的观点是老子有钱,先打他一买卖,早打迟打不是还是要打。此时的王莽是有底气说这个话的,他继承了大汉的家底,近60年的休养生息,国库能支撑打一场大仗,赌上国运,胜,则国运昌盛。

  那有无上策呢?西汉的陈汤,东汉的窦固和窦宪给出了答案。

  窦固和窦宪并不是两兄弟,窦固是窦宪的堂祖父。窦固的父亲窦友是窦融的弟弟,窦融则是窦宪的曾祖父。

  窦固出兵,因地制宜,认定塞外水草丰美,出征不带战马的粮草。在天山进攻北匈奴呼衍王,斩杀一千余人。又追击到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夺取伊吾卢(今新疆哈密西北四堡),设置了宜禾都尉,在伊吾卢城留下将士开荒屯垦。窦固又以班超为假司马命他出使西域,招降西域诸国,最终使西域三十六国重新再次归顺。

  窦固更大的功劳是让西域这个墙头草,再次回到了中原的怀抱,为窦宪接下来的灭匈表演创造了条件,虽然在灭匈上建立了不世之功,但对匈奴战术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却是窦宪。

  历史评价窦宪用兵,善于针对敌军弱点,及时掌握和准确判断敌军的动向,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方针,调遣优势兵力与敌主力决战。如汉三路大军汇集琢邪山后,窦宪根据北匈奴势力已大大削弱,不敢与汉军正面交战的状况,派出精骑万余,向北单于庭所在地稽落山一带运动,迫使北匈奴主力出战,并一举将其击溃。此役后,窦宪继续主动出击,盯住北匈奴主力不放,又先后在河云北、金微山取得重大战果。窦宪在作战中,十分注意扬长避短,根据汉军准备充分、装备精良、兵力集中,但深入大漠、远离后方、不宜久战的优弱点,以及北匈奴虽行动飘忽、反应快速,但力量薄弱,惧怕决战,且有大量老少部民拖累的实际情况,采用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战术,往往轻装疾进,速战速决。如包抄、夜袭河云北,长途奔袭金微山,均收到了出敌不意、以奇制胜的效果。同时,一旦逮住战机,便不轻易放弃,每次击溃敌军后,均穷迫猛打,不让敌人有喘息机会,尽量在追击中歼灭敌人。

  窦宪所遇的北匈奴只相当于最初汉初匈奴的1/4,不是西汉时的北匈奴,只是西汉南匈奴的一部分。在东汉时南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而北匈奴还是叛服不定,与东汉为敌。

  窦宪就靠着这套战术,一路杀过去,先后死磕,把匈奴一直赶到了西欧,再也没有回来,匈奴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陈汤,他灭掉北匈奴的战法就和窦宪有异曲同工之妙,先是锁定目标,再把握战机,长途奔袭三千里,然后以四万多的优势兵力对北匈奴郅支单于进行合围,让其丧失机动性,最后痛打落水狗,穷追猛打,不给其喘息的机会,北匈奴不就是这样被陈汤给干掉了吗?

  可惜,这种战法需要将领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有勇往直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有杀伐果断的杀心。

  很明显,学儒学的严尤他不具备这些优良的品质。

  从后来平定高句丽的战争中,严尤善于权谋,爱用权谋,耻于摧枯拉朽的大砍大杀,兵临城下,也要把高句丽侯骗出城,靠这种小计谋来诱杀敌人就可见一斑。

  从正面来说,这是爱惜士兵的性命,兵不血刃,解决战斗。从反面来说,这没有起到震慑的战术需要,没有亮出肌肉,不会让敌人信服,不会使其畏惧。事后证明班师回朝,高句丽的骚乱又起,且从未停息。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平定高句丽,使得严尤声望达到了顶点,成为了王莽倚重的将领,但他的军事理论却远强于他的实战能力,注定了他永远无法成为新朝的军事砥柱。

  严尤是个帅才,不是个将才,真刀真枪的干,他差点血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