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王莽新朝一一历史的试验田

十七.初露峥嵘

  公元前8年,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实施三公制度。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大司马为首辅。

  三公制度是汉成帝在政治上最后的作为,随后他就彻底的当上了甩手掌柜,终日待在”温柔乡”里,放飞自我。

  王莽是汉成帝实行三公制度的第一任大司马,他终于突破了一城一地的限制,可以在这天地之间自由驰骋,进行他的理想试验。但现在步子还不能迈得太大,王莽象个小媳妇式的管理着诺大的大汉王朝,又要做事,动静还不能太大,还得事事让公婆看得顺眼。

  好在汉成帝只想过自己的二人世界,对大司马王莽没有太大的约束,王莽轻脚轻手地在中华大地上开始了他的理想试验。

  王莽是一儒生,他始终遵循儒学经典来管理这个国家,改造这个社会。孔子治理国家的名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被其奉为至理名言。如何实现“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是他当大司马着手重点抓的三点。

  足食

  当时的汉朝,政治动荡,经济低迷,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汉代土地私有,兼并严重,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社会矛盾激化,已经到了不和调和的地步。

  王莽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要想粮食充足,人民过上好日子,土地是最大的障碍。地主是土地的最大拥有者,这一阶层要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就必然会加大对租户的盘剥。而广大农民却没有土地,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土地上,辛苦劳作却不能养活一家人。

  你不可能期待地主们良心发现,减少对农民的租金,这不符合地主们的利益。你也不可能对地主们采取强硬措施,整个帝国的官僚都是地主,区别在于各自拥有土地的多少,任何有损地主阶层的条例出台,都是在挑战全国的官僚体系。

  我己有初步的预想,能彻底改变土地问题,但那就要损害掉地主的很大一部分权益,就会将帝国所有官员得罪完,这一步实在是迈得太大,刚当上大司马的王莽不敢轻易跨这一步,也怕扯到蛋。

  大的动作还是等权力抓牢一点再说吧,汉成帝在位二十几年,就算是怠于政务,湛于酒色,他也是当今皇上,朝局仍是在其掌控之中,群臣只是对其迷恋酒色稍有微词,忠诚却不减半分。丞相何武那条线的官员还很多,还没完全倒向我,我才当大司马,以稳为主,只能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小敲小打,切忌一步跨得太大,给人留下话柄。

  重中之中仍然是发展农业,解决广大农民的生活问题。好在汉成帝这二十六年还是做了些事情,中国最早的农书《汜胜之书》就是在成帝期间完成的,汜胜是山东曹县人,曾被朝廷派到关中地区管理农业生产,他总结了关中地区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经验,该书总结了耕种的总原则和13种作物栽培技术,对区田法,溲种法,种瓜法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王莽派出专人在全国推广此书,考虑到全国文盲程度较高,特别是底层农民大多不识字,王莽对这些推广官员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口口相授,要让他们真正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王莽期盼农户的产量能更高一点,这样他们在上交完地主的租金后能有更多的结余,能维持一家人全年的生活。可是这种改变哪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结果的,短时间农民的生活仍得不到显著的提高。

  提高农民种植技术的同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所开垦的荒地,由国家保证属于农民的私有财产。先在郡国试行,让辛苦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自己的土地,以此在保证小家生活同时,增大全国的耕种面积,获取更大的粮食产量。

  地主阶层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保证,目前还不能朝他们开刀,只能教导,训导他们,适当减少对农民的剥削。不仅不能对他们开刀,还要保证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全国有了足够多的余粮,才能养活更多的手工业者,更多的商人。

  农业起步后,王莽开始大力发展手工业。西汉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从汉武帝起就实行盐、铁、铸钱三大手工业官营专卖制度。王莽因利势导,提出发展以纺织业,治铸业,制漆业,煮盐业和造船业为主的五大手工业,将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五大手工业在西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纺织是西汉最发达的手工业之一,主要有丝织和麻织两大类别。主要是由官府经营,也有富商大贾经营民间丝织作坊。当时的首都长安和山东临淄都设有官营织造作坊,作坊织工常常达到数千人。历史记载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她所织造的薄桃锦和散花绫花纹鲜丽,每匹值万钱。

  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它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其重量只有49克,从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了解西汉时期精湛的丝识技法,也可以看见当时纱的细韧程度,纱的细韧程度取决于丝织工艺成熟程度。从两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丝识手工业在西汉已经相当的发达。每当见到古代的精湛手工制品,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好奇他们怎么能在那么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物件。可如今现代工业如此发达,这些工艺却没能得到传承,当代手工业永远无法达到过去的高度。是因为现代人太多的得失计较,还是什么其他原因造成的呢?

  布织主要以麻、葛为代表。麻布质量非常好,有些甚至可以同丝媲美。当时麻布种类很多,产于越地的“越布“,曾使汉“光武帝见而好之”,令会稽以此为贡品;江东的葛布,史书称它比得过罗纨类的丝织品,由此可见其精美。

  西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两个部门。冶铁业在西汉是占主导地位的手工业。考古发掘了大量西汉时期铁制的钉、锅、刀、剪、灯等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铁器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标志着治铁业在西汉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治铜场和铸铜作坊也遍布全国,著名的有广汉,蜀郡等,铜即用于铸钱,也用于制造生活用具。

  目前发现的两汉冶铁遗址表明,所占面积可达数万平方米至十余万平方米,令世人惊叹。宛、临淄、巩县、邯郸都是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

  不仅冶铁规模大,冶铁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煤成为冶铁燃料,水力鼓风开始进入冶铁,并发明淬火技术和低温炼钢技术,成熟使用炒钢法。水力鼓风就是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水排机械,张缩皮囊来鼓风,不断给高炉加氧。炒钢法就是将生铁烧成熔融或半熔融状态,不断搅拌,使生铁中的碳和杂质不断氧化,从而得到钢或熟铁。这些发明和推广改变了整个治铁面貌。

  西汉漆器产地主要在蜀郡和广汉等地。漆器被广泛用于制造家具、建筑、车船以及生活用具。仅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就达180多件。颜色有黑、红或朱红,其色彩鲜艳,构思巧妙。名贵的漆器价格昂贵,贵族、官僚争相收藏,甚至还远销中亚等地。

  西汉开发利用的盐为池盐、海盐、井盐等。那时“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四川吃井盐“。据记载,汉代海盐场规模大的有千余人之多,由此可见汉代制盐业具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

  据史书记载西汉已经开始出现类型多样的舰船,有朦艟、舰、艇等船型,还有高十余丈的楼船,据说当年西汉严尤进兵朝鲜,渡过拗海所用的就是这种大船。汉代造船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发明了橹、舵和木帆等推动和定向工具。橹、舵、帆的使用,标志着汉代造船、航海技术已臻成熟。

  虽然这五大手工业在成帝末期都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发展,规模也提高了很多,但容纳的从业人数必竟有限,在一个农业为主的大国里,这些都只能算是调剂,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大一统,使地区阻隔被打破,交通顺畅,为商业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时“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大量的农业、手工业品都成了商品,当时商人们所经营的行业至少有三十几种。当时的城市里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以供交易,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频繁的贸易活动使当时出现一些“大者倾椰,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的富商,“封君皆低首仰给”。

  早在秦以前,中原就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到了汉代,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各族的贸易更为频繁,何奴“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交易”;汉时鲜卑、乌桓“开营府...岁时互市焉”;西汉早在初年就与西南少数民族有民间贸易往来。

  这是市场的自然选择,王莽顺应这一形势,大力支持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减少一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鼓励并支持人员的流动,将这部分人向城市转移,变成手工业者,从事商贸的商人,以及自由的服务人员。让他们不在靠单一的农业,而是通过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谋生,你看到王莽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太让人惊讶,简直就是现当城镇化的古装版。

  解决底层人民生活后,王莽要求王公贵族节俭,拒绝铺张浪费。三十八岁的王莽更是以身作则,更加注重外在的节俭形象,期盼以此扭转成帝期间形成的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这些话都不是胡说,是有详细的史料记载,说王莽生活极为艰苦,家人朴素得都被客人当作了佣人。

  足兵

  强化汉武帝时期的马政政策。王莽清晰的知道,中原政权的主要敌人来自于北方,而北方主要就是骑兵,要想战胜北方强大的敌人,只有拥有自己强大的骑兵,而要想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就得必须保证有足够精良的马匹。

  汉代出于巩固国防和对外战争的需要,极其重视马政建设。太仆主持马政,京都有“天子六厩”(京城设有六所皇家马苑),边郡有执掌36所牧场的六牧师苑令,从玺印材料可以见出,各郡县还有负责马政的“马丞”。汉代马政法令也比较多:萧何作“汉律九章,创加厩律”;吕后时曾禁止母马等母畜外流;晁错曾制定以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的“马复令”;卫绾曾建议禁止高5尺9寸、10岁以下的马匹出境(马弩关)等等。这些法令的颁布和实施,使汉代马源总体来说比较充足。但有时因穷兵黩武,马匹锐减,不得不采取一些临时措施,如汉武帝时采取了提高马价、由郡国调马、从民贷马、卖爵得马、民养官马、亭养母马、籍吏民马等措施,甚至不惜发动侵略战争,从大宛掠取良马。汉代马政情况,在《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文献通考》中多有记载,上述内容即主要引自这些文献。此外,在汉代的玺印、瓦当中也有这方面的资料,如玺印中多发现有“马丞”字样,《金石粹编》卷二二及《金石索》卷六所收案瓦中有“马甲天下”、“六畜蕃息”两瓦,这些资料说明汉代对马和马政极为重视。需要说明的是,汉代的马政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变化。汉武帝时期,马政建设达到了高峰。

  汉文、景二帝尚黄老之学,以清静无为之策休养生息,得“文景之治”。名士晁错给文帝建言,令民间有车骑马一匹者,免三人兵役。文帝采纳。使得民间养马者众多,马匹的数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汉武帝时期马政管理最好,但是由于年年征战,马匹的数量急剧减少。

  汉成帝后期朝廷派系争斗不休,统治阶层昏庸奢靡,百姓饥馑,士马羸弱,皇帝和宗室贵族一方面沉溺于声色狗马中,另一方面却大量裁减边郡马苑,马匹来源锐减,马政不兴。

  王莽及时的发现这个问题,重新重视马政。

  马政除了维持马匹的数量,更将重心由数量向质量转移,进行马种改良,以大宛马为种马配种。当时中原的马匹,只有北方的适合战斗,西南的马匹又矮又小,只能负重。力争经过数年的改良,出现适合中原的战斗品种。

  中原政权从来就是步兵依靠堡垒,长城等,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汉武帝则开创了骑兵对骑兵的战术,有效打击了游牧民族。王莽深以为然,加强了军队的骑兵配置。

  加强军用物品的改良,改良投掷车。改良马具等等。

  民信

  现在的王莽,社会威望已经很高了,大儒们把它看成精神楷模,而劳苦大众又把它看成能改变切身生活的明灯。

  现在他的头上还有汉成帝,民众要信任一个国家,在封建社会就是信任他们的皇帝,过了才是能臣。

  他们的皇帝,日夜在和德宫忙碌着,正在进行最后的疯狂。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