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故剑情深的精彩争斗,这一回合真爱胜利。我们的宣帝男神和平君小姐姐幸福的做了大汉的皇帝和皇后。
虽然现在的宣帝在政治上还是个小白,但骨子里的腹黑可是在血管就里流淌着遗传自高祖刘邦和孝武刘彻的血液。
虽然,宣帝没经验,是个傀儡,但他是个天才。于是开始了后世历史学家评价他最多的八字“滥赏”“重农”“核吏”“怀柔”中的第一点“滥赏”(疯狂赏赐)
他执政25年,本纪里的全民厚赏高达20次还经常伴随着大赦。小规模和针对性赏赐更是不计其数,如此频繁和厚重,足称一个“滥”字。
宣帝的打赏在登基初年最频繁,新帝初登皇位,地方上会有点祥瑞上报。宣帝干脆就因为祥瑞(凤凰,甘霖)而减免农业税或者大赦天下。
而且,宣帝最重大的四次全国规模的大赏都发生在霍光执政的那五年,很明显,这么做是为了迅速树立威信、笼络人心,减轻农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和牵制霍光。
当时所有的权利几乎都在霍光手里,而刘病已也只有“赏赐”和“大赦”两项特权是绝对不能被剥夺的帝王权利。而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命脉都掌握在霍光手里的时候,花钱就不是宣帝需要头疼的问题了。反正花的都不能算是自己的钱了,不花白不花,更何况好处多多稳赚不赔[吃瓜](男神你真腹黑[允悲])
和自己老公一样刚刚上位,母仪天下的许平君小姐姐又做了什么呢?
我们的平君还真是个全天下男人梦寐以求的老婆。做了皇后却一点架子也没有,依旧保持着在民间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贤妻中的贤妻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平君以身作则,车马上不用金银装饰,长裙不用绸缎,甚至国家拨给皇后的生活开销,用不完的也都分级打赏下人。
还把值夜的宫人由两班倒变成四班倒,体谅她们熬长夜太辛苦。对于宫女的处罚要慎重,不可以滥用私刑等等。
她还特别孝顺,虽说太皇太后上官氏年纪比平君都小,但是平君还是把她当成祖婆婆一样尊敬。不仅每五日去朝见一次上官太后,还亲自布菜,抹案侍奉。而上官氏也确实很喜欢她,名义上是孙媳妇,实际上两个人是对年龄相仿的小姐妹。许平君也因此成为了千古贤后的典范,甚至现在故宫里还挂着“许后奉案图”,作为后世嫔妃学习的榜样。
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却非常暖心。在百姓眼里,陛下和皇后娘娘简直是小天使,就差俩翅膀了。更何况帝后恩爱,夫妻感情特别好,吃瓜群众天天吃狗粮都特开心
霍光的周公是当定了,这时候就算他想做皇帝都没有刘贺作死时候那么有利的舆论支持了。帝后恩爱,将相和,天下太平,看起来一切都很圆满。
这种时候,总会有一点小风波的= ̄ω ̄=
这件事吧,主要是巫蛊之祸的后续处理,说来也感叹,武帝都凉透了,这件事的影响居然还这么大[汗]
韦贤(大鸿儒,汉昭帝老师)给陛下上书“谋议安宗庙”,也就是要盖棺定论,给宣帝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定谥号了。
先可近的来,礼官们就讨论说要给史皇孙刘进一个悼字做谥,刘病已也同意了。偏偏是后面的称谓,让年轻气盛的皇帝和一帮老学究杠上了,基本上是吵翻了天。
按理说刘进是一个庶子,没有为朝廷做过任何贡献,他爹也没上位所以自己还没有皇族封号。大臣们觉得皇帝、藩王、公、侯、伯,子、男,能看他是宣帝亲爹的面子给个侯爵就不错了,可宣帝为了这事偏偏和韦贤、邴吉他们吵翻了天。
他要尊生父为“皇考”。本来吧,在我眼里皇考在宋徽宗以前应该是不仅仅称呼先皇的,比如欧阳修就曾在《泷冈阡表》里说: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汉书里好多地方也都说刘进“皇考“的谥号于礼不正。而与闻的小说里认为是因为皇考只能用于称呼先皇,这里我不认同。
我的猜测来说,原因应该和嘉靖皇帝一样。宣帝继承的是来自昭帝的皇位,他不能认自己的生父。(这么一看公义理法还真恶心,连亲爹都不让认。)
于理不合,在赖以儒教的大汉完全是顶风作案。满朝文武,就算是曾经愿意用生命保护次卿的邴吉(现在大家都不知道邴吉对宣帝的恩情)都不同意皇考的说法。宣帝的心都要碎了。
最后没办法,各退一步吧。刘进没有爵位在后头跟着,就叫一个悼字(合乎理法,不和逻辑,政治产物)他的妻子王翁媭称悼后(老公没爵位居然成了后)然后这两口子埋得地方叫“悼园”(这么不伦不类,我都想悼念一下心疼一把【摊手】)
双方妥协完之后,也就这么地了。宣帝跟这帮老臣暗暗较劲,一时妥协不代表以后不会找机会把皇考称号加回来(他也确实这么干了,原来他从这时候就开始隐忍了啊)
好吧,不愉快的皇考问题过去了,我们来看看鼎鼎有名的卫子夫和她儿子吧。卫子夫没什么好吵了,大家都觉得她挺可怜的,给了她一个“思”的谥号(“道德纯一曰思”、“外内思索曰思”)。可到了刘据这,又出岔子了【摊手】
本来吧刘据挺得人心的,孝宣朝一半官员的履历都会写“尝侍戾太子”。可读史的我却对他的谥号奇怪万分:帝初即位,下诏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有司奏请故皇太子谥曰戾。
戾,绝对的恶谥: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问题是,我们都知道,刘据,他是冤死的啊!
宣帝男神为什么非要给生父一个皇考名分,不惜于礼不正。却又对刘据毫不留情,批下恶谥?
也许他是想告诉别人,千万别起兵。只要有动乱,我不管你人缘多好,照样盖棺定论受诟病。(这个说法真腹黑)
又或者他是因为巫蛊之祸才会失去亲人,所以对刘据充满埋怨,而对生父却是无限的怀念。(突然好心疼)
为啥说礼仪之争这件事宣帝做错了呢?是因为他的确是以汉昭帝嗣孙的身份承继大统,所以没资格管生父叫皇考。规则就是这样,就像法律不讲人情。
可是宣帝后来掌权了之后,还是按照帝王规格(据说)重新埋了刘进,还给了皇考的称号。这就等于告诉人们,只要我有权,连礼仪理法都是为我服务的。这就是典型的现世权力玷污了历史的纯洁。
反正不管怎么样吧,双方妥协退步之后,谥号这事就算翻篇了,接下来却是大汉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弊案。
贪墨案有点复杂~宣帝本纪里就只提到一句话:大司农阳城侯田延年有罪,自杀。
但其实,这事还挺有说头的。这里面表现出了宣帝作为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敏锐度。说明他天生就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子。
田延年是霍光的心腹,但是他这个人吧,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学不会他上司的谨慎重名,反而是嚣张跋扈、恣意妄为,最后也死于贪心。
这事得从给汉昭帝修陵说,昭帝死的时候太年轻,很多东西都来不及准备。
茂陵的富户焦氏、贾氏等人,曾经花费了几千万钱,收购木炭、芦苇等修造坟墓的物资,蓄积起来,想卖个高价。但是田延年身为大司农(财政部长)却并不想从商人的手里买建材,而是打算在先帝爷的坟头揩油,捞他一笔。
替汉昭帝修建陵墓,要用大量的沙土,运输沙土,又需要大量租用民间的牛车。拉一车沙土,要付给百姓一千钱的租金。田延年报虚账,一车沙土算两千钱。前后共拉了三万车沙土,在大司农府报销了六千万,其中三千万,就装进了田延年自己的口袋。
但是吧,这三千万的贪污属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他得想办法把这窟窿补上,于是主意就打到了上文的那两个富商身上。
他向皇帝上奏,说焦氏贾氏等商人蓄积建陵物资是非法的,应该全部没收。汉宣帝同意了。焦氏贾氏等商人,赔了个血本无归。
焦家和贾家可不是好惹的,你让我们破产,老子就挖你的黑底!他们想尽办法找到了田延年贪污的证据,一封举报信就告了上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先帝爷坟头上揩油啊。你先不说于法理如何,就是昭帝老师、士子领袖,德高望重的大鸿儒韦贤把你灭了的心都有!
本来吧,他好歹也算是霍光的狗,霍光有意替他遮掩一下。结果这货死要面子,在主子让他说实话的时候硬是抵赖自己没干过,那就是你自己作死了。连霍光都不管了,放手让别人把这事一查到底。
霍光自己不管了,可是别人不知道啊。田广明觉得也许可以扇扇风点个火,就阴了一把杜延年。他让杜延年去探霍光的口风,就撺掇他去上书陛下,说是可以考虑一下让官府出钱替田延年赎罪(够不要脸的)
霍光的话却耐人寻味:“田延年废刘贺的那番话把我吓坏了,至今心口还疼”(摆明了是不想保了)
这个时候笑的最欢的是谁呢?——我们的第一男主宣帝啊!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刘病已居然愿意用水衡钱(皇帝私房钱)给田延年还贪污的烂账!(这一手玩的真阴,陛下你敢再腹黑点吗?)
这个时候,全天下都觉得皇帝太委屈了。大臣贪污犯罪,竟然无耻地提出要皇帝老子买单,而皇帝竟然答应了!
这一下,田延年是死定了。本该由国家财政修建的皇陵出问题了,有贪污犯把钱黑了,宣帝为尽孝心居然要自掏腰包,带头买单。弹劾你的诏书还不跟雪花似的往那未央宫一撒(那时候好像还没发明白纸)
用三千万买了一个天大的好名声,还做的不留痕迹。让别人被卖了,还帮着自己数钱,你的骨子里绝对是老刘家的流氓属性!(而且,后来大臣们觉得皇帝太委屈,军队又凑钱还了这三千万水衡钱,woc,空手套白狼!)
韩增带兵把田延年的家一围,他自杀了,可悲的是到死这个蠢货都不明白真正玩死他的人是谁。(惹谁都不要惹宣帝,连骨头你都找不回来[允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