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萧规曹随

  汉惠帝二年七月,大汉开国第一侯兼大汉第一任国相的萧何死了。汉惠帝为了表彰萧何为大汉做出的贡献,追封为文终侯。

  萧何的死,一个人很开心。这个人就是与萧何相争,谁是汉初开国第一侯的曹参。

  曹参跟随韩信东伐诸侯,攻破齐国。从此,他与齐国结下了很深的缘分。刘邦分封刘肥为齐王,曹参被任命为齐相。

  在刘邦眼中,这两个地方很重要:关中、齐国。

  萧何负责关中,曹参镇守齐国,中原诸侯就不敢蠢蠢欲动,搅乱汉家天下。

  曹参因为与萧何争第一,关系变得疏远。为了证明自己才干,曹参用心辅佐齐王刘肥,治理齐国。

  刘邦去世,刘盈继位后做了一件事:废除诸侯国设相国的法令,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

  无论是刘邦,还是刘盈,曹参排在萧何之后。

  只要萧何在,曹参就不能回到长安。

  曹参回不去,就认真辅佐齐王刘肥。

  刘肥年轻,不知道如何治理齐国。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如何治理齐国。这些人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没有统一的答案。曹参也没找到治理齐国的方法。就在这时,曹参听说胶西郡有位读书人很厉害,当地人称呼他为盖公。

  盖公有位老师,叫乐臣公。乐臣公独好黄老之学,恬静不仕。以《老子》显名,齐人尊之,号称贤师。

  曹参根据乐氏在齐地的影响力,上报给刘邦。刘邦根据现实意义,封乐毅后裔乐叔为华阳君。

  曹参请不来乐臣公,转而求其次,请来乐臣公的弟子盖公。此时,盖公在齐地早有名气,擅长黄老之学。曹参以厚币请盖公,并请教治理齐国的方法。

  盖公深得乐臣公黄老之学的精髓,他说了一句名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拜盖公为师,还为他修房子,礼遇他。

  盖公的出现,让曹参找到了治国思想:黄老学说。

  黄老学说的核心思想,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无为而治。

  曹参在齐国,大展拳脚,推行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一呆,就是九年。当他听说萧何病重,不久于人世。曹参很高兴,他终于有机会回到长安,回到大汉王朝权力中枢。

  据史料记载,曹参听说萧何死了,有这样的举动:让门客整理行囊。

  还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要回长安当汉相。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两个信息:

  曹参过度肯定个人能力,认为汉相,非他莫属。

  曹参只是把齐国当成过渡,从没想过活到老,干到老,在齐国过完一生。曹参想要的舞台是长安,而不是临淄。

  过了不久,汉使来临淄召曹参回长安。

  曹参临走前,下一任齐相问他如何治理齐国。曹参把自己治国的经验,总结出来八个字:狱市为寄,慎勿扰也。

  新任齐相文化水平欠缺,不能理解这八个字的含义,也不赞同,反问:这样就能治理好齐国?

  曹参也是好脾气,耐心地解释这八个字的意思:狱市,善恶并容。如果严加干涉,坏人没有容身之地,不能生存,就会加大犯罪?(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曹参治理齐国,把狱市放在首位。

  这里有个问题,什么叫狱市。

  这两个字,应该拆分来解释。

  狱,指的是法律。

  市,指的是商业。

  古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以下,分为士、农、工、商。商,被排在最后,是古人认为商人牟利,对社会发展没有多大贡献。然,无论是姜齐,还是田齐,齐国背靠大海,商业发达。

  在曹参眼里,可以适当放宽商业的发展,但,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用法律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就会加剧社会动荡。

  狱市是共存,不能管得太严,也不能放得太宽。这就是曹参治理齐国,得出的宝贵经验。

  曹参交代完后事,启程前往长安。曹参站在长安,睥睨天下,发出一声呐喊:我,曹参回来了。

  九年了,曹参回到了长安。他要在这里,证明自己的能力。

  刘邦托孤时,点名萧何之后有曹参。吕太后贯彻执行刘邦临终前遗嘱,刘盈认可曹参的能力,萧何临终前举荐,曹参的人事调动相当顺利,被任命为大汉第二任汉相。

  曹参开始了执政生涯,结束了萧何时代。他要在这里证明自己的治国能力,不弱萧何。

  来说说,萧何和曹参的那些事。

  曹参和萧何都出自沛县,萧何是主吏,曹参是狱橼。那个时候,他们关系很好。

  陈胜大泽乡起义,他们一起做通沛令思想工作,迎接刘邦回来组织反秦。沛令反悔,想要诛杀他们。他们一起逃出城,投奔刘邦。又一起攻破沛县,推举刘邦为沛公。曹参和萧何不仅一起共事,还共患难,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

  曹参善武,征战诸侯。

  萧何善文,固守后方。

  谁也没想到,二人为了争谁是西汉第一侯结怨。曹参治理齐国,萧何治理关中。两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萧何与曹参不和,这是公开的秘密。

  萧何走了,曹参成为大汉第二位汉相。这时,有很多人不安。尤其是萧何安排的原班人马。曹参成为汉相,就会有人事调动。按理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要进行改革,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班底。

  据史料记载,曹参是这样做的。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相,举事无所变更,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按照剧情设定,曹参会推翻萧何的劳动成果。事实证明,这些人看错了曹参。

  曹参与萧何不和,这是私事。但,治国理念,他们还是相同。曹参见萧何把关中治理得很好,远胜于己。他也认可萧何的个人能力。尤其是萧何临终前向刘盈举荐曹参的事,更是让他放下了成见。

  萧何待他如初,说他是贤臣。

  他的格局,又怎么变小。

  看着萧何为大汉做的贡献,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不谋私,为天下先的精神,他深感敬佩,自叹不如。尤其是对黄老学说的学习,曹参甘居第二,也不在争虚名。

  曹参没有更改萧何制定的法度,但,他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也做了人事安排。曹参属官有个特点:质朴而不善文辞,重厚长者。对于言辞苛求细微末节,一味追求声誉的人,一概不用。

  班底组建完成,曹参每天只做一件事:痛饮美酒。

  曹参不理政事,每天嗜酒,遭到很多人劝谏。来劝谏的人,还没说话,也被曹参拉来喝酒。劝谏的人,话没说,却喝得伶仃大醉。从此,众人习以为常,不敢来劝谏。

  其中,还发生了一个故事。

  曹参随从见很多官吏不干正事,醉酒高歌,他们看不下去,想要借用曹参去整顿这种乱象。怎知,曹参也加入,纵酒高歌不亦乐乎。

  曹参不干事,只喝酒,任用的官吏也不作为,一团糟糕。

  官吏前往劝谏,被拉去喝酒。

  随从想要整顿乱象,曹参也亲自加入。

  正所谓,上行下效,大汉王朝的官吏被曹参带动。

  每天没事干,喝酒高歌。

  对于犯小错的人,曹参不追究,还替他们遮掩。其他官吏见了,加大了对曹参的抨击。朝臣不能劝谏曹参,那就让皇帝来。不久后,曹参做的那些事,传到了汉惠帝刘盈的耳朵里。

  刘盈听后,也很头疼,但,不知道如何劝说曹参。

  刘邦、萧何点名曹参,吕太后支持任用曹参,刘盈举行隆重的仪式拜曹参为相。可,曹参为汉相不干实事,只知道喝酒高歌。

  刘盈不能以皇帝的身份去询问,否则,容易伤了君臣和气。稍微不注意,就会传出君臣不和。所以,刘盈想了一个方法,以委婉的方式,去问曹参做的那些事,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时,一个人出现在刘盈的面前。这个人叫曹窋。

  曹窋有个身份:曹参之子。

  他还有个职业:中大夫。

  刘邦建立大汉后,以陪伴刘盈为由,将诸侯子弟扣留关中。曹窋也不例外,留在关中与刘盈一起长大,关系亲密。刘盈和让曹窋去问曹参,进而留下了一个故事:曹窋受笞。

  曹参不作为,让刘盈很生气。刘盈认为是曹参仗着功勋卓著,以不作为的手段,传递出一个信号:看不起他。

  刘盈不能直接面斥曹参,但,可以说曹窋。也可以这样理解,刘盈是想通过曹窋给曹参传递出一个信号:你做的那些事,我很生气。

  刘盈对曹窋说了这样一段话:你回家后,问问曹相,先帝刚去,陛下年幼。身为汉相,整天只会喝酒高歌,有事也不告诉陛下。你是如何治理天下?

  言下之意,我拜你父亲为相,他就是这样辅佐我治理天下。你父亲眼中还有没有我这个少年天子。难道是因为我年轻,威德不够,不把我当回事?

  曹窋听出了话中的意思,父亲不作为,皇帝很生气。曹窋带着皇帝的疑惑,回到家中,想要与曹参好好谈谈。他把刘盈说的话,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曹参听后,看了一眼儿子,很生气。然后,说了一句话:你敢管我的事。

  接着,曹参有个举动,打了曹窋两百板。打完之后,曹参还说了一句话:快回去侍奉皇帝,国家大事还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

  曹窋被打,回到宫中。刘盈得知,很生气。他本想通过曹窋劝谏曹参,辅佐他好好治理天下,少喝点酒。

  怎知,曹参打了曹窋。

  刘盈不打算忍了,他要亲自问他曹参,也要替曹窋出气。

  第二天上朝,刘盈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斥责曹参:是我让曹窋来问你,你为什么要打他?

  刘盈看着曹参,想要对方给他一个理由。此话出口,没有合理的解释,曹参和刘盈就会产生间隙。曹参答得不好,也会殃及自身。怎知,曹参做出了一个反常的举动:摘掉丞相的帽子。

  曹参这种举动,就是表明一个态度:你想要罢黜我,我自己来。

  皇帝问话,曹参不能不答,来了两个反问句:

  陛下与先皇相比,谁更英明神武。

  我与萧何相比,谁更贤能。

  刘盈压着怒气,做了两个回答。

  我不如先皇。

  你不如萧何。

  按道理说,别人说你不如其他人,你听后,会相当生气。尤其是萧何和曹参二人,谁敢说曹参比不过萧何。

  按照剧情发展,曹参会有这样的举动:丢掉官帽,扬长而去。

  然,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曹参不按套路出牌,说了这样一句话:陛下说的话很对。

  谁也没想到,曹参会承认不如萧何。一场朝堂风波,就这样被曹参轻易化解。

  曹参又说了这样的话:先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参告诉刘盈,我们不能瞎折腾。只要遵循先帝和萧何制定的法度,就能治理天下。

  刘盈听后,也认可曹参的观点。

  进而,诞生一个词:垂拱而治。

  从刘盈问政曹参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在努力做个好皇帝。他和曹参达成共识,无为而治理天下,也说明刘盈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是个贤能的皇帝。这次问话,也成为明君贤臣的典范,被传为佳话。

  这里有个问题:曹参为什么无为而治?

  有以下观点:

  黄老学说的影响。

  曹参自认为治国比不过萧何。

  个人认为,还有一个观点:自保。

  如果曹参大张旗鼓改革,巩固地位,收买人心,结党营私。吕太后等人会将曹参当成一个有危险的人物。毕竟,曹参还有一个身份:功臣。

  吕太后对功臣集团十分忌惮,尤其是对曹参这种拥有战功。据太史公《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拥有这样的战功: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

  还有治理齐国九年的经历。

  这样的人物,自然会得到吕太后高度关注。

  曹参无为而治,整天喝酒高歌,进一步表明自己没有野心,让吕太后安心。朝臣、曹窋、汉惠帝皆劝,唯独不见吕太后发表意见。曹参这种行为才是吕太后想要看到的。

  萧何制定法度,曹参坚决执行,无为而治。后世结合二人的姓氏,留下一个成语:萧归曹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