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陨落
淮南王刘长绝食而死,告别了历史舞台。刘恒也少了一个潜在威胁他皇位的对手。刘恒没安静多久,又有新的麻烦接踵而至。先是天有异象。比如长彗星出于东方。
彗星对现在而言,是一道自然现象,也把他称为扫把星。对于古人而言,是天示异象,警告帝王哪里做的不对,惹老天生气。
彗星在古人眼中代表兵丧的凶兆,将会有大事发生,也会有人死。要么,是敌寇入侵,导致将军战死。要么,是国内有人作乱,导致国君死。
如果彗星长且见久,预示灾祸深,比如天子死,五都亡,小人昌。如彗星短小见速,预示灾祸浅。此次的彗星长,且见久,也就预示着灾祸很深。暗示着天子会死。
看到这道奇异的天象,刘恒心里很害怕。他是皇帝,还是信鬼神的皇帝。尤其是他打压功臣,诛杀叛乱的皇侄,还有逼死兄弟。刘恒心里害怕,也十分不安。
皇帝有难题,就需要大臣来解决。可,这些大臣,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也不能怪大臣没有能力,毕竟,术业有专攻。他们要么是法家,要么是道家,要么是儒家。或者如张苍钻研音律、律法、算术。
用现在的话说,鬼神学、天文学是冷门,不受多数人待见。
皇帝的这个问题,难住了朝臣。要么确实不知,不敢乱发言,索性不答。要么能答,说的很委婉,不敢明说。要么知道,害怕说错话,选择闭口。
刘恒是一位爱较真的皇帝,不解决问题,睡不好觉。就在这时,张苍为刘恒举荐了他的学生:贾谊。
张苍告诉刘恒,他这个学生什么都懂,还精通。这个问题,他或许能答。就这样,刘恒想到了被他贬往长沙做太傅的贾谊。
贾谊因为太出众,给汉文帝提出了很多建设意见的国政。因不懂隐藏锋芒,被功臣势力打压。汉文帝无奈,将贾谊贬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离开长安,南下长沙,途经湘江,看着江水,想到了一个已故的伟大爱国诗人。这个人就是屈原。
屈原忧国忧民,却一贬再贬,远离楚都。看着楚国国都被秦攻占,山河倾覆,他用自己的死,唤醒楚国男儿的傲骨。屈原死了,但,他留下的魂,依然回荡在这个世界上。
贾谊想着自己的命运,犹如当年的屈原,一心为国,却不得志,被朝臣排挤。文化人爱怀古,也爱用文字表达对古人的思念,以及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愤。
贾谊想到屈原的命运,再联想到自己,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凭吊屈原。这篇文章,叫《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后,贾谊来到长沙,见到了长沙王。
秦末汉初,吴芮凭借自己的能力,两度封王。西楚霸王项羽,封他为衡山王。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封他为长沙王。长沙国表面上有几个郡,实际上的控制的疆域只有长沙郡。北濒汉水,南亘九嶷。
吴芮是第一代长沙王,也是八大异姓诸侯王,得意善终的人。其子吴臣,为第二代长沙王,也继承了其父低调的思想,还擒杀淮南王英布,向大汉表明忠心。
长沙国历经吴芮、吴臣、吴回、吴右、吴著,五代人经营。此时,长沙王是吴著,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继位。
长沙王吴著也继承了先祖低调的哲学,忠于长安。他善待贾谊,也尊重他的才学,向他学习治国理政。
贾谊来到长沙,过得并不快乐。他的舞台不在长沙,而是在长安。大舞台换成小舞台,心里极度落差。当然,他还是要做一名合格的太傅,不仅教导长沙王的学业,还要教他治国理政。
贾谊在长沙,也心系皇帝,远望长安。他期待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回到长安,回到皇帝身边。周勃被捕入狱,他连忙上书《阶级》,让刘恒善待功臣。
刘恒开放民间铸钱,他连忙上书《谏铸钱疏》,说明开放会有什么危害。
来长沙几年,贾谊心生悲观,认为回不到长安。有一只鵩鸟(猫头鹰)飞入他房间,并停在座位的旁边。
鵩鸟,被视为不祥之物。
贾谊见此,不断哀伤,又认为自己寿命不长。情到深处,悲从中来,又写下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鵩鸟赋》,它抒发了贾谊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
长安,他回不去了。
皇帝,他见不到了。
既然长沙是他归属,那就尘埃落定吧!然,事情又峰回路转。怎知,长安送来一封信,是召贾谊回去。
贾谊笑了,目光看着长安的方向。
这一天,他等了好几年。
这一刻,他终于等到了。
皇帝,没有忘记他。
时代,没有抛弃他。
上天,还在给他机会。
他,要回长安,登上新的舞台,一展所长。
三年前,他离开长安时。皇帝,内外交困,功臣当道,皇族势大。
三年后,他回到长安。皇帝已经摆平功臣势力的潜在威胁,还打压了皇族派。
贾谊再次归来,还是那个热血沸腾的少年。然,皇帝,是否还是他理想中的帝王。
贾谊回到长安,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皇帝。皇帝也立马召见了贾谊,只不过两人见面的地方,不是朝堂,而是未央宫祭神的宣室。
刘恒看着贾谊,简单嘘寒问暖之后,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
贾谊还是那样博学,什么都难不倒他,能够解决帝王的问题。贾谊讲解,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
谈论完后,汉文帝发出感叹:我很久没看到贾谊,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
这句话看上去,是汉文帝赞扬贾谊的才华。其实,他释放了不能让贾谊留在长安的信号。他是皇帝,应该是第一。怎会让臣子,超越自己。
刘恒那句,自认为超过了他,也为贾谊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果不其然,刘恒没有将贾谊留在身边,依旧让他担任太傅。只不过,贾谊换了一个地方。从长沙国太傅变成了梁国太傅,他为皇帝的儿子当老师。
贾谊想留在长安,替君王献策,却被贬出长安,前往梁国。贾谊入长安,有多欣喜若狂。现在,他就有多么的悲。
原来是他错了,现在的皇帝,已经不需要他。长安,也不需要他。
贾谊的这一段遭遇,深得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同情,故而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流传千古。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你该退下了。皇帝,暂时不需要你。
皇帝的儿子,才需要你。
贾谊高兴的来,悲伤的走。
贾谊走后不久,一个人去世,他就是皇帝的舅舅薄昭。薄昭是皇帝的舅舅,还是代臣,从龙有功。刘恒封侯,没有忘了他,封为轵侯,兼任车骑将军,其封地在轵,有万户,归河内郡管辖。
刘恒对这个舅舅,可谓是恩宠备至,也十分敬重。可,薄昭对这个封赏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应该封王,成为皇帝外援的屏障。吕太后封吕家人为王,这是前例。
刘恒知道吕氏打破非刘氏为王的铁律,最终全族被诛杀的悲惨命运。刘恒是不会让母族,走吕氏的道路。可,薄昭难以理解皇帝侄儿的用心。
薄昭在刘恒当皇帝的这几年,他做了两件事,被历史记载。
1.力劝薄太后,营救周勃。
2.写信劝阻淮南王刘长。
救周勃,让薄昭走在刘恒的对立面。尤其是他让薄太后出面,斥责刘恒。这种做法,看上去是救功臣。对刘恒而言,这是外戚干政。接着,刘恒又了解到一个真相,薄昭收了周勃贿赂。如果只是贿赂,刘恒可以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干政,是触犯了刘恒的逆鳞。
救周勃,彰显了薄昭的个人影响力。从此,薄昭走上了一条权倾朝野的道路。正是这条道路,让薄昭走向了死亡。
史料上没有记载,这位皇帝的舅舅是怎么死的。这是无法破解的千古谜团。通过翻阅资料,从汉书中,找到了一个答案:坐杀使者,被逼自杀。
遗憾的是史料没有记载,薄昭为什么要杀使者。后来的人,勾勒出一个故事。汉文帝推行新政,薄昭强行阻拦,其侄儿在封地做违法犯罪之事,被汉使发现。
薄昭为了救侄儿,杀了汉使。这位使者死了,却令以张苍为首的人,逼刘恒杀薄昭,以卫国法。刘恒被逼无奈,为了国法,让薄昭自杀。
刘恒不忍心杀薄昭,采纳了贾谊上书阶级的观点,逼其自杀。刘恒让汉廷高官,请薄昭喝酒。喝酒的同时,转达了皇帝的意思,让他自杀。薄昭假装听不懂,不愿自杀。
刘恒为了杀薄昭,又发明了一个办法:百官哭丧。
薄昭见状,选择了自杀。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可能是!
也可能不是。
看这个故事,给人一种感觉,张苍等功臣势力强大到足以威逼皇帝做决定。这个故事的核心,也给了汉文帝杀薄昭的理由。
薄昭做了什么,让刘恒不顾薄太后的感受,也要杀了舅舅。
答案只有一个:干政。
救周勃,只是一个案例。还有很多案例,不好公之于众。毕竟,刘恒也要维护舅舅的形象。
不知道,薄昭看着自己的外甥长大,迎立他当皇帝。外甥要他死,他是何等心情。刘恒要他死,那就如他愿,去死吧!
此刻,薄昭的心很冷。回想自己的一生,并没有虚度,他笑了。至少,他短暂的人生,也成璀璨过。
薄昭走了,又一个人去世,他就是功臣之首的周勃。
周勃从牢狱而出,彻底大彻大悟。什么富贵荣华,什么功名利禄,不过是一场空梦。从此,他不再过问朝堂,关心国政。在自己的封地,当一个自由自在且顾家的老诸侯。
做为功臣,他是不幸,也是幸运的。
多少男儿能有几个周勃,从草莽到封侯拜将,再到诛吕,匡扶汉室,迎拥刘恒,两度为百官之首。
从百官之首到阶下囚,受到狱吏欺凌,这又是何等悲凉。
历经秦末汉初的风云跌宕,熬过吕太后霸道的时刻,却没想到被自己迎立的皇帝,回到了最初的起的起点。
周勃没被杀,得以善终,这是最大的幸运。
自古以来,功臣逃不出一个结局,功高震主而被杀。古有范蠡,发出的千古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前有李牧被冤杀,廉颇客死他乡。后有韩信、彭越,封王被杀。周勃得以善终,老以封地。周勃离开了舞台,但,他的故事也一直再流传。
不久后,一个天才陨落。他就是贾谊。
贾谊离开长安,前往梁国当太傅,教导刘恒的儿子学业。梁王刘辑,是刘恒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
汉文帝二年三月,朝臣请立皇子为王。刘恒顺势,加封诸子。公元前178年,刘辑被封为梁王,且前往封地,都定陶。刘辑也成为彭越、刘恢、吕产、刘太之后,第五任梁王。
如果刘辑才两三岁,路都走不会,如何管理梁国。刘辑在梁国当了十年梁王,据估计,此时他的年纪在十五岁上下。
刘恒疼爱这个小儿子,不仅把梁国这个战略要道交给他,还把贾谊派往梁国,教导他的学业。
贾谊很对刘辑的脾气,相处下来,这对师生很融洽。一个爱问,另一个能答。贾谊除了尽心辅佐梁怀王,还多次上疏议论朝政,指陈得失。
还写了一篇政论的文章,它叫《治安策》。
公元前16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又将贾谊打入人生的谷底。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梁王刘辑死了。
梁王刘辑的死,属于意外死亡。汉初,身为皇族成员,都要继承先祖的勇武精神。所以,有一项运动深受其爱,这就是骑马狩猎。
骑马,是一项危险系数极高的运动。既然有危险,稍有不慎,就会送命。梁王刘辑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坠马而死。
贾谊听到这个噩耗,人生顿时陷入谷底。在他看来,刘辑之死是自己这个太傅的失职。他连皇帝的儿子都没有规劝好,以后如何面对皇帝。他也没有脸面再立于朝堂之上。
刘辑死了,留下了一个难题。根据律法,诸侯王没有子嗣,封地被废,收归朝廷。然,贾谊站出来,给刘恒上书,梁国不能被废。
贾谊给出了两个观点:
1.梁国处在西汉王朝的都城长安与东方的交通要道上,是咽喉之地。
2.可以做为长安的屏障。
贾谊劝汉文帝保留梁国,分封给子嗣,以拱卫京师。这一次,刘恒听进去了。毕竟,关系国都的安全,他从来都不松懈。
刘恒下令,将淮阳王刘武改封为梁王。但,刘武没有前往梁国的国都定陶,而是将国都定在淮阳。
贾谊之举,挽救的不仅是梁国,还有大汉江山。十几年后,七国之乱,梁国的存在,让叛军很难西进,挥师长安。这也是贾谊为学生、为皇帝做的最后一件事。
不久后,贾谊忧伤成疾,离开了历史舞台,享年三十三岁。这个天才陨落了,但,他长远的国政见识,被帝王所用。
他写的文章,不仅是文章,还展示了汉文帝前十年那些事。千百年后,贾谊被人们一直记住。
记住,他的才华。
记住,他为国的那种精神。
记住他,是个百年难遇的政治人才。
也记住他,人生不得志,以郁郁而终的方式告别历史舞台。
未来,还会被更多的后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