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加的提议,网络作者反应很不错,林叶果断决定一星期之后开始发布。
广告还是交给张婕来打,每天一个作家的访谈,明天开始采访,每天采访两人,到开始发布的时候就有12人的存量,之后每天采访一个,持续化进行。
林叶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增加30%的订阅量,外加一个月内几万新注册读者。这个数据其实并没有达到最终目标,但是如果现在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先增加这个数量,还是不错的成果。
毕竟这些新注册的人,将来会有关系群和连带注册的可能性,一个带动几个,就可以有几十万的新增量了!
不过光靠网络运作,林叶还是觉得不够,她希望带动纸质书的老读者一起加入网络新家庭。他找来了刘志扬,让他给每个书城送一些A5广告页,只要买书的人,不管是不是买的松苗的书,都发一张广告页。
虽然效果不知道如何,但是有总比没有好,这些人中能有四分之一有兴趣,就是成功的。单面大量印刷的成本并不是很高,一个菲林页就可以解决。
网站发展初期,追求忠实度有些过早了,林叶就是想要吸引看热闹的人,然后再想办法把人留住。
当王婆很累的,聪明人需要学会打开话题,让群众的舆论口水自行发挥扩大。口水越多越好,有人讨论才有热度,有了热度,还怕吸引不了看热闹的吗?
林叶这是现学现用,几天前听了谈斯文的网红理论,直接脑洞了一下,套用了这个理论在网站推广和作家热度上去了。
第一位接受采访的作家是这次征文比赛冠军,有话题性,热度还在,可以再蹭一蹭。
话题从得奖感受,到日常八卦、生活小趣事,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最后绕到新书灵感和介绍。
人的记忆大多数是首尾深刻,所以米加把采访结构做成题头蹭热度,题尾谈作品,而中间部分则是采访那些大家都感兴趣的私人独家。因为这样,才能成功提起各位八卦群众的兴趣,把采访内容继续看下去,以便坚持到最后和作品有关的内容上。
接下来又采访了几个销售量排名靠前的作家们,其中不乏一些本来就有众多书粉的大佬们。
七天后推出的时候,果然掀起了一阵点击率热潮,每天的采访帖点击率过万,回复率好几千。林叶不厌其烦地看了大多数回复,决定让那些受采访的作家们参与网络回复24小时,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这个消息一出来,点击率和回复率又一次飙升。自己的提问可以有大佬真人回复,很兴奋有没有?很多看书的人,很少有机会接触作家真人,纷纷表示“终于遇到了活的作家”,让人哭笑不得。
新书发表到第三周的时候,便是真实购买率的实践检测了。林叶和参与的众作家们都非常紧张,也有些跃跃欲试的兴奋!成败就在这个星期揭晓。
根据往常其他网站的经验来说,付费阅读开始的时候,阅读量会掉一半。那些试读的人,免费读的时候无所谓质量如何,看得下去就行,真的要给钱了,就要衡量一下是不是真的愿意继续跟下去。
特别是有些网络书,读者少了,不赚钱了,作者甚至编辑就会因为不赚钱,而采取弃书的方式。
但是松苗不一样,松苗的每本书都已经完稿,而且全都经过编辑确认过,不会烂尾。这也增加了买书人的跟读信心。
林叶脑子里的估量是大约减少30%就算是成功的。当这些作家纷纷进入订购期之后,林叶查看了数据。数据显示出大部分作家掉了20%,也有一小部分掉了30%~40%,这比她预期的结果要好得多。
而且单月订购比单周订购的人更多,甚至有人直接完本购买,一次性付清了一本书的量。这可比买纸质书高出来将近20%的费用啊!
林叶有些迷惑,为什么买纸质书便宜,却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网络订购呢?她将这个疑问向穆林提出来。
“因为每个人都有手机随身的习惯,可以随时看书。这样谁还愿意随身带本书啊?”穆林解释,“男人基本不愿意背包,女人的包包也越来越小,书很大本,又重,何必呢?”
“这么说,这是花钱买‘方便’?”
“你要这么说,也可以。”
“我懂了。”林叶说着拿出手机布置下一步。
“你这是又有什么鬼主意了?”
“没有鬼主意,我要酬宾。”
“刚赚钱就要把利润挥霍掉啦?”
“长期投资,给个‘鸡肋’,让他们连续花钱。”
“还说不是奸商?”
“此理论我们已经探讨过了!”
“好吧,你继续骗钱去,我不打扰你了!”
……
“刘叔,你去布置一下酬宾计划。”
“酬宾?具体怎么实施?”
“发布公告,连订三个月以上的顾客,会收到一个酬宾码,下一本书可以优惠10%订阅。”
“为什么不是直接这本书优惠?”
“先让他们吐点钱,不然体现不出优惠和不优惠的区别。”林叶解释道,“再说了,下一本书再优惠,不想浪费的人,不是就一定会再继续买书?然后继续收到优惠,以此类推。我们需要长期计划,稳定销售。”
“书源呢?怎么保证又有他们感兴趣的书?”
“您怕松苗没作家?”
“呃,哈哈哈哈!我多虑了!好,我这就去办!”
叮咚!门铃在这时候响了。
“大晚上的,谁来窜门?”穆林嘟哝着去应门铃,“请问哪位?”
“是我,谈斯文。”
“哦,上来吧!”穆林按开了楼下防盗门的锁,“叶子,找你的,吉他男。”
“知道了。”林叶离开电脑,泡了茶,就见谈斯文已经进门。
“坐吧!”林叶对谈斯文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吧?”
“聪明!”谈斯文坐下喝了口茶,“我想跟你商量个事儿。”
“请说。”
“不是要发工资了吗?我想问,我可不可以不要工资,用工资换个推荐位?”
“这是开后门?”穆林也在一旁坐下来,一副“我要八卦”的姿态。
“我要工资干啥?当泛泛之辈的朝九晚五?不是我的风格!”
“你先说说你怎么想的。”林叶开启了聆听模式。
“现在的推荐位有12个,上面大多数是订购排前的大佬们,新人没几个。”谈斯文开始阐述他的想法。
“我们新人想要曝光率,暂时无法和这些资深作家比拼,想要出人头地,要熬到几时?现在是网络时代,喜新厌旧的程度堪比如换袜子,晚会的曝光热度已经快烧完了!
“我得在热度消退前继续曝光啊!所以我希望能增加推荐位数量,或者增加一个推荐榜,你觉得呢?”
“让我想想。”林叶没有反对,也没有立即同意。脑海的“思索机器”却是像上了发条,飕飕地运转起来。
的确,不单单是谈斯文,现在的新人很多都没有耐心和信心去坚持好几年,等出了好几本书之后才有知名度。很多有才华的人,因为没有曝光率和官方的操作,在数据不如预期的情况下,便会另寻出路,甚至就此搁笔了!
想要留住好的苗子,就要给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让他们知道,写作也是一条可以走到底的人生好路。
松苗本身就是像苏柏衫说的,励志当文人墨客的伯乐的。那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条件和途径,也不是份外的事。
林叶同时也不想挤掉销售明星大腕的推广率,所以,谈斯文的“新开一个榜”很有可行性。
但这个榜要如何开呢?
“我觉得可以开新榜,这个提议不错。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
“想我说的,新人用保底薪资交换,上新书榜。时间周期半年不多吧?”
“半年,有的书都完结了,最多三个月。”林叶提醒,“而且,如果人太多呢?我们的榜单要怎么定呢?多少人需要上榜,怎么评定呢?如何做到公平,人人有机会呢?”
“这,我没有想过那么仔细。”谈斯文陷入了失落。是啊,他只是一个想出名的文人,没有想过运作起来还有很多的细节。果然,到了实际操作和经营层面上,他就没辙了。
“你先等一下,可能还有一线生机。”林叶看他有些焉,给他打气。同时拿起电话,给刘志扬又发了消息。
“林叶啊,刚刚说的事我在办呢,还有什么要提醒的?”
“不是刚刚的事。”
“啊?那是……?”又有新的任务了?
“我想问一下,你对新作者新书门类熟悉吗?我们有多少类型的新书,每个类型差不多多少人?”
“差不多六个门类,每个门类50到100人不等。”刘志扬回答了她之后又问,“问这个干吗?”
“谢谢刘叔,具体改天再说,您去忙吧!”
“好!”
放下手机,林叶有了新点子。
“谈斯文,你看这样行不?”林叶开始把想法说给他听,“我们开新榜分六大门类,每个门类每星期推6本书。新手作家在发书一个月后,可以要求上榜。
“每本书、每个月只能上一周,只能前三个月上。提出上榜的人,每月扣除一周的薪水。
“作家可以要求在哪个阶段上榜,上榜多少次。”
“为什么让作家选推荐次数和时间?”
“因为有的书开头比较好,有的书慢热,而且每个人经济条件不一样。让他们自己决定比较自由。”
“我懂了,这个提议我赞同。谢谢!”
“其实应该我谢谢你!你让我听到了新人作家们的心声,让我可以更好地操作。”
“可是机会是你给的,而且你愿意听我的建议。我很感激,来的时候我是抱着吃闭门羹的准备的。”
“好了!你们别谢来谢去了!烦不烦?”穆林打岔了。
“谈斯文,这件事情你先在网上发个意向。我不适合官方发送。因为听起来像克扣工资。”林叶提醒道。
“哈哈哈哈!没问题!虽然我觉得不会有人这么想,不过我会办好的!放心吧!”
“嗯,放手去做吧!”
“好!那我先走了,今天打扰了。”
“无碍。”
谈斯文一走,穆林就乐了!
“哈哈!克扣员工工资还找枪手的大资本家!哈哈哈哈!”
闹得林叶一阵无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