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师本来就和其他青楼女子一样,仰慕奉旨填词的柳七,现在孤男寡女共处一室,七爷分明在调情。
师师深情款款地转过身,直勾勾地看着柳七道:“奴家的身子,今晚就是七爷的。”
多情的柳七听罢热血沸腾,他一把抱起美人进了罗帐。顿时,罗帐里一对男女翻云覆雨,他们耳鬓厮磨呢喃细语……
柳三变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高屋建瓴。他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首创了很多新曲,完成了慢词形式,扩展了题材,引入了民间文学的手法和口语语汇。
他是慢词这种长篇词的开创者,在慢词方面他开拓了词的形式,是首位刻意锤炼慢词的旷世奇才。
柳三变以前,文人一向少写慢词,所用词调多为篇幅短小的小令,柳三变则大量使用了篇幅较长、流行于市井间的慢词。通俗化的市井俚语,大量地出现在柳词中,便得新词雅俗共赏。
柳三变对宋朝词坛有两大贡献,一是“领字”的使用,一是在叙事抒情中注入抒情成分。柳三变羁旅行役之词,就内容而言,在词发展演变的历史上,具有开拓作用。
当时士大夫并未以词正面抒写自己的怀抱和志意,柳三变拓展五代以来离别相思之词,首先写离别相思之情,直接出之以男性口吻而非女性口吻,真切写实,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抒写男女感情,特别是男子恋爱心理。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柳词不仅得到青楼女子的喜爱与传唱,在民间广为流传。如此不难理解为何“几有井水处,便能听柳词”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世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受柳永《双声子》影响,两词都是泛舟长江而缅怀历史事件与古人,最后以感慨人事变迁作结,暗寓作者自己的落魄。
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吴文英《八声甘州.姑苏台和施云隐韵》都继承了柳三变《双声子》的结构。柳三变也将咏物题材引入慢词创作,咏物题材原本未受词人重视,由于他的努力,咏物慢词变得流行。
柳三变在世俗的眼里是一个浪子,歌女的爱人,后世戏曲和通俗小说作家,都尊柳永为通俗文学传统的代表,认为他敢于违背传统,具有反抗精神。历代文人中,柳三变在通俗文学界拥有很高的地位。
关汉卿的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建基于柳词《定风波》;而罗烨《花衢实录》、洪楩《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冯梦龙《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等小说,都脱胎自柳永《木兰花》这首联章。柳三变的山水词,也启迪元明戏曲对大自然的描写。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柳三变一切的一切后人自有评说。
言归正传,柳七一入罗帐与陈师师共赴巫山,酒醉情迷的他一通发泄倒头睡下。哪里还记得刚才夸下的海口?
灵薇院内歌舞升平,公子王孙们肆意玩乐。
柳三复和同乡们尽情享受人间至味,可他的心也被三变搅乱了,他知道三变几度落第,恃才傲物的三变心理变得畸形。
不久朝廷就要给举子们家中报喜,可三复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想起了崇安年迈的娘亲,为娘的心思他最懂。
娘亲打小就对三变宠爱有加,所以十年前让三变进京赶考,本以为景庄的才学必然中举光耀柳宅。有道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娘亲要是知道三弟又名落孙山,情何以堪?
至于三变,此刻他情绪低落,自然无颜见江东父老。娘亲临别时的嘱托历历在目,娘亲那一头银发在空中飞舞,娘亲那颤颤巍巍渐已佝偻的身子在眼前晃动……回首父母当初给三兄弟命名,父亲柳宜和娘亲商定:
长兄“三复”出自《论语》,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三复,就是书读三遍。
二弟“三接”出自《易经晋卦》: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三接,就是一天被皇帝三次接见。
三弟“三变”出自《论语》,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三兄弟在崇安是人尽皆知的“柳氏三绝”,三弟的遭遇让他同情,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羞耻感却上心头。
这可如何是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三复烦闷中又饮一杯……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