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妞的乡村故事.1
小青是城里生,城里长大的城里妞,因为父母一直很努力,因此家境一直很不错。做为城里人,小青虽年纪不大,但浑身优越感十足,被乡村长大的亲戚家的女娃娃们称为“城里妞”。虽然如此称呼,但亲戚家的女娃娃们却一直热情地邀请小青去乡村里做客玩耍。在上小学之前,小青终于在父母同意后,来到乡村的亲戚家来体验乡村生活。
首先她发现村里的娃娃很少为上培训班而焦虑时间不够用的,也没有家长会为送娃娃上培训班而忙碌的。她虽然还没有上小学,可只要呆在城里,父母不是考虑该给她报什么培训班就是考虑哪天又该上什么培训班。因为城里的学前培训班非常之多,从英语,舞蹈,绘画,到钢琴,古筝,游泳等等。不过她呆在乡村里,接受学前教育的小孩子们除了上幼儿园就是呆在自家果园里,田地里闲逛或撒欢,没有上各种培训班的焦虑或压力,她甚至有点不适应,心熬怎么可以这么轻松呢?如果不是怕上小学后其他小孩笑话她没见过水稻和小麦,没见过棉田,不知土豆是长在土里的,她的假期还将在一个又一个培训班中渡过。
然后,小青发现农村最懒的小孩都会分辨禾苗和稗子草,且在田里还是果园里拔草地速度都比她快,她总是最慢并排在最后面。
下午比较闲的时候,小孩子可以随意各干各的,而大人们会串门聚在一起打打牌或打打麻将。似乎在农村人的闲暇时间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休闲时光,而不必去过多约束从而对时间产生焦虑。这使得她一闲下来就觉得应该做点啥才安心。而乡村中无论大人或小孩都没有这种焦虑。有时她觉得这种心理上的松弛其实也是一种享受。而这却是乡村中人们闲暇时的常态。
小青想教亲戚家的女娃娃们跳华尔兹,跳恰恰,跳肚皮舞,女娃娃们拿出毽子来踢毽子或拿出小沙包来玩扔沙包。结果她很快也加入进去了。因为后者更容易也更能激发小孩子们的参与。小青虽然也喜欢跟她们玩耍,因为这些女娃娃们叽叽喳喳地叫唤让她也很容易投入进去,但在内心深处她依然觉得跳舞和弹钢琴,弹古筝是很高级的表达。这样小青为了不荒废掉所学的技能而拉城里那些同龄女孩太远,在完全无规划的过了一段乡村生活后她又回到了城里面,继续着她的各种赢在起点的努力。
上了小学后,在第一个暑假到来时,小青又来到了乡村亲戚家里,同龄的女孩子们也上小学了。她发现离乡村不远的镇上也有许多的培训班,跟城里差不多,美术,舞蹈,钢琴,古筝,还有小主持人的培训。亲戚家的女娃娃们也都报了不同的培训班,而且收费比城里低很多。没有几千元,没有上万元,有的一节课才几元钱。而村小学甚至在暑假期间有老师免费办班教村里的娃娃学画画,学弹琴。有的是老师自愿,比如教吹笛子,吹口琴,有的是村委会发补贴,比如组织练习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对于自愿免费教的老师,家长们让娃娃们给老师送些红枣,水果,或者鸡蛋呀,菜蔬等。小孩子们除了帮助大人拔拔草,喂喂鸡之外,也会到镇上或村小学里学习课外培训的内容。而孩子们聚到一起时也有了更多可聊的东西,不像她每次培训完回到家,一家人各忙各的,不能像村里的小孩聚在一把叽叽喳喳地分享和讨论,在各抒己见中分享共同的快乐。这时小青觉得有些表现方式虽然高级,比如舞蹈,比如弹琴,但人与人之间地畅快地沟通和分享仍是让人非常羡慕的,比如她会跳国标,会弹钢琴和古筝,但她仍然喜欢乡村里亲戚家的女娃娃们教她如何吹笛子,如何吹口琴。那种乐于分享的热情让她也感受到更多的积极和豁达,而不必计较别人多学了会怎样。更重要的是无论学什么,学多学少,学与不学,一点都不影响孩子们的聚在一起扔沙包或跳皮筋。乡村里的小孩互相约着一起玩耍,比城里孩子聚在一起更容易些。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方便地互相串门,甚至留在别人家吃饭。这份热情和洒脱令小青从心里羡慕。因为在城里做到这点则不太容易。
小青从一个小女孩子的角度感受到了乡村那较少约束的自在和轻松。
乡村在一点点变化,有了更多城里的方便,又有着相对较少约束的自在,这些认识让小青少了些城里妞的骄矜,多了些乡村妞的豁达。
当上了初中,高中后,小青参加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包括有少年国标舞比赛,有古筝比赛,有奥数比赛,还有演讲比赛,英语竞赛等,但她发现乡村亲戚家的同龄女娃娃们则能做的一手好饭,会织毛衣,有的还会踩缝纫机,有的会在集市上把家中地里的产出变成钱,总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拿得出手的看点。面对她的许多奖状和名次,乡村亲戚家的同龄女娃娃们那拿手的一桌饭菜,或自己缝制的裙子也一样令她们得意,并也让她由衷羡慕和赞赏。
到后面,当她考上大学,甚至考上了硕博连读,成为了象牙塔里的骄子之时,乡村亲戚家的同龄女生则在上了技校,大专院校后有的开店,有的打工,也有远嫁的,大多都早早地结婚生子,开始学会了世俗的各种人情往来。这时她发现除了眼镜片厚了,脑袋满了,面对已经当家长乡村亲戚家的同龄女生时她仍然像个大小孩,并没有懂得更多。因为她懂得的那些知识无法放在桌面上来摆谈,可亲戚家的已成家同龄女人们却能在桌面上把人情往来聊得是明明白白。小青这时常常会想烟火气里的人生才是有更完整意义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