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章 召陵之盟
《楚世家》·若敖·楚齐召陵之盟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十六年,齐桓公以兵侵楚,至陉山。”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与桓公盟。桓公数以周之赋不入王室,楚许之,乃去。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二十二年,伐黄。二十六年,灭英。
楚成王即位时,尚年幼,那么他是弑杀了其兄堵敖得到君位的,就是说成王与堵敖各自有自己的政治势力集团,在这场斗争中,成王胜出。成王即位时,军政大权掌握在子元手里。子元是谁呢,成王的叔父,文王的弟弟。可以知道楚国的主要政治力量是站在楚成王这一边的,另外后来这个子元因为觊觎成王母亲,也就是息妫美貌,被息妫联合若敖族肃清了子元势力。这样,王室与若敖族在这事上一定产生了分歧。
成王即位,他的政治集团非常高妙,做了三件事,或者说不止三件,三类事,一是布德施惠,拉拢国内势力,这是因为成王即位的并不具有合法性,属于弑君,但是他的力量很强势,占据了政治上风,即位后有必要稳定国内局势,采取的措施是布德施惠。第二,结旧好诸侯,就是说与楚国的盟友加强和睦,建立友好,这是对外。这样做内外稳固,比较有政治智慧。其时主要的权势掌握在子元手里,也可以见得这个子元颇有一些能力。后来被息妫讽刺,带兵出击,中了息妫的圈套,我自己觉得这里有没有息妫要为息侯报仇的原因呢,也许有,也许没有。
第三个很重要,与周天子恢复关系。楚国到成王之前,基本上与周天子分庭抗礼,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到了成王,政治策略有了改变,使人献天子,形式上表达对周王的忠诚。周王也明白,天下诸侯包括周王对楚国实在是控制不了。成王这么做得到的结果非常好,周王也是无奈之举,不过顺水推舟,彼此都是表面上玩花招,于是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有了周王政治上的承认,楚国更加大肆发动兼并战争。直到齐桓公时,中原对楚国的威胁已经到了非常忌惮的地步,毗邻楚的姬姓诸侯只能选择归附楚国,这让周王的尊严再次受到打击。
齐桓公称霸最主要的旗帜就是“尊王攘夷”,攘夷的目标一是北面的山戎,一是南面的楚国,对中原国家来说,山戎与南楚都是“非我族类”,山戎好办,楚国就麻烦了。
十六年,齐桓公以兵侵楚,至陉山。”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与桓公盟。桓公数以周之赋不入王室,楚许之,乃去。
齐桓公向楚大夫屈完陈列诸侯之师:“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意欲从气势上打击楚国,但是屈完很了不起,知道齐桓公玩的那一套:“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这番话,软中带硬,意思是什么?你齐桓公号称王者之师,仁义之师,不以兵车盟诸侯,现在依仗武力,不好意思,你若讲规矩,大家好来好往,要打,我们也不惧。齐桓公也看到了楚国强大,而无隙可乘,便与楚在召陵订立盟约,是为召陵之盟。这次召陵盟约表现了什么呢,齐桓公率领的诸侯联军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楚国的综合实力在中原联军面前毫无畏惧,以一国对峙整个中原,仍然能不卑不亢。
看一下《左传》中的精彩描述:
《左传·僖公四年》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齐桓公率兵伐楚,楚国人说话了,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跑到我们这来玩耍呢?管仲,这个你们不向周王进贡包茅,而且还想问问当年昭王怎么回事?管仲的理由很牵强,但是来了总要有个说法。楚国的答复是,好办,包茅按时送,这不是问题。至于昭王吗,请去问汉水好吗?这让管仲很难堪,打也不是,估计也难以取胜,万一打不赢,这霸主的面子没地方搁,还好楚国也给了台阶,按时进贡包茅。齐桓公也见好就收,齐楚盟约,和平协定。
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二十二年,伐黄。二十六年,灭英。
但是楚国人并没有拿召陵之盟当回事,大概齐桓公很满意,至少表面上看让楚国屈服,其实不然,召陵之盟后第二年,楚国伐许,伐黄,灭英。太史公在召陵之盟后紧接着记述楚国的扩张,真是对中原霸主齐桓公的辛辣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