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短篇qing小说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469 说叶公(上)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九折肱 2264 2024-07-07 21:35

  《楚世家》·白公胜之乱·再说叶公(上)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这个故事人们称它为寓言,那么它寓的什么言呢?嘲讽了叶公名不符实,表里不一,高调唱的好,不务实。说实话,嘲讽的很厉害,至少几十年来这个成语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由此,叶公这个人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真的是这样吗?

  叶公,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有功,封于叶县,即现在的河南叶县,也姓沈,现在很多叶姓、沈姓的都奉叶公为本家始祖。

  《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出自汉代大儒刘向的《新序·杂事五》。刘向的这部书被归为儒家典籍,所以呢,刘向记载的许多人事都是站在儒家的角度来表达议论。什么角度且不说,叶公这个人真的像刘大先生记载的这个故事中的主角吗?答案是,非也,岂止非也,根本就是有意识的进行歪曲。那么历史中的叶公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刘向为什么对叶公这样的没有好感,且如彼的进行批评呢?

  我们翻一下关于叶公的史料,首先在太史公的《楚世家》有记:

  白公自立为王。月馀,会叶公来救楚,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杀之。惠王乃复位。——《楚世家》

  大背景是楚国的白公胜作乱,惠王出奔,叶公来救楚,因而惠王乃复位。能在《楚世家》留名,可见叶公功劳之大,拨乱反正,在国家危亡之际力挽狂澜于既倒,匡复楚王室,是一个典型的爱国英雄。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世家》

  这一段话在《论语》中也有记录。孔子要到楚国去,因为他听说楚昭王蛮欣赏他。去楚国当然要路过叶县,于是叶公问政。孔子表示说,一个地区的管理者,根本的目标要做到远方的贤能人才都愿意到你这里来,本地区的百姓又心悦诚服的愿意跟着你,你就成功了。孔子的这番话道理讲得呱呱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怎么达到这个目标,这里没有细说。可以讲,这只是一个政治目标,譬如当今的国际,无论哪一个国家权力阶层,在管理国家的时候,都抱有同样的目标,不管你是什么体制的国家,至少这个话要讲,做不做得到那是另外一码事。也就是说,这个政治理想,不是孔子独家所有,任何一家都有类似的表达。

  然后记载了叶公问子路,你老师这个人怎么样,来评价一下吧。子路不对。为什么子路没有对没讲,大概子路觉得随便评价议论老师不妥当,也或者子路觉得不能够完全表达对老师的理解,恐怕说不好,干脆不说。孔子知道后,说了下面的名言,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也可以算是孔子对自己的自我评价,那么从孔子自身的操行讲,他的境界非常高,这也是太史公在《孔子世家》中着重记录的一点,并表达了对孔子的无限景仰,正如太史公所说: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世家》

  但是太史公没有记载叶公与孔子的理念分歧,这要翻看《论语》中的记载: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篇》

  注意,这段对话非常严重,直接引发了后世儒家门生对叶公的批评。这也是刘向记载《叶公好龙》来嘲讽叶公的最主要的原因。这段话简略的说,叶公与孔子在治理理念上有严重的分歧。这涉及到法治与人治的问题,也是法律史上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

  叶公认为,一个当父亲的犯了法,做儿子的有责任维护法律的公正来揭发举报。法大于情。

  孔子不认为这样,提出了著名的“亲亲相隐”的观念,不管是做父亲的犯了法还是做儿子的犯了法,应该互相隐瞒,用现在的话语说就是互相“包庇”,人情大于法。

  这是理念的不同。不仅叶公这么想,事实上在楚国历史上一直依循这种法治理念,上到国君下到庶民,违法必究,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楚庄王就曾经主动要求接受鞭刑。叶公这个人很厉害,提出的问题直指孔子儒学的核心。

  《论语》中没有继续记录叶公与孔子之后的故事,这是《论语》的一大缺憾,只有片言只语,不交代人事背景,通观而言,都是这样,属于一部语录体。这给了后世解释的无限可能,谁都可以来解释,至于是不是孔子的本意,这个不管。所以有时候孔子很无奈。这是另外的话。

  那么孔子在楚国有什么遭遇呢?楚昭王本有聘用孔子的打算,现在前有叶公的接触,后有令尹子西的反对,孔子仕楚的愿望就落空了。因为这桩公案,后世儒家门生很不喜欢叶公,到了刘向干脆编造一个故事来讽刺叶公,于是叶公背这个黑锅直到现在。事实上,叶公是一个对楚国有巨大贡献的贤能之人,有识人之明,关注民生,深受叶县百姓爱戴,更是在白公胜作乱中力挽狂澜,将国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去,最后功成身退。很明显,叶公属于道家思想的一派,而道家思想在楚国根源很深,这也是孔子不能在楚得志的原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