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章 胡服骑射之夷夏(上)
赵世家》·胡服骑射之夷与夏(上)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孔子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
这两位大先生中心的意思是提倡文化的重要性。孔子说,像夷狄这种文化不开明的野蛮部族,就算他们有国家聚居的一个政体,有国君,还不如华夏没有呢,为什么?文明程度太低了。站在孔子的角度,就是他们不讲究孔子倡导的“礼乐”,或者说“礼乐”这种东西在他们那不被认可。孟夫子又进一步发挥说,我听说过夏文化能改变蛮夷文化的,我没有听说被蛮夷文化同化的。
孟夫子大概忘记了赵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赵武灵王就是一个主动的变于夷者,而且这一变诞生了一个连强大的秦国都望而生畏的军事强国赵国。赵武灵的胡服骑射根本的目的是要壮大赵国的军事力量,以摆脱四战之地的困境,事实上也真的成功了,本质上是一次军事改革。但也不能纯粹的视之为军事上的,胡服骑射本身涉及到了一种文化的融合,尤其是胡服,要知道夏文化对于服装非常的讲究,其中繁琐的细节处处体现着“礼”的那一套,即所谓繁文缛节都表现在服饰上。胡服骑射把这种固有的观念给打破了,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的政乱中战死,临死也要端正自己的衣冠,他接受的教育就是君子时时刻刻要注意自己的容仪。这也是孔子致力一生要复的“周礼”。也有人说子路所以被杀死是因为他在战斗过程中停下来整理自己的衣冠,这就不得了了,“礼”超越了生命。如果孔子再活的久一点,再久一点,恐怕胡服骑射仍要被他提出来骂几句,毕竟赵国的先贤赵简子等没少受过孔子的批评。
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发动的一次以军事争霸为最终目的的重大变革,力排众议,矢志图强,赵武灵王鉴于赵国面临的处境,下定决心吸收游牧民族的文化,他们的胡服,胡服最终是为骑射服务的,十年间,赵国一跃成为一流的军事强国,甚至各国也吸收了赵国的经验,纷纷改革军备,骑兵正式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力量。
胡服骑射表面上看是一次军事的改革,但是其中蕴含着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观念上的融合,赵国的成功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华夏文化。因此这次改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政治上的影响也非常大,至少在思想观念上被打破。赵武灵恰恰就是“变于夷者也”,历史的第一人。很可惜,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着赵武灵这种锐意图强,敢于冲破传统的意识观念,积极吸收蛮夷文化以振兴国家,保卫国家的太少,甚至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几乎都不是一国之君的率先垂范,而赵国的胡服骑射的改革是从上而下的,赵武灵王是作为国君厉行改革的第一人。只有充分认识到胡服骑射的积极意义,中国才会有实质上的进步,赵武灵王的历史地位显然被降低了,至少没有被特别的重视。怪不得梁启超奋笔疾书标榜赵武灵是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就是因为他首先撕破了华夏文化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