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
欧洲中世纪是文化的荒漠。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艺术与科学蓬勃发展,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思想火种被继承下来,并且融入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世界。似乎一切都是有关于西方的。在思想上文化上科技上,有牛顿莎士比亚但丁伽利略等人,都是那一段时期的名流。与此同时,东方却是黯淡的。西方文学是如今世界的主流文学。尽管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仅有中国未曾断绝,但是难免在西方的阴影之下。
文言文有其缺点,但千百年来,我国都是以文言文为主体。然而在上世纪,短短的几十年间,我们便从文言文转变为现代文。文体的改变,产生了新的现代文体系。如今的汉字字形更加简化,读音有字母,大大方便了人们学习。这个体系受西方影响,但也在影响西方。在这个体系上,孕育了中国文学。
“诗”的缺失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诗人之祖是屈原。提起诗歌,我们总是想起唐诗。的确,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期。数不尽的诗人如同星辰,一同点亮了诗歌天空。盛极必衰,之后,便是词。词适合人传唱,像柳永的词便是“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或许夸张,但是“诗词之意”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
纵然明清时诗词衰落,人们仍追逐诗人,向往“诗”。新文化运动时,西方诗歌与西方诗歌理论为中国诗歌带来了活力,但不幸的是,它们来的太晚。
如今,是“诗”的寒冬。人们不必太过在意,只要提起笔,便可以写下几句“诗”。或欣喜或悲伤,我们轻轻松松化身“诗人”,堆砌出句子。某云,某狗的音乐评论区里,我们总可以看见“神评”。最火的还是与爱情相关的,人们肆无忌惮的倾诉爱意或悲苦。一个好的文案,成为“高品味人士”的必需品。这是一种“诗”,被同化的文字。
人们还追逐诗?还有人写诗?有,但很少。传统诗文创造出的意象以经被剥离,需要表达的情感从借助诗,到借助其他的任何途径。矫揉造作的句子很多,喜欢这些句子的人更多。我现在仍喜欢这么几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心有灵犀一点通。天若有情天亦老。
曾有同学让我帮忙想想文雅的句子,尽管他是“新时代青年”,生活中是游戏与直播与鞋……我们还是向往才子,向往诗,尽管我们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娱乐。
“诗”的缺失,是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的必然。它不再是文字,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传达着人们尚未完全舍弃的诗意。
割离土地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远离了土地?应该从城镇化开始。出生于城市的人们,无法体会与土地相联系的感觉。他们印象中的土地是偶尔接触的郊区,是代表着美丽自由。
但是人类文明开始,土地便与食物联系。工业化时代,我们远离了土地。同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