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世界,多少有一些被框架住了,不是说统一不好,但有一些东西一但整齐划一了就失去了他原本的意义,从而变得没有意义了。
最近学校里的考试给了我灵感写写一篇文章,大家都知道,在语文考试里会有阅读理解题,其中有这么一个题,问:“文章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我写下了自己的答案“体现了作者惋惜的心情与对眼前景色的称赞。”我对这个答案很是自信,可恰恰在出分的时候,这道题我得了零分,这让我很是不解,当我看到标准答案时,我便更觉得这样的题是在“扯淡”了,标准答案这样写到,“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看到场景的惊讶与自己无知的愧疚。”我实在想不明白这种题出他是干什么的,只要和答案不对,一律按错处理,在我的认知里,每个人在看到同一篇文章所感受的情感与心得,和作者的共情都有所不同才对,而这样的题直接抹杀了答题者的其他思考,一心只往准确答案上靠,而这种题的答案无非就是令人“惊掉大牙”的哪几种,如果以前那些企图改变人们思想,寻求创新的作家在天之灵知道这种情况,大概会再“气死”一次,这种用抹杀的手段来寻求统一的做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文学的意义自然也就被磨灭了,要我说,如果全中国的学生读一篇文章的感受全部都一样的话(不是说不能一样,而是极端的所有人都一样),那真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大的败笔。
中国为什么能从刚刚改革开放的小国,到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难道是因为固化人们的思想?自然不是,知道点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中国就是因为吸取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加入不同的新思想,创新性的走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十年里取得如此的成就,可偏偏有些“教育专家”们犯上了“糊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却在本该传授文化经验的学校内被固化了思想,明明国家如此强调要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保留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那些“教育专家”们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统一服装,统一课程,统一进度,统一本该多样的答案,这给学生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吗,很显然,并没有,现在的青少年,被学业压的喘不过气来,连运动的时间都没有,这就是所谓的“全面发展”?怕是单方面走极端吧,自古以来那么多极端的变法一一失败,难道还要继续延续前人给我们的教训吗,从现在来看,国家明显意识到了不能再让那些“教育专家”祸害祖国的未来,提出一系列政策,可“教育专家”们却想尽办法给孩子们施加压力,甚至不惜教学生们在教育局检查的时候说谎话,请你们扪心自问,这样对得起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美德与品质吗?
国家需要未来,民族需要信仰,不管各种职业,不管什么年龄,都有创新和发表意见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