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六年(718)的春天,十八岁的李白离开青莲乡前往大匡山,此行的目的是拜访道士赵蕤,并请求收其为徒弟。赵蕤在大匡山隐居的地方离青莲乡不远,从涪江乘船,不消一日,便可到达。一路上李白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神仙”赵蕤的传说。
赵蕤年轻时是一个志在经国济世的人,也曾到过许多地方,也曾参加过举业考试。但因屡试不第,便归卧山中,以著书立说自娱。他遍览群经,兼习医药、卜筮、巫俗、树艺、耕耘、匠作等。关于赵蕤有两个神话传说:一是他年轻时隐居长江明月峡读书,并以捕鱼为业,曾在峡中捕得了一尾三尺白鱼,当时他并未留意,随手扔在舱中,随便以芦席覆之。回到家门前入舱揭席一看,鱼随即化为少女,洁白端丽,年约十六七。自道:“高唐之女,偶化鱼游,为君所得。”象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他们结为夫妻,三年期满,高唐女辞归。二是他曾在明月峡的旅馆中,为一贵妇治病,仅以一脉、一方,便豁然治愈。贵妇为感激他,赠他一处产业,并将具体位置和相关事项交待完后,说道:“某与你有缘,赠你一处产业,在大匡山中”,话声未落,人已不见。赵蕤从明月峡来到大匡山,找到贵妇留给他的产业,果有房屋五间,藏书万卷,都是未曾见过的奇书,甚是喜欢。赵蕤因慕川中名人杨雄、司马相如,遂将房屋命名为“子云宅”,房前一台命名为“相如台”。从此赵蕤就在大匡山中隐居读书,并着手著《长短经》。赵蕤医术精湛,附近有疑难杂症的,到他这里往往手到病除、起死回生。又因他住在“云深不知处”的深山,所以当地人称其为“神仙”。
这天晚上月光皎洁无比,赵蕤提着一壶新酿的浊酒,手拿一本诗集,信步走出“子云亭”。借着月光读诗,读到高兴处,举起酒壶,以诗佐酒,邀明月对饮。忽然听到一阵金属相击之声,那声音严整而有节奏,不但有抑有扬、有急有缓,还有反复与回旋之情,隐隐与读书声合拍。正当赵蕤错愕间,林子里迸出一句话来:“道士好情怀”,话音未落,又传出来一句:“也好眼力。”是谁不请自来?赵蕤一时猜不透,却见一位身材纤瘦穿着紫色长袍的少年,站在他面前,这个少年自然就是李白。原来李白到大匡山时,已经是晚上了,他依然不管不顾地往山上赶,听到读书声,抑扬顿挫,琅琅有韵,忍不住用匕首跟着音韵敲击龙泉宝剑。赵蕤好奇地问:“汝访某来,必有缘故。”李白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求神仙指点。”两人一问一答,暗藏玄机,边聊边喝,相谈甚欢,相见恨晚。李白说明来意,赵蕤见他气宇轩昂,谈吐不凡,便欣然答应。见赵蕤同意收他为徒,李白马上精神抖擞,连夜回家搬取行李,即日常用品和书籍。
李白不顾旅途劳顿,兴冲冲地来到“子云宅”,时已过午,却见门扉紧锁,连“相如台”也阒无人迹。李白无奈放下行李,就在附近盘桓,顺便欣赏风景,熟悉环境,并即兴吟哦《戴天山访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原来李白回青莲乡去搬行李,赵蕤没想到李白会这么快回来。一大早,他就背起药筐,拿着药锄板斧,穿着蓑衣戴着笠帽,到小匡山的深林里去采药。直到中午时份才背着满筐药材回来。李白一见赵蕤回来,忙上去帮忙将药材分门别类,洒在相如台的轩廊之下。赵蕤就此机会,给李白上了一堂药草药理之课。
赵蕤的教学方法和一般学校不同,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读书,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他知道李白天赋异禀,思维敏捷,博览群书,能诗会赋,是可造之材。但心性极高,桀骜不驯,任性顽劣,必须因势利导。“玉不琢,不成器。”赵蕤寻思着怎样将李白这块璞玉琢磨成美玉?想到太史公司马迁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赵蕤心里有了主意,先让李白白天上山采药,经受一些磨难,晚上再与他讨论,试试他的学问,然后制订教学计划。
从此经常看到一个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的少年,拿着药锄,扛着板斧,背着药筐,带着干粮,披星戴月,穿梭在大小匡山之中,这个少年自然就是李白。有时他的身旁出现同样装束的中年道士,只是装束稍显破旧一些,这个道士自然就是赵蕤。赵蕤仙风道骨,气度不凡;李白风度翩翩,玉树临风。师徒俩翻山越岭,挖采药材。赵蕤有时讲解药性药理,有时让李白即景赋诗,有时高谈阔论。李白辩识着各种草药,欣赏着不同风景,看到过一些动物,听到过一些鸟啼,他咏着《阳春曲》:
芣苡生前径,含桃落小园。
春心自摇荡,百舌更多言。
李白通过采药锻炼了体魄,磨砺了意志,增加了见闻,丰富了知识。以前稚嫩的脸显出阳刚之气,白皙的皮肤略显棕褐色。少年李白变得成熟,身手更加敏捷,思维更加活跃,行为更加洒脱,诗词更加飘逸。
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药锻炼,通过沟通交流,结合李白以前所学,赵蕤制订出学习计划:拟《文选》之题作文、作赋,拟古乐府之体作诗,这是例行日课。晚上通常只就一本闲书,师徒二人杂说漫议,这是李白最能乐在其中的课程。另外还安排采药、农事、医术、剑术、驯鸟、道术等课程。赵蕤教学方法独特,有时如游戏一般地让他学习种种看似无用之知,却是日常所必须的常识;有时闲谈讨论,却不知不觉中传授知识;有时杂说辩论,却潜移默化提高处事应变能力。尤其是读闲书闲谈时,李白受益匪浅。在闲谈中学习了《长短经》等;在讨论时,纵谈古今盛衰治乱,品评历代杰出人物。李白从中确实学到不少辞章以外的学问,越发有了非凡的抱负和盖世的雄心。
李白与赵蕤接触久了之后,知道老师不但学贯古今,而且好击剑任侠,生活也极其有趣。在他的山居中,养着几乎上千只各种各样的鸟。除了会传信的鸽子,会说话的鹦鹉,会唱歌的画眉,会戏水的鸳鸯,会打架的鹌鹑……他还驯养了几十只白羽、素冠、赤足、长尾的白鹇,而且给每一只都取了名字。他一叫谁的名字,谁就飞到他掌上来啄食。赵蕤的知识非常丰富,不仅前朝后代人物故事谈起来滔滔不绝;而且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以至麻衣神相,他也无不知晓。李白对这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敬佩得五体投地,赵蕤对这个负有不羁之才的弟子也十分赏识。赵蕤给李白悉心授以《长短经》,而李白也成了赵蕤驯养奇禽的得力助手。更兼闲时击剑为戏,闷时饮酒开怀,两师徒竟成了忘年之交。
李白跟随赵蕤潜心读书学习王霸之道,研究帝王统治之术,差不到两年。此时李白已步入弱冠之年,正是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纪。怎样才能让他实现雄心和抱负呢?赵蕤以自己失败的教训现身说法,让李白放弃科举取仕之路。他说:“当今开元天子广开才路,诏命五品以上官吏皆可直接向朝廷荐举贤才。一旦得遇伯乐,便是你大展骥足之期。此外还有制举,制举者,天子以待非常之才也。一旦名闻京师,便是你平步青云之日。至于如何赢得荐举和制举呢?……”李白明白老师的想法,便高声答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师徒二人相视而笑。
李白离开大匡山这天夜里,也是月华如水,师徒俩既难舍难分又兴致盎然,想到初次相见的夜晚,历历在目,仿佛如昨。赵蕤说:“犹记初会之夜,某有新酿浊酒一壶,相饮甚欢,而今此酿瓮中老矣,宜再与汝等共之。”赵蕤育人向来润物无声,觥筹交错之间,尽是嘱咐之事;师徒相谈之时,皆是应修之道。这天晚上,李白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大鹏,展开遮天蔽日的翅膀,向着无边无际的太空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