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检验训练成果的对决
邹季平站在起点处为队内两名队员亲自发令,这些时间,章培萌与陆辰的较劲他全都看在眼里,三人组每天雷打不动的七点跑操,八点吃饭,回去洗个热水澡九点出门训练,直到下训后再花近半个小时的功夫把肌肉完全放松。
放松的重要性还是陆辰给全队强调的,原本刘洋和周源还不情不愿的,认为浪费了吃饭时间,可是这么一讲,反正每天这俩人再也没有不放松就跑去吃饭了,至少谁都不愿意浑身都是死肌肉。
当然,邹季平这个当教练的也没闲着,陆辰脑袋里理论方面的东西多点,那他就在实践这边多下点功夫,翻找资料,求问其他教练,总之还是搞出了一整套放松的技术,然后由陆辰加以改善,慢慢的就从训练队推广到全市队了,这也让邹季平直接拿下了近一个季度的最佳教练,要知道以前这个奖,与他可是毫无关系,可自从陆辰来了之后的这一年时间...
他的训练队就成为了市队的香饽饽,好些其他训练队的运动员都想转过来,不过邹季平一个没收,一是怕得罪人,二是这些人也确实看不上,在教练手上练不出来,其实更多还是运动员的问题,只要天赋到位,你拿量都堆得出成绩。
不仅如此,李涛教练还三番五次的想要将邹季平调动过去,市队这边也同意了,他自己也有一定意向,只不过陆辰这小子,非得等到全运会结束之后再去。
废话,到省队去,健将和一级的待遇能一样吗?全运会冠军和省运会冠军的待遇又能一样吗?鸡头就算再差那也拿的是头部资源,凤尾的拿点渣渣反正还不够陆辰一个人吃,所以才会被陆辰果断拒绝。
还是呆在市队躲着安稳发育一阵吧。
“各就位!”
“预备!”
啪————
陆辰和章培萌同时从起跑器蹬出,不过前者的起跑要略胜一筹,这是大家预料之中的结果,毕竟常人印象中,小个子的步频总是会快些,当然,以陆辰180的身高,也算是小巨人了,只是相对183的章培萌来说是小个子。
小章经过这段时间的细细打磨,基本功练得比以前扎实太多,起跑蹬出前三步的距离都是根据他的身高、腿长和重心偏移程度精心设计过的,最初给张弛量身定做时陆辰将测量方法交给了邹季平,所以小章同学,是邹教练的第一个“试验品”,从结果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
接着是章培萌抬高重心的区域,由于个子高的运动员很难长时间埋头加速,毕竟你让姚明往小轿车里挤也难受啊。
所以陆辰给他的任务只是尽可能的在30米之后再开始逐渐抬高重心,虽然平常训练时小章同学都在25米时就开始抬头,不过这次双人的“巅峰对决”,他可是无比重视,一直熬到28米左右,才开始抬高重心。
这也终于让陆辰直呼上当一次了。
前30米,两人的加速都不错,陆辰还是凭借高步频取得了微略的领先,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接着,两人都准备进入途中跑,不过这个时候,小章提速度更快,又变成了他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了。
这个环节主要得益于这几个月的训练将他各关节的灵活性打开了,陆辰在训练之余会为队内所有队员设计不同的体能训练方案,方案中除了所理解的普通耐力训练外,还会做些身体局部练习,就比如活动肩关节、髋关节以及膝关节等。
在做膝关节与头部运动时,陆辰还特意纠正,不能进行绕环!(绕环是错误的,各位体育爱好者谨记哦~)
这些训练手法都是陆辰从以前国家队专门搞体能训练的王卫星教授那里搬过来的,都是些实惠的手段(张培萌访谈的时候说的哈哈哈,这里让主角捷足先登了)。
短跑主要是练腿部,但想要提高成绩还需要抠很多细节,像髋关节就非常关键,整个下肢都是靠它来带动的,所以灵活性必须打开,千万不能忽视。
很快,途中跑接近尾段,在前五十米两人都分不出明显的高下,而小章同学人高马大的,是典型的后程选手,在观众看来,这场比赛的结果应该是以陆辰失败告终,但赛场上的事情,没到最后一刻,谁也说不准。
至少场上的两人都是这样的想法,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这个时候,髋关节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就体现了,章培萌稳定住了髋关节后,他的步幅变得更大、更稳,并且腰也不会出现变形,只要动作不变形,腿的轨迹就不会变,所以减速的可能性就小了。
也亏得陆辰的腿不短,髋关节灵活性也不差,技术更是领先小章同学一截,这才勉强能跟上。
小章同学开始进入到全力加速阶段。
这个时候,想要维持身体的稳定性,摆臂的重要性就有所提现了,其实小章是整个训练队里上肢力量练得最少的,更多都是以训练小肌群为主,尽可能不去破坏其原有的摆臂节奏,做到练强不练壮。
章培萌和苏神的摆臂特点不同,小章跑步时摆臂非常放松,并不需要像其他运动员一样用到很大力量,所以他在动作舒展的同时,用力小还不变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不过小章同学在进步,陆辰也没有闲着,至少经过训练,他的步幅提升了,基本能做到48步左右跑完全程,要知道,巅峰章培萌也不过48步,除去只需要41步的短跑巨兽伯尔特外,平常的运动员也需要43-45步,可以说,陆辰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不少,为以后打得基础也很牢固。
最后20米,两人依旧并驾齐驱,都在咬牙加速,这时拼的就是意志,比的就是神经消耗*。
哒、哒、哒、哒、哒、哒、哒!
最后10米!
5米!
两人都憋住最后一口气,冲刺!
压线!
“嗖!”
近乎同时撞线,就连电子计时器上也只显示出一个成绩。
谁赢了?
这个疑问不止悬在两位选手脑中,也悬在在场所有观众和教练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