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虚拟造物主

第六百九十一章:《华夏黎明》(三)区域

虚拟造物主 虚无行者北冥 2362 2024-10-16 06:24

  在《华夏黎明》游戏最初开始的时代中,一个人类聚落平均人口是30至50人之间,基本上当聚落人口数量抵达50人以后,就到需要拆分建立新群体的时候了。

  而在聚落完成拆分之后玩家可以进行选择,是操控继续留在原地活动的母邦,还是选择前往其他地区定居的子邦。

  当然子邦也不会走得太远,至少在几代人内海会和母邦有所联系,这样的好处是如果哪个聚落出事,幸存者也有一个投奔的目标。

  再过几代人以后血缘已经非常淡薄,那昔日的母邦和子邦就可以联姻,这种知根知底的聚落进行联姻,总好过去找那些不清楚底细的聚落。

  并且子邦前往定居的新地区,也不是现在才开始探索去找,而是许久之前就被聚落探索,乃至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资源枯竭而迁徙离开。

  等这时候子邦重新前往当地,基本上昔日枯竭的资源已经恢复,可以直接利用昔日的经验来生存。

  毕竟只要是玩过几次这个游戏,就会知道游戏中需要尽量避免直接迁徙到陌生地区,这样会有大量需要了解的资源信息,平白给迁徙之路造成无数障碍。

  而只要这其中出现一个不小心,就得拿宝贵的人命去为错误买单,很容易整个聚落都直接没了。

  当然也会事先再派遣哨探回归,一是确认昔日的资源恢复情况如何,二是确认当地有没有被其他聚落占据,如果有的话就只能另选目标了。

  毕竟前面已经说过在这个时代,聚落之间是很少会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否则很容易导致得不偿失。

  游戏中平均一季对应10年,所以玩家每玩完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就意味着游戏世界中度过了40年。

  玩家能够在游戏中通过重复行动,比如狩猎某种猎物多少次,采摘某种猎物多少次,制造某种石器多少次,从而获得一定的熟练点奖励。

  接下来可以利用这些获得的行动点,来为聚落发明新的器物或技术,从而不断攀升自己聚落的技术水平。

  游戏中第二个时代对应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也有一些人将其称作裴李岗时代,这个时代是原始农业的萌芽期。

  不过一开始原始农业的产量高不到哪去,所以必须依旧搭配其他生计来补充自己的营养,才能避免完全依赖农业导致饿死。

  人类学中将食物结构里农业产量低于6成的生计都称之为混合生计,明朝晚期的女真人部落就属于典型的混合生计。

  与此同时随着原始农业的萌芽,人群也从原先的流动逐渐走向定居,过渡态有一种阶段就是季节性固定迁徙。

  即虽然他们依旧会固定时间迁徙,但并不是朝着很远的地方迁徙,而是只在几个固定的地方来回迁徙。

  甚至为了省事在离开之前,会直接将不易搬运的陶器埋在房屋下,等下次重新回到这里居住的时候,就挖开泥土把陶器给取出来继续使用。

  随着对农业的掌握程度越发纯熟,当饮食结构中60%来自农业时,便会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

  历史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也被叫做仰韶时代,原因嘛一方面是因为中原中心论,另一方面则是仰韶文化至少在前中期时,确实是这个时期东亚最为强势的文化。

  仰韶农人率先实现了人口爆炸,从而开始向四面八方适合开垦农业的土地迁徙,尤其是那些旧石器时代不适合居住,但新石器时代满足居住条件的地区。

  雁北区和甘青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仰韶农人开垦从而出现高复杂性文化,使得当地也出现了能被识别的地域文化。

  其中那批向甘青区开拓的仰韶农人,象征着汉藏语系在考古上的分离,也即是说他们属于藏缅语支使用人群的祖先。

  这群人基本上是在庙底沟一期时西进的仰韶农人,经过藕断丝连的石岭下文化后,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西北彩陶文化诞生标志正式分离。

  至于留在中原区的仰韶农人,能够根据早中晚划分为3个时代,分别是仰韶早期的半坡文化,然后是仰韶中期的庙底沟(一期)文化,最后是仰韶晚期的西王村文化。

  即便是钟善泽这个不懂东亚新石器的人,对半坡这个名词都记忆犹新,因为曾经他上初中的时候,新石器时代只介绍半坡和河姆渡两个文化。

  仰韶文化确实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与它在教科书中并列的河姆渡文化,相对来说就显得不是那么能打。

  因为河姆渡文化不存在确定的后继者,其活动区域在新石器时代之后的时间中,遗址零散而不成体系。

  日后的良渚是马家滨文化的后裔,马家滨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大体同期,关系确实比较亲密但终究不是一家。

  而回到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时代,这个时期聚落参考姜寨遗址,其是整个仰韶时代早期最为漂亮乃至具备代表性的遗址。

  就连因此得名的半坡遗址,在代表性上都不如姜寨遗址高,因为姜寨遗址可以说极度完整的呈现出整个聚落样貌。

  面积5万平方米的姜寨遗址,地层堆积从下到上分别是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西王村文化。

  第一期聚落面积5万平方米,居住区面积为2万平方米,人口据推测大约是八十到一百人左右,聚落中心存在用于祭祀的广场,居住区房屋均门朝向广场分布。

  姜寨遗址内有5组建筑围绕广场分布,以大型房屋为中心,建筑组中又有以中型房屋为中心的更小单元。

  整个遗址中最小的房屋,居住面积一般低于5平方米,室内设有火塘可供2到4人居住,属于聚落最基础的居住单位。

  中型房屋面积为20至40平方米,设有火塘可供10余人居住并有窖穴,说明食物的储存和分配权力掌握在这一级别的单位中。

  大型房屋面积一般超过70平方米,最大可达130平方米,内设有火塘而外部有牲畜饲养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