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种家军不死
李元昊建立西夏前,党项族还是氏族公社制度,所谓的氏族公社制度其实就是原始而满后的奴隶制。
李元昊那建国后就改进为封建领主制,西周的分封制大家应该就比较理解了。
李元昊是很有野心的,虽然国小力弱,但是很有想法,跟完颜阿骨打是一般的人物。
党项人少,就攻略周边,吸纳各族人民,为了同化,没有文明,自创文明。
官民服饰兵制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还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
有了这一整套完备的系统后,就是同化吸纳的人民,怎么样最快吸收?
打断他们的脊梁骨,颁布秃发令。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没错,后世的满清其实不过是学习西夏而已。
不过西夏实在是太贫弱了,宋虽然不如明有骨气,可是宋确实所有大一统王朝中最有钱的朝代之一。
西夏饿兵再狠也破不破宋朝的西线。
这才有了一大批文臣能到西北刷军功的可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先天下知忧而忧的范中淹了。
想想就知道,老范这人,才气肯定是一流的,但是统兵能力,再怎么牛,估计也就是个二三流的水平。
要不然他都能灭了西夏了。
西夏虽然有几十万兵,但是人口就那么三百万到五百万。
出动几十万兵力,用不了多久,西夏就能崩溃。
西夏来侵宋,鲜有大规模进军的,多数都是骚扰。
这也是西线能守住的住要原因。
要真像金军这种,动不动大军南下,西线早破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北宋军采用的是藩镇似军制。
就是军主是世袭的,这在宋朝是很少见的,因为所谓的家军,其实就是私兵,虽然战斗力强,但是跟一个割据的门阀差距不大。
宋初有六支这种军队镇守边关。
其实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
这是因为最初赵匡胤是想采取先收回大家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所以暂时让这几支边军做为藩镇拱卫西北。
谁知道自己的亲弟弟给自己来了个烛影斧声。
赵光义接过哥哥赵匡胤的皇位,一心想要超赵哥哥,就如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只要功绩耀眼,世人还是会尊崇自己的。
奈何赵光义是“战神”,跟他哥哥赵匡胤比实在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两次攻辽,不要说收回燕云十六州了,先保住皇位要紧。
最后还让他儿子背锅,成了主动向契丹辽国求和的皇帝,订了澶(chán)渊之盟: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不过好在宋有钱。
但是西北这一块确不敢乱动了。
只要这六镇够忠心守住西北防线就行。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就这样澶渊之盟后,辽国和宋算是签订了和平协议,西北有种家守着。
西南夷不足为虑,甚至在大理这类国家面前,宋朝还能显摆一下天朝上国威仪。
没有战争,这种感觉真好。
所以宋朝内部才会兴兴向荣,醉生梦死。
只有西军才知道,国家的兴盛是靠着他们边军的剑和血来保护的。
宋朝对武人的抑制是非常强的,但是对西北边军确实给足了荣耀。
看看《水浒》中的鲁智深就知道了,不过一个不大不小的提辖,就是被他打死的郑屠夫都是非常尊敬他的,被他打了都不敢还手,还说“打的好,打的好”。
如果过份解读,鲁智深的打报不平,也不过是大恶欺负小恶。
总之,种家军在西北,种家军说了算。
他们是最主要的军防势力,但他们也是西北边境最大的走私团伙。
其实很正常,人都是聪明的自私的。
如果西北净匪,还有他们的必要吗?
养寇自重,永远是他们的手断。
前提只在于如何把握好火候,一个不好养肥了,巨匪难防,身死甚至国灭。
一如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养建州女真努尔哈赤。
透过上帝的视角从历史上的角度看西夏与建州,李成梁与种家军。
都从一个原始部落开始,到建国,创文字,剃发易服;
都坐镇一方,有如一方诸侯。
都是国之将亡,已无兵救国。
种家家主把军队调往了河北抵抗金军,种家是忠义的,他们没有想卖国,也没有想养匪自重。
国难之际,亲尽全力带兵入太原。
军主种师中战死,全军溃散。
铁马金戈、碧血黄沙
西北烟尘,塞上马嘶
黄河激荡,北邙风骨
北宋王朝战事连连,15万种家军正与敌人交战,他们有的率孤军深入荒漠,中箭死在马背上,由战马负尸而还;有的皓首白须,60多岁仍在战场上拼杀。
有宋一朝,种家军无数将士血染黄沙,可歌可泣。
宋朝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只不过他们生在一个平和的国家。
正是有了这群浴血奋战的将士,
才有开封汴梁歌舞升平,才能有徽宗留恋李师师。
西夏…
李乾顺自幼就雄才大略,颇有李元昊之风。
李乾顺年仅三岁就即位,中原王朝中常见的外戚专政自然无法避免。
母亲梁氏统治期间,西夏政治腐败,军队衰弱,北宋趁机来攻,夏军屡战屡败。
永安二年(1099年)年仅16岁的李乾顺发动政变灭了梁氏一族。
亲政后,发动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
在他的手上完成了前三任皇帝都没有完成的事情,从封建领主制跨入到封建地主制。
使西夏各项体系制度已经不亚于中原宋朝。
如果不是国小力弱受制于辽,他们早就进军关中。
辽没有了,又来了金,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李乾顺就如一只毒蛇一般,在静静的等待时机。
李乾顺难掩自己内心的喜悦对着近臣说道:“种师中全军覆没,我们的机会来了。”
晋王李察哥、濮王李仁忠、舒王李仁礼、梁王李安惠都是李乾顺的亲信,也都是皇亲贵族宗室。
这就是分封后遗症,难怕改革了,可是暂时有才能的也都是贵族子弟。
又因为剃发易服是全国统一政令,哪怕是李乾顺也不能废除,何况他也不想废除。
所以别国人是不会轻易主动入西夏求官。
尤其是宋人。
有知识有文化在宋朝还是有很前途的,干嘛去没前途西夏,身体发服受之父母,就是当了高官发了财,谁有脸衣锦还乡?
那还叫衣锦还乡吗?
当李乾顺意识到机会来了的时候,留在西北边境的刘子羽、赵开、吴玠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这是阻挡金军的要塞。
他们也意识到西夏这个危险,不过此时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赶到,对三人说道:“种家军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