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礼,冉求此时待先让季孙肥见过鲁哀公后才能入朝,所以冉求就在宫廷门外候着。
不一会,叔孙州仇到了。
见冉求站在外面,知道此人乃季氏智囊,此次朝会议事,季孙肥既然带了冉求前来,想必季孙肥已有定论,自己最好套点什么出来,免得等会议事时自己应接不暇。
叔孙州仇就上前客套道:“子有兄在哇,这次齐军进犯,不知子有兄有何对策?”
冉求对叔孙州仇不积极抗敌心里非常不满,碍着其脸面,敷衍道:“这等大事,卿大夫们想必已有安排,我这种级别的小人物能说什么呢?”
叔孙州仇吃了一个憋,清咳一声以掩饰尴尬。刚欲入宫,却见仲孙何忌一步三摇地走了过来,
仲孙何忌与叔孙州仇心存同一个想法,而且,仲孙何忌与冉求还算是同门师兄弟,早就知道冉求此人有大才。
前番,季孙肥多次找自己商议出兵之事,自己总推三阻事,这次不知道季孙肥会提出哪些不利孟氏的建议来,得从冉求这里套点话来。
于是,仲孙何忌热情地拉着冉求的手,道:“唉哟喂,原来是子有兄哇。子有兄此番随季孙上卿面君,想必对齐军入侵一事已有对策。来来来,快对我讲讲。”
冉求看着仲孙何忌,心想着这种东西怎么配做孔夫子的弟子,嘴里虽不好随便说,但也不便敷衍,于是冷声道:
“我虽非君子,但关于说话,也要看对方是否值得我与之说话。关于做事,也要看对方是否值得我与之共事。国家有难,哪怕是象我这样的小人,也绝对不退缩!”
听冉求讲出这话,叔孙州仇听后立即满脸通红,尴尬不已,然后喃喃自语道:
“季孙屡次请求我出兵抗敌,我却只顾着家族利益,不愿将族兵送上战场,看来我真不是君子了!”
叔孙州仇一边自言自语着,一边不再进宫,转身就走。
仲孙何忌也尴尬不已,见叔孙州仇转身欲走,一把拉住他,急道:“叔孙大人干什么去?”
叔孙州仇冷冷道:“抵抗外敌,还需要开会研究么?直接迎战啊!我没时间空耗在这里了,现在就去点兵,出战!”
仲孙何忌听后呆了半晌。
这一次,孟氏与叔氏之所以不愿听季氏的命令,主要是因为季孙肥执政后,大权独揽,三桓内部矛盾重重,孟氏与叔氏大为不满,故有意把齐军入侵这样的难题一脚踢给季氏。
但冉求作为季氏家宰,三言两语,就令叔孙州仇羞愧不已,同样也令仲孙何忌心生愧疚。
毕竟,三桓矛盾,那是鲁国内部的事。而齐军入侵,则是关系到鲁国生死存亡的大事。
孰轻孰重?
如果再不讲大局,那今后整个鲁国真的就季氏一家独大了,叔氏、孟氏从此在朝堂再无发言权!
仲孙何忌也不再停留,匆匆回去,点兵去。
季孙肥从鲁哀公那里出来,见冉求还在,正想说什么,冉求就将孟氏、叔氏两大家族已回去点兵,并准备抗战的事对季孙肥作了汇报。
季孙肥大喜,他赞许地点着头看了看冉求,没说出来话在内心已经讲了好多遍:孔门出高徒啊!
三家终于达成了一致的行动意见:齐心协力,抵抗齐军!
鲁军右师是叔氏、孟氏各执一半,两家也不含糊,各自分兵派将,最终由仲孙何忌之子仲孙彘任右师统帅,以鲁国勇士颜羽、邴洩分别为车御和车右。
鲁军左师是季氏的部队,悉数交由冉求指挥。
季孙肥检阅着这支实质上属于季氏家族的鲁国精锐部队,看到了威风凛凛立于战车上的冉求。
冉求一身戎装,左手持弓,右手扶剑柄,立于车左位置。
车御位置是鲁国勇士管周父,车右却是年纪轻轻的鲁国勇士樊迟,持戟而立。
季孙肥不由大急,对冉求道:“你怎么选了子迟为车右?不管如何,子迟还是嫩了点吧?”
樊迟,樊氏,名迟,字子迟,公元前505年出生,公元前454年去世,鲁国棠邑人,即今山东鱼台县王鲁镇武台村人。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自小家境贫寒,全家靠种田为生。樊迟长得人高马大,孔武有力,好勇善战,报名参军后,被编入左师。
左师相当于季氏的私军,也就是说,此时的樊迟仅仅是替季氏家族打工的一个家臣而已。
樊迟四肢发达,头脑也貌似挺简单的,但很勤奋读书,只要有机会,就捧着竹简读起书来。
再加上樊迟健壮勇武,很快就引起了冉求的注意。
冉求对樊迟照顾有加,樊迟对学富五车的冉求非常钦佩,欲拜冉求为师,但冉求却笑笑并未应承。
这一次,冉求率军迎战齐军,就点了樊迟为车右。这既是冉求对樊迟能力的肯定和信任,也是对樊迟的一种照拂。
要知道,能成为主将车右,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且有更多的立功机会。
冉求当然是有私心的,他更想看看樊迟在战场上的表现。
所以,当季孙肥担心樊迟任车右是否合适时,冉求把手一摆,斩钉截铁道:“主公勿虑,子迟虽年轻,但肯效命,这就足够了。”
樊迟看了看冉求,心头一股暖意涌起,他不由将右拳紧握了一下,深深吸了口气,心道:此战,必定要奋勇杀敌,不负子有之厚望!
这次,鲁国举全国之力抗击齐国侵略,那总兵力到底有多少呢?
史料记载,左师共有季氏甲士七千!
那如果右师与左师军力相等,也是七千?
也就是说,鲁国举国之兵力,是一万四千人?
自大周王朝建立以来,都打了几百年仗了,春秋都要走到尽头了,堂堂大周王朝宗邦诸侯鲁国,仅有兵力一万余人?
在血腥春秋,那鲁国还不如直接去死了算了。
很显然,一国军力不是这个算法。
根据周制,军力以战车多少乘计量,如晋国、齐国、楚国此时都应该算是数千乘之国,即拥有几千乘计的战车,这算是大国强国的样子了。
晋国,就曾经在晋平公时向全世界展示过4000乘战车的军力。
中原列国,往往一乘战车配甲士3人,徒兵72人,共75人。故一千乘战车,标配兵力为七万五千人,晋国展示的四千乘战车,差不多三十万兵力!
那七千甲士的左师,对应多少战车?至少两千乘战车!十五六万众!
再加上右师,那鲁国这次共出兵力三十余万?鲁国居然拥有与晋国差不多的兵力?那鲁国岂不是军事强国了?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春秋走到了这个时候,战车的标准配置应该发生了变化,一乘战车,车上仍旧3名甲士,即车左、车右、车御,徒兵也应该还是72人,但也有不少有条件的徒兵披上了战甲!
要知道,战甲武器,那都不是国家配置的,而是士卒自己配备的!
鲁国这样的国家,直到现在,有资格参加战争的,当然还是贵族阶级,是国人。
鲁国这样的国家,最多也不过千乘战车,左右两师,加起来不足十万之众!
鲁军左师统帅、孔子高徒冉求绝对是称职的帅才。当季孙肥将7000人的季氏家底交给他时,他非赏感激。
很显然,季孙肥对冉求是信任的。这也难怪,毕竟冉求的治国理政才能摆在那里。
孔子有学生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还有孔门十哲,把这些人都排到一个班级一起上课的话,那班主任老师就是孔子。
这个班级就讲四门课,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这四门课的正副课代表,根据孔子的任命,德行课代表为颜回,副代表为闵损、冉耕、冉雍;言语课代表为宰予,副代表为端木赐;政事课代表为冉求,副代表为仲由;文学课代表为言偃,副代表为卜商。
这也是孔门十哲,冉求位列其中,而且是四科中的“政事”课代表。
冉求自担任季氏家宰以来,为季氏家族作了大量实事。尤其是他发挥了出色的经济管理才能,帮助季氏家族改革田赋,增加了收入,大大扩充了季氏家财。
鲁国季氏、叔氏、孟氏这三桓,自冉求于公元前490年担任季氏家宰起,本就一家独大的季氏更加强大,将叔氏、孟氏远远甩在身后,一骑绝尘而去。
这使得叔氏、孟氏对季氏更加忌惮。这一次季氏要抗齐,叔氏、孟氏一开始不干,主要原因就是两家有意对抗一下季氏而已。
甚至连孔子都因为冉求对季氏如此鞠躬尽瘁而大发雷霆,有一次,孔子与学生们坐而论道,论着论着,突然就开口训斥冉求起来。
当时骂得很难听,也幸亏没有人认真记录下来,否则实在有损孔圣人的形象。
但孔子的大致意思是,现在的季氏已经很富有了,甚至比天子身边的卿士还要富有。但你子有却还要帮助季氏到处敛财,使季氏更加富有,这是不对的。
最后,孔子狠声道:“以后,你们不要把子有再当成我的学生,但凡见到他,见一次骂一次,卯足了劲狠狠地骂,大张旗鼓地骂,骂得他北斗转南,狗血喷头!”
当然,这是孔子一时之气话,毕竟,冉求确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而且,当年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冉求也果断辞去了在季氏的工作,追随孔子穷游列国。
季氏前宗主、鲁国前执政上卿季孙斯去世前,留下遗命要求召孔子回鲁国。
当时,孔子还真不敢直接回鲁国,就让冉求回鲁国打前站。
结果,冉求回国后,立即得到了季孙肥的重用,被任命为季氏家宰。
但冉求也很快弄清楚了,季孙肥对于把孔子请回鲁国一事根本没上过心。
从此,冉求就留在鲁国,替季氏效力,而孔子则继续在蔡国、楚国游荡。
四年前,即公元前488年,当孔子完全磨灭了在楚国出仕的雄心壮志后,有意再次回国,于是派了端木赐回鲁国了解情况。
端木赐回国后,立即与冉求接上了头,在冉求的帮助下,先在季氏家族做事,而且很快在鲁国政坛展露了头角,帮助季氏家族解决了一重大外交危机。
这便是前面讲过的,端木赐奉命出使吴国,向吴国太宰伯嚭痛陈利害,不但使伯嚭最终放弃无礼要求,为鲁国挣回大把颜面,而且还从此扬名吴、鲁两国,为端木赐接下来在春秋江湖最最惊羡的一次表现夯实了基础!
端木赐的这次表现,与冉求的这次率军出征,堪称孔门弟子一次完美配合,一文一武,经典杰作,绝对亮瞎了春秋列国诸侯们的眼睛!
甚至,哥儿俩默契配合,打出了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一场外交战!
至少,将五个国家拖下水,还整整影响了至少十年的春秋历史进程!
别急,我们先吊吊胃口,现将冉求率军迎战齐军一事给讲完,再讲端木赐出使列国一事。
现在,冉求带着季孙肥的极度信任和自己对今后作战能力的自信,将要率军出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