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使齐国国内的各传统大家族纷纷殒落:国氏家族、高氏家族、东郭家族、闾氏家族等从此一蹶不振。
但有一个人在那里偷着乐,那便是田恒!
虽然,此战田氏家族的田书沦为了牺牲品。但对田氏家族来讲,根本无伤根基,反而因为田书的被俘,使田氏家族因此而拥有了无上的战功。
这貌似是一场来自吴国的侵略导致的齐国国殇,但却成就了齐国一大家族:田氏家族!
是的,很快,田氏家族将要掌控整个齐国!
但他们作为齐国最大家族,此时必须要面对一个可怕的威胁:吴国会不会趁机而荡平了整个齐国?
因为齐军主力已经悉数被歼,只要吴军翻越泰山山脉,面对着的便是都城临淄这个空门。
难道,咱田氏家族苦心经营数百年,眼看大功将成,胜利果实却被吴国这个东夷给摘取了?
令田氏家族以及整个齐国振奋的是,吴军却停下了继续侵略齐国的脚步!
这是齐国的运气,也是田氏家族的运气。
因为吴王夫差并非是一个愣头青,所谓的艾陵之战全歼十万齐军,那可是通过一场血仗得来的,吴军的损失也是至少数以好几万计。
而且,无论是中原传统强国晋国,还是宋国郑国卫国等中原诸侯,绝对不可能坐视齐国因此而被吴国吞灭了!
如果吴军继续发动进攻,那吴军将可能面临着来自中原诸侯的强势打击!
而吴王夫差的目的,并非是灭了哪个中原诸侯。
吴国曾经有过血的教训,想当年自己的父亲吴王阖闾打下了楚国都城后,谁都认为楚国就这样被吴国灭了,但最后的结局是吴军在秦楚联军的攻击下,最终以失败而退出楚国。
吴王夫差的目的是称霸,而非灭亡人家。
哪怕是传统世仇越国,夫差都给予了善待,没有灭了越国。
对于齐国,他需要的是降服而已。
现在目标既然达到了,那便撤军吧。
是的,如果不撤,万一楚国借吴军主力北上之际大举侵犯,那可不得了。
另外,别看越国这次主动派了三千人马参战,但对于越国,吴王夫差还是得留心这个后院会不会起火。
撤军回国,对夫差来讲是最明智的。
鲁国都城曲阜北门,鲁哀公率着一众公卿大夫出城亲迎率军凯旋班师的叔孙州仇。
齐国十万精锐被歼,看来几年内,齐国是不可能再对鲁国动手动脚了。
而且,随着鲁吴两国同盟关系的进一步巩固,从此,鲁国彻底治好了恐齐症。
季氏府上,冉求为端木赐倒满了茶,亲手递上,赞许道:“此番为国君立下大功,着实可敬可贺。来,我敬你一杯。”
端木赐却摇摇头,道:“子有兄,我惭愧呐,形势所至而已,可不敢贪功。
只是遗憾,吴军并未趁势向晋国进军。唉,吴国确实可怕,我们今后要进一步重视吴国了。”
冉求点点头,赞同道:“子贡所言极是。不过,此次我俩大费周折,无非就是为迎孔夫子叶落归根,在鲁国安度晚年。
至于今后形势,无非列强争霸。接下来,我等还是想办法迎接夫子回国吧,再想方设法让夫子在鲁国出仕。”
端木赐却轻叹了一声,对冉求道:“子有兄有所不知,我看夫子早就泯灭了出仕为官之心。夫子虽满腹经纶,但世道日下,礼仪不顾,他的主张已经很难被列国诸侯重视了。此番迎夫子回国,就多陪伴他修身养性,著书立传吧。”
两人谈到孔子,均感慨不已。
对了,孔子此时在干什么呢?
孔子正在回鲁国的路上!
前面我们讲过,由于冉求率鲁军打败了前来进犯的齐军,冉求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以及超强的远见,使季孙肥对他非常赏识。
冉求告诉季孙肥,说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完全受教于孔子,还说孔子无所不能。
季孙肥想起当年父亲季孙斯去世前,嘱咐自己要接回孔子,而自己却违背父亲遗命。再加上此时鲁国内忧外患,三桓内部不团结,强齐虎视眈眈。作为鲁国的实际掌权人,季孙肥确实累了。
那就让孔夫子回鲁国吧,鲁国,真的需要这位大牛人了。
于是,孔子就回来了。
坐在鲁国国君鲁哀公派来的高级豪华专车上,孔子感慨万千:鲁国啊鲁国,我老孔总算要回来了。
与以往走在国际路线上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孔子的身边没有了仲由!
仲由,留在了卫国。
孔子有些不舍,但这是仲由的选择,孔子不想多加干涉。
仲由为何要留在卫国?
咦,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讲鲁、齐、吴、越之间的战争故事,居然把孔子晾在一边好多年了,这也太大不敬了吧?
快回过头去,好好讲讲这几年的孔子吧。
时间,就定在公元前488年,孔子64岁。
那一年,孔子终于放弃了楚国。因为楚国国君楚昭王去世后,几乎整个楚国都不再有想重用孔子的权贵人士,那孔子还留在楚国做什么?
直接回到鲁国,也是不现实的,至少,鲁国一直由三桓当政,或者说主要的是由季氏家族说了算。
但季氏家族一直没有说请孔子回鲁国,那孔子能回鲁国吗?
对于持不同政见者,历朝历代古今中外,估计都会有差不多的待遇。春秋算好了,但风险也是很大的。
对孔子而言,老都老了,何必冒险?
那,还是去卫国吧。
卫国,俨然成了孔子的第二故乡。毕竟,诸侯列国中,确实也就是卫国,对孔子表达了相当的善意,提供了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
卫国,确实值得我们尊重。
在卫国,至少有一些人,对孔子及儒家有着好感,或者给予支持,或者给予同情,甚至还有直接成为孔门弟子的。
这些人,包括卫国太后南子,卫国国君卫出公,卫国执政上卿孔圉,卫国大夫蘧伯玉等等,孔子的高徒中,还有端木赐等人。
其中,弟子高柴曾在卫国担任士师。孔子在卫国多年,郁郁不得志,最后离开卫国。高柴毅然弃官不做,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之一。
关于士师,我们在讲柳下惠时已经解释过了,这可是当时列国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吏。
在春秋时期,士师执掌的禁令分五禁,即宫禁、官禁、国禁、野禁、军禁等五禁,权力大到了无边。
当时,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应该遵循相关礼法规定,宫廷、官府、国都、郊野、军中,均有一套严格的规定。
约束规定的,就是礼法,谁违反了规定,就由士师来判定。
士师,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公安部长兼最高院院长、最高检检察长!
如此位高权重,高柴却毅然放弃,甘心追随孔子周游列国。这样的人,绝非池中之物!
至少孔子对高柴非常欣赏。因为高柴此次不但放弃了卫国士师之高位,他很早就在鲁国当官,曾担任过费邑邑宰、成邑邑宰和武城邑宰。
能够被举荐至这三大鲁国重镇担任一把手,可见高柴的治政能力非同凡响。
当然,举荐高柴的,主要是孔子,还有一个人,那便是仲由。
仲由与高柴是同门师兄弟,更是好友。两人见老师孔子被迫离开鲁国,毅然挂印辞官,追随孔子周游列国。
现在,大家都要离开楚国了。根据端木赐的建议,以及对鲁国乃至整个春秋江湖的形势判断,孔子最终决定赴卫国。
这一路行来,孔子可谓是颠沛流离,尝尽世间苦楚。在陈国,虽得到尊重但被冷落;在蔡国,痛失弟子漆雕开;在叶邑,与叶公政见不同,最终不欢而别。
在赴楚路上,遭遇围困差点饿死;在楚国,先七百里封邑赏赐之欣喜,再是楚王病逝军中最终自己不得重用之失望......
早秋的南方,天气还很热,空气都带着炙热,给人沉闷的感觉。
孔子一行人,走在北上赴卫的道路中,心情如同这天气一样,沉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