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我的厨艺
直到我22岁去法国留学的时候,我这辈子才第一次做菜。
事到如今我早就忘了我做过的第一道菜是什么,但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肯定要么是番茄炒蛋,要么就是蛋炒饭。而对比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厨艺在同龄人一骑绝尘的时候,像是被困在了跑步机上一样原地踏步。
在我人生的前22年,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别说做菜了,拿电饭锅焖饭都没有几次。临出国的那个暑假,我爸劝我说:“要不学学做饭吧,省的到国外饿扁了。”
我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手机:“没事儿,船到桥头自然直嘛,逼到那份上肯定就会了。”
这时候我爸就无奈地说“好吧”,然后我妈默不作声,我知道她是支持我的,她也不希望我把精力耗在厨房里。
直到那年9月份我出发去法国,拖着两个大行李箱,手上拎着一个粉色的高压电饭锅,由于没有行李额,我只能拎着那个高压锅上飞机。
我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和一个厨具这么亲近。
我来法国吃的第一顿饭是一个冷冻三明治,这个三明治严谨地遵循了法国的做法,一个长约小臂的法国从中切开,里面加上生菜,西红柿,奶酪和金枪鱼,就是整个三明治的全部组成。我只吃了一口,就暗暗下定决心今后要自己做饭了。
我家的厨房是电灶,但是没有排油烟机。相比于家里的天然气灶台,电灶功率小点但是也算够用。我做出来的菜少有好吃的,最好的情况是中规中矩,做出来的菜总是滋味不足。
中餐和外国饭不同,主要的区别有很多,就例如我刚刚提到的三明治,一口下去法棍,生菜,西红柿和金枪鱼好像在嘴里打架,各是各的滋味,西红柿还是凉,法棍还是硬,金枪鱼还是腥,没有彼此之间的赋能。而大多数的白人饭的做法讲究总量的精准,每一个元素的配方准确详尽。但是中国菜的食材之间经过加热和香料的催化,总是能最大限度的彼此融合,而烹饪的细节又是这道菜的肱骨之臣,比如说,炖红烧肉的时候就算加水,也要添加热水才能保持软烂,保持小火防止糖被熬苦等等,只有关注到这些细节,才能做出成功的一道菜。然而就算知道这些细节,我也还是很难真正做好一道菜。
前些日子像喝老妈蹄花汤,碰巧看见超市里有猪蹄于是买回家准备一展身手,但是也不知是不是没提前浸泡还是什么,做出来一股猪味,浪费我两个猪蹄也只能含恨告别。
我妈跟我说,做菜讲究用心。我说我用心了,我焯水去血沫,姜粉用了一大堆,炖了三个多小时,结果还是一片狼藉。
算了,大概是法国猪的脚特别臭吧。
除了我数不胜数的厨房失败经历之外,我也有几个做的不错的菜,以方便省事为第一要务,首先就是榨菜肉丝面。
我爱它在做法简单省事,只需要把肉丝炒了,在加榨菜,在放点东北大酱,随便翻炒两下就鲜美非常,将其直接浇在面上拌匀,榨菜鲜美爽脆配合上酱和肉丝的香,简直美哉。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油泼面,不过做油泼面最好用的就是宽面条了,我在西安待了四年,当地的面条宽到用筷子拌不动,一万下去七八根就饱了。但是我从来懒得揉面做面条,只煮干面,铺在垫好的酱料底下,在将面上加上辣子,芝麻,巨量的蒜,拿热油一泼,香味就能传到整个房间。面虽然不如手擀的劲道,但是对于我来说也足以慰藉。
要说主食,我吃的最多的还是大米,有的时候我懒得做菜,就只蒸饭,蒸好盛到碗里,加上蛋黄酱,金枪鱼,拌饭海苔和芥末拌匀,我把它叫做日式金枪鱼拌饭,心中怡然自得,觉得省事有好吃。
然而我的同学和朋友都对我的吃饭方式不以为齿,不懂得我的做饭艺术,好吧,那就让他们去评说吧,我自知才不如人,有自卖自夸的嫌疑。
事到如今,我仍然怀念国内的一切美食,大概我回到国内就再也不会做饭了,毕竟花点钱就能点到外卖,我就不自讨苦吃了,毕竟回顾我能做的菜,我能做的都不算健康美味,只能保证不饿死自己,到色香味俱全是强人所难了。
我不禁想到一次偶然看到的帖子,说是“娶留学生的三大理由”。抛开这荒谬的论调,其中有一点就是“因为留学生都会做饭”。我忍俊不禁,不知道像我这样的例外还有多少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