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高山流水》(下)
——“《高山流水觅知音》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吧?那我就给你解释一下。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分别约定,来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可是第二年伯牙再来的时候,钟子期已经病逝了。
俞伯牙悲痛欲绝,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高山流水》。
曲毕,他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高山流水”,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用来比喻音乐高雅精妙。
“知音”的典故也由此引申而来,用以比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挚友。
在这个典故中,俞伯牙的琴艺高超,他能够用琴声表达出高山的巍峨和流水的奔腾;而钟子期则能够从伯牙的琴声中准确地理解他的心意,感悟到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尽管他只是一个樵夫。他们之间超越身份和地位的相互理解和欣赏,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强调了知音难觅、知己可贵的主题。”
——“原来这么美妙的乐曲还有这么动人的故事。”谢尔盖惊叹着。
——“我告诉过你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支曲子,一行文字往往都蕴藏着深刻的含义。就象我们赋予长城了那么多的象征意义一样。《高三流水》不仅仅是对山水的颂扬,更有对知音的诠释。人啊,一生何求?有多少文人墨客羡慕俞伯牙,他们踏遍万水千山,游历万国千城,只为能与这样的一个人相遇!
有位作家写过这样一段文字:《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有一天会从热闹中逃亡,与高山流水为伴。走的远了,也许你会遇到一个人,似樵夫,似隐士,似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便让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天道容不下这般至善至美,你终究会失去他,同时,也失去了你的大半个生命。》
我说完目光投向窗外西斜的落日。
——“琳娜,你留学时给你的同学演奏过这个曲子吧?”谢尔盖忽然问道。
谢尔盖的问题让我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他那探究的眼神更让我觉得有些好笑。我同他讲知音的难得,可他好像并未完全理解。
这个聪明的谢尔盖怎么此刻的智商竟然不在线了呢?
我有些失望地笑了一下说:
——“那时,我还不会弹古筝呢!”
谢尔盖听了这话,居然表情天真地笑了。
看到他这个样子,我很无奈地摇了摇头说:
——“我那时倒是想学钢琴来着,可没学会。就学习能力这一点咱俩绝对不会是知音。也难以做到感同身受吧!
最早,我那个设计师,同我商量想在早餐厅里放一架钢琴。
其实,这个设计也是我喜欢的,可一想到自己弹出的音调,我就立马泄了气。
哎,假如我能弹得像安德烈那样,也还不算糟蹋钢琴。”
——“安德烈的钢琴弹得很好吧?”
——“不能说是很好,可比我弹得强多了。”
——“琳娜,你从未想过,你和安德烈之间会有什么误会吗?”
——“我以为,我和安德烈之间最大的误会就是,以为彼此是对的人,可我们真不是。”
——“琳娜,我不知道你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过,有时候人们在冲动或情绪影响下做出的决定并非内心真实所想,沟通能够让人更加冷静和理智地面对问题,给彼此一个解释的机会还是应该的。”
——“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安德烈早就结婚了,我们已经结束了。覆水难收!什么原因重要吗?你不会认为,我还希望他离婚后再娶我吧?哈哈哈……这可真是对我最大的讽刺。”
我自嘲地笑了,语气绝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