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愿为大秦镇守长城
看着扶苏的尸体,使者这才安心离去,而蒙恬先是愣在了原地,良久之后慢慢跪在地上,流下了悲痛的眼泪。
宋辞走到悲痛欲绝的蒙恬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蒙恬将军,不要太难过,这一切都是命,谁也改变不了的。”
蒙恬一抬头,见是宋辞前来,心中顿时一阵激动。他知道宋辞乃是一手造就了大秦的神仙人物,便央求宋辞道:“宋先生,你有没有办法能够救扶苏公子的命?哪怕用我的命来换,我也愿意。”
可宋辞却摇了摇头,说道:“即便我能够唤醒扶苏的灵魂,他也不能继承大秦的王位,只能作为一游魂存活在这世上。所以我说了,这一切都是命,谁也改变不了的。”
蒙恬看向宋辞,似乎在纠结着什么,良久,他终于开口询问道:“宋先生,我想问你一句话,这件事到底是不是陛下的本意?”
也难怪蒙恬纠结了这么久,如果这句话被别人听到,那可是大不敬之举,如果有人想要告密,把这话传到嬴政的耳朵里,蒙恬的这颗脑袋恐怕就要搬家了。
虽然蒙恬听说宋辞和嬴政也是关系匪浅,但直觉告诉他,现在这个局面,只有宋辞能给他真正的答案。
宋辞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口说道:“你们的大王已经死了。”
这句话传到蒙恬的耳朵里,顿时令他如受雷击,他默默地低下头,眼中闪过一丝深深的绝望:“原来这一切,终究都是个局,就是为了要扶苏公子的命吗……”
蒙恬攥紧了拳头,一拳砸在了地面上,恨恨地说道:“为什么扶苏公子一定要死,为什么要让不学无术的胡亥继承王位,难道是上天要让大秦毁于一旦吗?”
宋辞看着躺在地上,早已没了呼吸的扶苏,轻叹了一声,说道:“不是扶苏想死,而是他根本就不能活。”
蒙恬抬起头,一脸错愕地看着宋辞,说道:“先生这是何意?”
“扶苏是个明智的人,我想他既然选择从容赴死,乃是因为这四点原因。”
“第一,扶苏得不到朝堂大臣的支持,他在朝堂之上处处宣扬儒家治国思想,显然与秦朝大多数的大臣是意见不合的。”
“要知道,秦朝乃是尚武之国,而且信奉法家多年,军人们大多都不会崇尚儒学的。所以,他反抗的政治基础没有。难道他要用这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去赌吗?”
“第二,他应该也不确定自己判断准确,毕竟嬴政的死实在是太突然了,他并不能确定赵高拿来的旨意是不是假的。”
“如果他贸然反抗,不仅会落得个抗旨不遵、不忠不孝的名声,而且还极有可能造成秦朝的快速分裂,这显然与他所受的儒家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第三,他就算反抗了,也未必会成功。赵高和李斯敢传旨意给你们二人,便肯定早就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以扶苏的聪明才智,他不可能看不到这点。”
“所以,就算他反抗,引兵回返了咸阳,也极有可能在半路上就被对方给消灭掉了。至于蒙将军,凭你的勇猛,即便能打赢赵高和李斯,那损失的也是大秦自己的力量,实在得不偿失。”
“与其徒劳无功的垂死挣扎,倒不如痛痛快快的赴死。让大秦不必经历腥风血雨,也算是死得其所。”
“第四,即便三十万长城守卫军勇猛无双,可长城的这三十万的军队是看守施工和防御匈奴的,并不能随意调动。”
“如果他随意的用这三十万守卫军来做政治斗争,不仅会将整个中原暴露在匈奴面前,而且还极容易引起劳工的暴动。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断然是不会让此事发生的。”
“第五,他看清了秦朝末路的局势,这,也是他死不反抗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个明眼人,他知道全国境内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六国残余势力,秦朝的稳定全赖于嬴政的威严,而嬴政生前无论做了多少荒唐事,但他要做的一系列举措总归都是在实现国政由严苛向和缓的过渡。”
“可如今这种过渡还没完成,嬴政就突然死了,就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推进这种政治演变,而天下也必然会重新陷入内乱当中。”
“可现在呢?仅凭他一个公子,仅凭身份和仁义,怎么可能获得天下的认可的?更何况,他已经是明面上被嬴政下旨赐死的公子,又能做些什么呢?”
“且不说他到底能不能力挽狂澜,扭转秦朝的颓势,就是和秦朝官方势力的对抗,也没有多大的希望。”
“想必一时之间,他想明白了,整个天下都不可能为他所用,他又有什么资本去反抗呢?倒不如从了圣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留下个忠孝的名声,也总比日后被乱军杀死或者做个亡国君王的下场要好。”
宋辞的一字一句都狠狠地砸在了蒙恬的心中,令蒙恬沉默了许久。是啊,面对这样一个必死的局面,扶苏再怎么反抗,又有什么意义呢?
宋辞来到蒙恬身前,说道:“蒙将军,现在扶苏已死,想必赵高和李斯下一步就要对你下手了。你是大秦的功臣,我实在不忍心看你就这样被陷害,不如你跟我一起回我的典当行,我保证可以保你一命。”
宋辞本以为蒙恬会因为心灰意冷而答应自己,没想到蒙恬只是摇了摇头,似笑非笑地说道:“陛下死了,扶苏公子死了,胡亥即将成为大秦的王,而赵高和李斯这两个家伙权倾朝野的日子也是近在咫尺,这样的大秦,恐怕支撑不了多久了。”
“但就因为这样,我才更应该站在这里,不能有丝毫退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长城之上,用我的血染红这一片土地,用我的血来祭奠大秦的荣光!”
蒙恬说罢,顿时仰天大笑,宋辞听着蒙恬的豪言壮语,心中顿时百感交集。他看着蒙恬,轻轻点了点头,说道:“既然蒙将军有此意,那我就不强人所难了,蒙将军,保重。”
蒙恬冲着宋辞点了点头,便转身向南望去,那里,是他和三十万将士共同守卫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