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赋诗
“据慕容公子说,此玉佩貌似普通,实则乃是以先秦传说中的和氏璧所做。
这玉佩便如千里骏马、怀才书生,若是在不懂行的人眼里,那就是百无一用,一文不值。
可若是在懂行的人眼中,便可谓价值连城,是无价之宝。”
屋里女子以她极柔美的声音说道。
“和氏璧?”所有人都再次惊呼失声。
连杨过也不例外,和氏璧实在是大名鼎鼎想不知道都难,什么挖出这玉璞的人为了证明这是美玉被砍断了两条腿、什么完璧归赵的故事,乃至前世看过的许多有关传国玉玺的桥段,都往往提及和氏璧。
所以,虽然屋里女子似乎在暗讽在场众人不识货,大家也顾不上了,只是将目光都投入到韦小宝手中那块玉佩上。
这就是和氏璧?
可怎么看都像是普普通通几文钱就能买到的破玉石啊?
众人这才知道,为什么刚才艾粟要说韦小宝识货。
单单和氏璧这三个字,报价再高也属正常。
尤其考虑到其背后代表的“至尊”意味,往往以之为材料制成皇帝御玺。
哪怕有价无市,哪怕韦小宝只是拿来做随身饰品,也绝对不能说亏。
毕竟这确实是无价之宝!
屋里女子还在继续说道:“当日,慕容公子想让奴家将此玉佩转卖与他,出家三十万两银子…
奴家当时不允,和他说道,‘公子若是不说破此物来历,奴家还当是寻常之物,说不定哪天就随手丢弃了。这东西,在公子这才值钱,就赠给公了。‘
但慕容公子听我说不要钱,却亦绝不肯平白收下这么贵重的东西。
奴家与他相互推让,终究这玉佩也没给成,还在手上,此事被奴家引为心结。
韦爵爷得了这玉佩,若是有意,可前往燕子坞去,说奴家改变主意愿意卖了也好,实话实说你是从奴家这买下的也好…
总之慕容公子见了这玉佩,自然会以三十万两银子买下,韦爵爷眼光独到,这是你应得的酬劳。”
听到这里,外面鸦雀无声。
有的人惊奇、有的人后悔、有的人深思。
惊奇的人是惊奇慕容公子和艾粟姑娘相互谦推,无价的和氏璧玉佩、几十万两银子,好似推让一个馒头。
后悔的人自然是后悔刚才为什么不咬牙出价将这玉璧买下,不为赚那几万两的差价,只是显得自己识货,以及,如果可以因此结交上姑苏慕容氏,那就真是莫大机缘了。
苏州城里呼风唤雨的慕容家族,能让星移斗转的南慕容,是这些人想巴结都巴结不上的存在。
而深思的人是杨过,如前所述,他从来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人。
屋里女子讲的,的确没有什么漏洞,并且她大部分地方应该没有说谎。
毕竟,假如她在关键环节说谎,韦小宝真去苏州找慕容家卖玉佩领钱,这个谎话很快就会被拆穿。
但是,屋里的艾粟,透露出了两个信息:
这块玉佩,是以和氏宝璧制成。
这块玉佩,慕容家愿意花三十万银子买下。
这两个重要的信息,传到了所有在场的江南名士耳中,并且他们必定会将消息传开。
所以,不管这玉佩来历是怎么样的,姑苏慕容富有、豪气的声名是要传开了。
要是玉佩真被慕容家买回,那么更是多了重诺二字。
江湖上的有识之士,想必都会对姑苏慕容趋之若鹜吧。
更何况,到时候慕容家如若复个国称个帝什么的,那传国玉玺,便可说是用的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慕容家这是要千金买马骨,顺便让许多人知道了这马骨是何等珍贵。
这么论起来的话,这三十万两银子或许很值。
只是不知道江南第一美人在其中,是合谋还是被利用?
正如天下大大有名的韦爵爷韦小宝恰好拍下了这块玉佩,无疑会让慕容家花这三十万两,花的更加值。
当然,只是猜测。
这猜测不管对错,与杨过毫无关系,所以他并不说破。
江湖如此之大,他不可能每件事都去印证对错。
他只能在天地之间迈着微不足道的步法,追随自己内心的感悟,尽力让自己问心无愧,尽力让自己日后无悔。
想远了。
比起杨过来,韦小宝显然要纯粹的多,他总是笑嘻嘻的,此刻笑着说道:
“我没钱花的时候,会把这块玉佩卖了的。希望那时候慕容公子还愿意花这么多钱买。”
说完,他将这块价值连城的玉佩,就这么随意往怀里一放。
想了想,他又将玉佩拿出,递给杨过,道:
“刚艾粟姑娘说,我们二人只能派一人来考较。
这快玉佩我是帮杨公子拍的,所以这轮考较算他赢了。
之后还有什么要比的,都由杨公子上场。”
众人虽然都知道这钱定是韦小宝出,可他这么说,倒也辩驳不得,毕竟钱在他身上,他爱给谁就给谁,这也不算是坏了刚才定的提议。
易杏丫鬟点点头,道:“这第一轮,是杨公子胜了。
不过,众位英雄也不用着急,刚我就已经说明,我们小姐要见谁,其实和考较胜负没有太大关系,只全凭她对你你们表现的认可。”
话虽如此,可这不是废话吗,女子都慕强,不想见胜出的,难道还想见败者不成?
众人都知道易杏此语只是安慰罢了,好让大家不会气馁,会继续全力竞争。
但不管如何,来都来了。
到这个时候没有人会真的放弃的,心里都难免想:
‘男女之事讲究个眼缘感觉,万一我虽然争不过这些厉害人物,可偏偏这才女就对我青睐有加呢?
便是里面这位对我没兴趣,外面这两位丫鬟可也长得不错啊,在她们面前好好表现,说不定今日还是能抱美人在怀。’
就在这时候,易杏丫鬟开始说第二项考较的内容了。
“刚第一轮比赛,竞买物品,和诸位雅士谈钱,实在俗不可耐。
这第二轮嘛,却是要考较各位的才情了。
以柱香功夫为限,请各位各赋诗一首。
也不限诗题、韵脚、格式,只是,虽在青楼之中,我们小姐却说听奢词糜曲有些厌了。
诸位所作诗词,若能仿李杜之风,彰显恢弘大气,那就极好了。”
听到这个题目,杨过和韦小宝大眼瞪小眼,都耷拉下了脸。
他们两个加起来,能原原本本背出来的诗篇都不到十首,其中九首半还得靠杨过贡献。
韦小宝顶多会一句“凉风有兴,秋月无边”,还得是一位姓张的演员附体的情况下。
要他们作诗,那真是要了亲命了。
当下两个人各悄悄往后退了几步,算是自觉放弃了此轮比拼。
那几位江南名士都是文采风流的人物,输了第一轮比赛后,本是被韦小宝的土豪气息压得有些抬不起头来。
这会他们瞧见了杨过和韦小宝二人的沮丧模样,顿时猜到了一二。韦小宝这一脸痞相,要说是个读书人,那不如说母猪会上树。
杨过看起来可能俊秀一些,可观刚才谈吐,也不像有什么才情。
这些人于是都神采飞扬,要在这一回合扳回一城。
一炷香的功夫很快过去了。
杨过和韦小宝哪里有什么作诗的举动,打了一炷香时间的瞌睡。
差点就让易杏丫鬟给他们开个房,让他们先睡一会再说。
嗯,你们先比,我们两个先睡一觉,第三轮如果不是考文化水平,再来叫我们。
但总算他们还要点脸,不好意思真的提出来。
所以只能静静听其他人装逼。
这时候几人已作诗成,正争先恐后说着自己所作诗句。
多以杭州西湖美景为引,辅以咏叹江南第一美人之迷人风姿,或是干脆以景比人,以人衬景。
春水、碧天、夏日、银涛、玉山、柳梢、画船、蛾眉、皓腕、素手等等意向层出不穷。
听雨、温酒、煎茶、倚楼、采莲、梦断、泪落、夜泊、惜别、夜话等等情境恰到好处。
这些字杨过都认识,听在耳中也都能懂其中意思。
可偏偏旁边这些才子们把这些意向情境排列组合凑在一起,他就只能在旁边喊声妙了。
为什么每个普普通通的常用字按照特定顺序共存于一首诗里,就能产生如此巧妙的化学反应?
这不是文学,这是玄学。
但不管是什么学,杨过和韦小宝只能在旁边打着一个个呵欠,看着其他人展现他们的文学造诣。
没文化就是这个样子的了。
韦小宝时不时也打个哈哈,说道:“赶明儿我也开始学写字,以后考个状元玩玩。”
这话杨过当然一个字都不信,因为韦小宝说完这句话后,就用手指抠了抠鼻孔,然后放在嘴巴里尝了尝甜咸。
如果他是状元,应该是华夏历史上最不讲卫生的状元吧。
虽然善于捕捉微表情的易杏丫鬟也看出了这两位公子在消极怠工,但处于起码的礼貌,或者说流程还是要走的,所以她还是看向了二人。
准确来说,她是看着杨过,因为韦小宝刚明确指出,这次考较,是由杨过全权代表。
所以,这时候,出丑的便只能是杨公子了。
“杨公子,其余人都已经赋完诗句了,当真都高明得很,篇篇是佳作。
不知您有没有想好您要作的诗句呢?”
易杏丫鬟问道。
其余人也纷纷说道:“杨公子一表人才,又出生名门,应当是才情横溢。”
“当年王子安在洪都作‘滕王阁序’时,和杨公子你年纪相若,说不定哪,杨公子今日在醉仙楼所作诗句,亦能名存后世。”
“杨公子,我们已经等不及要见你的佳作了。”
这些人表情真挚、语调诚恳,可心里自然都存着些看笑话的心思。
即俗称的捧杀。
杨过当然懂他们这些小心思,但这种时候,难道还能拔剑将他们舌头都割了不成?
这种社交场合的斗争,可不比江湖上的生死搏斗轻松哪!
刚才韦小宝抠鼻子的时候,杨过其实也在心里想过,作为穿越者,多了几百年的记忆,不妨抄首诗出来?
可问题是,他前世没背过几首诗,背了的也忘得差不多了。
勉强记住的几首,多半偏偏就是“李杜诗篇”!
这和谁说理去?
这世界虽然和原历史不一样,可听易杏丫鬟的意思,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还是有的。
她刚更强调,最好能仿效李杜风格来作诗。
要是杨过背一首诗仙、诗圣的诗出来,还不得在场诸位行家笑掉大牙?
这已经不是献丑的问题了,这是彻底社会性死亡。
以后哪怕成了一代大侠,说不定大家茶余饭后都要拿出来嘲讽取笑。
但杨过听见旁边人拱火,心中有气,不肯吃瘪,在脑海里绞尽脑汁,想要搜刮出一首合适的、可以抄、而旁人又绝对发现不了的诗来。
“李杜诗篇”?
杨过脑海里一闪,想起以前学过一首诗,于是顺口背了出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旁边韦小宝没想到杨少侠真出口成章,吟诵出一首诗来。
他也听不出好赖,但既然是伙伴所作,定要捧场:“好好好!”
至于好在哪里,他当然全然不知了。
“李杜诗篇万口传...”
在场的都是懂行的人,听杨过念出这首诗,都不由得在口边再次重复出来。
“妙!”
一个声音传出来,又是屋里的那位江南第一美人艾粟。
“杨公子,今日不限诗题,却让诸位仿效李杜,本是让各位不拘泥陈腔滥调,作出些有新意的诗句来。
其余诸位所作的诗篇自然是新意十足,颇有李杜风韵的。
可杨公子这一首,却是颠覆了过往认知,甚至超脱了今日考较的题目,是别出心裁的‘切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妙,实在是妙!”
这美人本来甚是矜持,一向的言语里都是委婉意味较多。
此时却不吝惜夸赞之词,而且她夸其他人,听起来都是客套之词,夸杨过的这几个妙字,却饱含情感,任谁都能听出来她对杨过的诗、乃至对杨过都是真心钦慕。
其余众人在文采这一块本都甚自负。
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个作者都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天下无敌。
杨过后世有一位臭写网文的写手,就每每看着自己写的东西自我陶醉,丝毫不知道自己写的有多烂。
这些人刚才作出诗篇时,也都觉得,他们所作的,必能赢得这一轮的考较。
可听了杨过所作,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妙不可言。
“杨公子此篇当真了得,可曾想好诗名否?”
‘小君子剑’温润玉此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