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春秋郑国风云

第2章 郑国东迁(下)

春秋郑国风云 千里草人 3406 2024-07-11 11:04

  郑桓公最要好的朋友之一,便是王朝的太史伯,他掌管着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重要工作。

  郑桓公要迁郑国,当然得选一块风水宝地。这方面,郑桓公必须请教太史伯。

  公元前780年,镐京一带发生了地震。这一天,郑桓公将太史伯邀请到府里喝酒。

  几杯酒下肚,太史伯笑着问郑桓公:“司徒大人平时日理万机,今天怎么有空闲请老夫喝酒了?”

  郑桓公叹了口气道:“不瞒太史,我是在为郑国担忧啊。”

  太史伯点点头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老夫看司徒勤勉于王事,且事事无错漏,天子多有褒扬,朝中大夫也大多佩服司徒。

  非但如此,司徒对所封之地,亦是上心。司徒所忧,莫非是指郑国屡遭戎狄侵袭之事?”

  郑桓公喝了口酒,道:“三十年了,几乎年年都有戎狄来犯。这些戎狄,一味烧杀抢掠,郑国损失不起啊。

  近年来单单是百姓被掳多达数千,因此而逃离的不计其数,我心痛啊。”

  太史伯看着郑桓公道:“不用说郑国了,镐京周边诸国,都是这样。唉,天子已经无力保护百姓了,司徒有何打算?”

  郑桓公道:“不瞒太史,我意已快,迁国!”

  太史伯吃了一惊,道:“将郑国都迁走?天子怕不会答应吧?”

  郑桓公道:“不瞒太史,本来,我一心想着只要能为天子为朝廷多立功勋,天子也会同情郑国的。

  但是,现在正有个机会,镐京这次地震,郑国损失很大,故想请奏天子迁国。

  今天请太史来,就是想请太史帮忙出出主意,看看何处是郑国最为理想的安家之处。”

  说着,郑桓公把舆图摊开。

  太史伯沉吟了一会,叹息道:“司徒远见啊。泾河、洛河、渭河同时发生地震,这三条河都发源于岐山,怎么可能同时地震呢?

  想当年,洛河仅仅枯竭一次,夏亡。渭河枯竭一次,商亡。

  现在三条河都地震了,河之源遭堵,很快要枯竭。

  三河枯竭,岐山便要崩塌!

  岐山是什么?那可是咱大周王朝的根基所在!如今崩塌,大周王朝气数,唉,看来已尽了。”

  郑桓公也很伤感道:“可惜的是,天子不理朝政,不体恤老百姓,让奸佞小人得势,真是令人心痛,发生此等大事却不放在心上。

  忠臣进谏,结果却遭训斥,贤大夫被罢官的罢官,出走的出走,下狱的下狱。王朝已经到了危亡之际了,天子还热衷选美。

  我自知德疏才浅,无力扶保天子,故决意挽救寡国,请太史务必助我一臂之力。”

  太史伯点点头,问道:“除了风水要求外,司徒还有何要求?”

  郑桓公道:“安全放在第一位,然后便是适合耕作,有利人口聚集,最后是离京都要近一点。”

  太史伯点点头,指着舆图中间一个地方用手指划了一个圈,道:“那就这里吧。”

  郑桓公一看,正是洛邑附近的济水、洛水、河水、颍水之间。

  见郑桓公仔细看着舆图,太史伯道:“洛邑,乃成周也,原本便是王朝陪都,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司徒请看,济水、洛水、河水、颍水都在这里,利于灌溉,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便有利于聚集人口。

  再说,这一带,原商朝遗民集聚,但由于武王伐商后,商民皆降为奴隶。

  如果司徒能够大胆施策,解放商民,那郑国很快将拥有大量人口。”

  郑桓公点点头,他知道,人口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郑国若要迁国,洛邑附近当然是首选,这个他早就想过了。

  如今,太史伯的建议与他不谋而合,那就定了!

  洛邑附近,济水、洛水、河水、颍水之间!

  两人继续喝酒,继续商量。

  郑桓公道:“太史,我相信,天子一定会同意郑国迁国。

  但是,无论郑国迁到哪里,都有其他诸侯占据着。先要人家将地盘给让出来,这是个麻烦。”

  太史伯笑了,他捋了捋胡须对郑桓公道:“司徒可知虢国和郐国?济、洛、河、颍四水一带,正是这两国地盘。

  但虢公和郐公贪而好利,民心离散。如今司徒贵为上卿,又深得天子信任,贤名远播。司徒可奏请天子,请求这两国让出一部分地盘供郑国暂居,筑城而为郑国都城。此为暂借。

  郑国另一部分百姓则迁于虢、郐两国各大小城邑,此为寄财。

  郑国百姓皆爱司徒,定不会离郑而去,久居则该些城邑包括原迁郑民和原住虢、郐百姓在内,实属郑国矣。”

  郑桓公细忖一番,太史伯此计甚妙,大喜拜谢。

  于是,郑桓公向周幽王汇报了自己的家庭问题:“陛下,最近由于遭灾,臣之郑国基本被毁,损失惨重。臣恳请陛下,允许臣将郑国东迁至洛水附近。”

  周幽王很爽快地答应了:“那敢情好啊,快去吧,手续予一人给爱卿办妥。”

  郑桓公提出了具体迁国方案,郑国新国都定为帛邑。但帛邑现在是不毛之地,需要暂借东虢国的制邑。

  待郑国都城帛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再迁都,归还制邑。

  但制邑当时仅仅是一处关隘,根本容不下举国尽迁的郑国子民。

  郑桓公早有主意,他相信太史伯分析得对,把郑国百姓迁到东虢国和郐国,这两国肯定不会有意见!

  东虢国接到天子诏令,心里有气,但毕竟这个是天子下令。

  大周王朝再衰落,相比小小的诸侯来讲,那可是君临天下,威风临临,天下诸侯,哪个不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要你让出来,你还敢不让?

  再说,天子说了,郑国只是暂借而已,以后肯定会还的。

  于是,属于东虢国的制邑被“暂时”借给了郑国,成为郑国新都。

  至于何时要还,根本没定!

  东虢国和郐国接到的天子诏令中当然还有一条,那便是两国各提供五座城邑,给予郑国安置东迁之民。

  两国国君顿时便发火了,会了一个面商议了一下,决定共进退:“你郑子仗着天子撑腰,也太过分了吧,不给!”

  尤其是东虢国,本来借了一座制邑给郑国已经舍不得了,此时你郑国居然还要另外五城?

  东虢国君正发着火呢,郑国使者带着几位美女还有数车财物到了。

  财物当然是送给虢公的。虢公听郑使将相关情况一说,顿时便高兴了。

  原来,郑国所要求的,并非是将虢国、郐国各五城割让给郑国,而是郑国将自己的百姓迁到这五城。

  城邑,仍旧是你虢国和郐国的。

  人口,那是当时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可以称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你郑子向寡人借土地,寡人实在舍不得。但你郑子把人口这样的重要资源放到寡人家里来,寡人热烈欢迎,求之不得。

  你郑国无非是一子爵小国,就这么点国力。如果你乱来,中原这么多诸侯分分钟都可以教训你。

  最好是你郑国何时倒了霉了,灭亡了,那你的这些人口不就是寡人的了?

  东虢国是这样想的,郐国也是这样想的。再加上厚重的财物和美女贿赂,两国一口答应。

  就这样,郑国终于在地理位置最重要的中原腹地,在东虢国和郐国以及周边十数个诸侯夹缝之间,打下了建立中原郑国的那根桩基。

  所以,郑桓公的这盘东迁郑国至制邑的棋,下得颇为轻松。

  公元前774年,郑国从西北的京畿地带,具体讲是今陕西华县一带,迁到了中原的制邑。

  郑桓公很满意,他捋着胡须对世子掘突道:“寡人为郑国选了块好地呐,制邑是中原核心,四通八达,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灌溉便利,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及商业。这块地盘,你小子以后要牢牢守住哦。”

  世子掘突冲着父亲诡异一笑:“君父,这是暂借的吧?”

  郑桓公故作生气道:“借?如果要归还那才叫借。你说说看,咱郑国如何才能做到不归还?”

  世子掘突豪气顿生,道:“励精图治,让郑国足够强大,就不需要归还了!”

  郑桓公哈哈一笑,对这个儿子,他非常欣赏非常满意。

  世子掘突年纪轻轻,见识不凡,且鬼点子特别多,如同自己年轻时一样,已具文韬武略之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