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与百姓论税
傍山村,一道明显新筑的围墙环村而起,高约六尺,宽四尺,墙上有跺,有通道可两容两成年人并行。靠北有一座三厢大院的房,墙四周建有风雨走廊与长条板櫈,大院中间筑有一四方高台。门头匾书“傍山村学”下方还有一行小字:“蜀商盟朱先生捐建”。左则竖挂一条白色木板宽七寸,长二尺。上书傍山村居民委员会。此时院内人声沸腾,浑然没有一丝书院应有气氛。
只听见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喊道:“乡亲们,大家请静一静!听我不禁言说一句。”却无人理会。
“嘡嘡嘡!”一阵锣声响起,接着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给老夫静静,吵吵闹闹成何提统!大家都听听不小子怎么说!”
“祖爷爷……”人声顿时安静下来,一个身着蓝色儒服的年青人开声道。
砰!“没听到我说什么吗?!”老爷子一柱拐杖,那人立马噤若寒蝉,他身后两人也不敢作声,刚刚就是他三人闹的最凶。此时院内院外均一片静悄悄。
“小子谢谢叔祖!”不禁言穿着一身整齐得体天蓝色的护国军服,向那老者行礼道。
“不小子,只要你说的在理,叔祖就站在你这边。”那老者手抚长须面带微笑道。
不禁言再次向老者致谢,让一个护国军士搬来一张椅子让那老者坐下。转身时瞟了那三个儒生一眼,向村民拱手道:“各位爷爷伯伯叔叔兄弟们,小子以前在村子里的确是追鸡撵狗之辈,这点各位长辈大都清楚!(众人大笑!)
但自从进了军队被王爷教导之后,小子也决定堂堂正正做人,方方正正做事。在部队里小子跟着王爷学会了识字学会了算数,同时也学会了很多以前没有想过的道理。按咱们教导员的话说:以小子现在的本事在蜀商盟里找个月奉十多元的帐房管事那是轻轻松松的。(吹牛!)
不怕大家笑话,说实话小子是真不想离开军队离开同袍。在那里大家一切平等,没什么勾心斗角,虽说训练很辛苦,也可能会死在战场,但我还是想回去当王爷的兵!闲话不说,月余前上官找我等谈话,当时王爷就问我们三个问题:一、为何我大明百姓日子越过越苦?二、我大明百姓要如何才能吃饱穿暖再富起来呢?三、我们能为百姓做些什么呢?”此时,这些问题一经抛出,不禁言看着有大家貌似来兴趣,甚至有小部分人则开始思索起来,他就顿了顿。
“不小子,别卖关子了!快点说王爷是怎么说的!”下面一些耿直的村民看到那货竟然在关键时刻停了,几个性子较急的嚷道,其余的人也是目光烁烁的盯住他,心下有些戚戚然,暗道:“幸好哥我练过!”
不禁言眼看要犯众怒了,忙道:“大家安静,听我慢慢道来:当王爷向凤阳方向拱发拱手接着说:要知道我大明朝刚建国时,太祖爷洪武帝那个时候咱大明耕地没有现在多,人口也没有现在多,商人也没有现在多,可是那个时候的赋税收入,完全足够我们大明帝国的使用,太祖爷还为各地王爷们修了几十座宫殿,还有数次北伐将蒙元打的狼奔猪突,还有灾年赈灾的款项,税款都是绰绰有余的。
还有成祖皇帝时期,更是连连对外兴兵,五十万大军五次北伐蒙元、八十万大军多次南征安南,又是修建紫禁城,又是在武当山大兴土木,还有那大名鼎鼎的三宝太监七下西洋,艨艟巨舟花费无数,也没见成祖爷有什么加饷的行动。在家要知道,咱大明朝的赋税制度,从建国至今,基本上没什么变化的。
那大家现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咱们耕地也增加了,人口也增加了,商人也多了,可是按照我大明立国以来的赋税制度所征收的赋税却满足不了我在明帝国正常运转,反而让百姓却越越困苦了?且三饷所加的赋税也只有‘九厘'银,按我们现在的粮价折算,每亩算起尚不足一斗稻谷,但为何会让我们百姓生活如此困苦?”此时不禁言停了下来,平静的看着大家。
“曰你个先人板板,连片鬼话!有了三饷老子三十二亩地一年比往年多交了近两石米的钱。”一个农汉喊道。
“大河叔别急啊!听小子继续讲,你就会知道为何会多交这么多了!”不禁言道。那大汉周边的人纷纷给他投以警告的目光,那麻衣大汉连忙捂住了嘴。
“刚刚大河叔问的好!明明只加了一斗稻谷何大河叔一年就交了近二石米呢?为了让大家更明白,这里我先问个问题:大河叔,你知道九厘银钱是多少?”不禁言问道。
“明知老子不识数,你问这作甚?”那大河叔一脸不忿,有句话咋说的: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若不是你在上面老子打断你的腿。
“就是九文钱!三饷也随夏税秋粮一起征,加起来一亩地每年合计要多交十八文钱,大河叔家三十二亩地每年只需多交伍百七十六文,但为何大河叔却交了近两石米粮的钱?”
“在大家交粮时淋尖踢斛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在这里我也不说了。我在这里主要就说说让大河叔本应交一石米到最后却交了二石米的主要原因:“火耗”与“银钱折价“。首先说的是:火耗,官府征收上来的税银,按朝庭规定要重新熔铸成五十两一锭的金花银,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损耗,官家称为“火耗”。官府便以此为名,向我们平民老百姓额外征收“火耗”银,但征收比例却没有定限。当然,实际上熔铸损耗很低,然后多出来这部分,也就进了一些人的腰包,这里就不说是哪些人,怕人报复啊。但经过我们的推算:我们县火耗为二成五,所以大河叔又要上交一百四十四文的火耗,加上大河叔的应交的三饷伍百七十六文,现需上交三饷七百二十文。我们接着说第二个:银钱折价,有谁能诉我现在一石米是能卖多钱?“不禁言问道。
“一两银!”一声音说道。
“那到手的有多少铜钱?”
“六百余文吧!”另一个村民大声音道。
“我大明朝初中期田赋分征粮和征银二项,但官府现在又不收米粮,怎么办?所以我们只有将米粮卖给粮商,换来铜钱。但现在交田赋时,赋吏则又只收银子。那么现在问题就来出来了,实际上咱们民间银贱铜贵,一两银子往往只能兑六七百文铜钱,所以大河叔二石粮食卖给粮商时人家只付给我们一贯二。然后大河叔去官府或钱庄兑银的价格却是一千文铜钱兑一两银子,而且他们只肯一两一两的兑换,最后大河叔带着一两银子去交赋税时,税吏退剪回近二分七钱。按着市价再兑回铜钱顶多也只得钱一百六十二文,加上之得的两百文,所以我猜大河叔卖了二石米粮交完三饷所得只有三百文左右。”
“咦!真是神了!我最后只剩下二百九十文,他良的,踏玛孙其那龟儿子剪得个什么鬼银子!”不大河惊奇道,最后越说越气愤。
“这就是王爷教给我们的算术的作用!哎呀!这个不说了。我现在问大家,前日大帮工所得铜元好用吗?”不禁言问道。
“好用!比铜钱好用多了!”
“是啊!赶集买东西时商贩们抢着收,又不用折钱!真好!”村民纷纷抢答。
“这王爷知道了大家的苦处,所以自己承担了火耗铸制了现在的铜圆供大家使用!”不禁言接道。
“王爷真是个好人呐!”朱平柾不经间收获了大量的好人卡。
“大家有没有忘记前几日找到小子,想将手中的旧钱换成银圆吗?”不禁言又顺手丢出一个诱铒。
“嗯?!王爷他老人家可是同意了?”这次却是那本坐在椅子上的老者不知何进站到不禁言的身边问道。
“回叔祖话,王爷原则是同意了,但是王爷有一个条件:一,重新丈量村子的地地,二,重背后给村子里的居民登记户口。如果大家同意,这两天王爷就会安排人员下来对大家的田地与户籍进行登记。”看着下面的人群又要开始沸腾连忙继续说道:“大家先不要急!这样做是有很多好处的,请大家听我一一道来!”
看着下面的人群暂时安静,他松了气道:
“一、纳于新户籍的百姓享有真正的一税制,每年夏税秋粮只需交亩产的一成赋税,全年就再也不用上交其他的税金。
二、纳于新户籍的百姓家庭里的小孩可免费上村学,升蜀商学院,并提供免费午餐!
三、纳于新户籍的百姓成员蜀商盟将优录取,蜀王工业园将优先录取!想必大家也听说过蜀王工业园是王爷的产业,里面工人的月奉三贯比比皆是,而且月奉发放的都是银圆与铜元。还有更多,我就不一一说出来,其实大家不同意田地与户籍进行登记我说这些也没有用。王爷商业所得每日十几万两,那还差我们这些小钱。王爷说了,只要入了新户籍就是他的人了,旧币换铜元按一比一的换;没有入户籍者,王爷说按成色来换,但最高不超五换一。”
“王爷以一已之力拉起了我们护国军,接着清扫了蜀地的九成九的山贼土匪,让大家过上安定的日子。大家擦亮自己的眼睛,摸着良心想想:以前常来村子的土匪不见了,而现在村子修围墙钱是王爷出的,让大家筑田通渠兴修水利的钱粮也是王爷出的,前几日的那批农具也是王爷特批下来,前几日俞大爷的医药也是王爷出的……王爷做了这么多,我想问大家他老人家图个啥?昨天下午王爷传来消息说:那些无法使的劣钱一比五十都让我等给大家换了!小子就说这么多了,如何选择,就看大家了。”
“这里说到加税,以前是三十税一,不到四分。现在王爷一石收两斗,确实比之前多了一斗六分。但大家想想:有几时大家收成一石,只交四升的?就算上是交四斗几时有过?想必大家也是听说了王爷要收士绅的税,但为何王爷要收士绅的税?大家有想吗?”不禁言一腔热几欲喷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