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五百六十二年

第九章:中原混战

五百六十二年 黄巢0238 7140 2024-07-11 11:06

  寤生觉得自己已经放下身段主动来议和,那宋国肯定也不想在战争的泥潭里陷得太久,所以这件事肯定会妥善的得到解决的。

  不过令寤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能轻易的解决。

  因为中间有个环节出了问题,当然,这个环节既不在宋国身上也不再郑国身上。

  而让郑国和宋国不能及时化干戈为玉帛的原因就在陈桓公这里。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陈桓公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所以他不想乖乖的听寤生的话。.

  你让我做和事佬我就要乖乖的做和事佬吗,难道我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吗。陈桓公是有想法的,不过他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

  陈桓公认为,面对郑国,宋国是有实力优势的。所以他认为宋国完全可以击败郑国,而这也是郑国急于求和的原因。

  郑国作为新晋的诸侯,从郑武公开始就到处杀伐兼并,现在到了郑庄公还是这个样子,完全不把我们这些老牌诸侯放在眼里,所以,是时候给他一个教训了,而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

  给郑国做和事佬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给郑国做和事佬,自己去打他又不敢,所以就是看着别人打他这样子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诸侯的威严,别人来找自己做和事佬的感觉真的很棒,不过拒绝他们的感觉更棒,于是,陈桓公果断的拒绝了寤生请他出面调停宋、郑两国之间战事的要求。

  陈桓公的果断拒绝,这是令寤生没有想到的,而更让寤生想不到的是陈桓公做出这样决定的原因竟然是基于认为郑国不是宋国的对手。

  现在就不仅仅是消耗的问题了,而是面子问题了,这对寤生来讲简直是侮辱。这是对寤生,对郑国,对堂堂郑庄公的羞辱。

  寤生很生气了,后果相当严重,我怕耽误国家生产,你们就不怕耽误国家生产吗。宋国就先不打了,今天我就要灭了陈国,谁说话都不管用,看看你陈国面对我郑国有没有实力优势,看看你陈国能不能完全击败我郑国。

  寤生当即掉转枪头进攻陈国。

  这是陈桓公没有想到的,可怜的陈国面对郑国根本没有什么实力优势,更不要谈击败郑国,因为陈国就连宋国那样的国力都没有。所以当他正面郑国的时候,连像宋国那样抵抗的能力也没有。

  就这样,郑国把陈国的人口财帛抢劫一空。

  人啊,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好。

  陈桓公完全没有想到过郑国竟然会停止攻打宋国转攻自己,吃了这个亏,陈桓公也认识到了一个问题,原来陈国面对郑国竟然没有一点实力上的优势。

  陈桓公为自己的错误判断付出了代价,和事佬没有做成,反而变成了帮助宋国分流郑国的兵力。

  而宋国则趁着寤生把兵力转移到陈国的空档,一举拿下了被他包围着的郑国城邑长葛。

  郑庄公嬴了陈国却输给了宋国,虽然损失不是很大,但是对郑国的消耗还是很大的。

  就这样,中原的几个主力诸侯国在相互的征伐杀戮中此彼消耗,谁也没有绝对的实力拿下对方,而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持战争这样一个状态,而在这样的一系列战争中,整个中原都乱成了一锅粥。

  但是,在这锅粥里面,受益最多的还是寤生的郑国,慢慢的,郑国从一个建国最短的诸侯成为了中原实力最强劲的一个。

  郑国实力强劲,但他也终究逃脱不了战争法则。虽然郑国屡屡打胜仗,但是战争对国力的消耗实在太严重了。

  因为寤生从一开始的战略思想就是错的,他树敌太多了。

  而当寤生初次认识到这个问题时,他已经处于很窘迫的一个境地了,几乎中原的每一个诸侯国都跟郑国有过摩擦。

  所以当寤生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他便主动提出跟陈国讲和了,而这时已经吃过苦头的陈桓公再也不敢判断自己面对寤生还有实力优势了。

  并且为了表达诚意,寤生还让自己的儿子去娶了陈桓公的女儿,可谓是给足了陈桓公的面子了。

  寤生这样的态度,把人下台的台阶都铺好了,所以讲和是肯定没有问题的,陈桓公也就顺着寤生铺的台阶走下来了。

  郑国跟陈国算是消停下来了,但是寤生跟宋国的帐还没有算清楚,不过现在这个帐也算不了了,因为就在中原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远在东边看热闹嫌事大的齐国突然站出来说要调停中原战事。

  齐国地处山东半岛沿海地区,远离中原周王室中心,平时在中原各大诸侯间虽然很少看到他活动。但是齐国作为周王室成立以来资格最老、威望最高、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一个诸侯国,他的每一句话在诸侯间都是很有分量的。

  既然齐国都出面调停了,大家打得也挺累的,消耗又那么严重,所以不如顺着齐国给的面子大家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于是。

  郑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715年),齐国,郑国,宋国,卫国在温地举行会盟,这次会盟的主题内容就是调停战事,结果令也大家也都很满意。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君来讲,对于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来讲,妥协和隐忍只是为了下一次发起反击积蓄力量。

  很显然寤生就是这样的人,但他不是唯一这样的人。

  借着会盟后短暂的和平时光大家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但就在会盟的誓言还回绕在耳边时,寤生和宋国又一次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摩擦。

  早在齐国出面说要调停中原战事但还没有在温地举行会盟时,宋国的宋殇公和卫国的卫宣公就针对这次会盟有过一次非正式的会盟,因为他们都知道,调停只是暂时的,会盟之下依旧会暗流涌动,所以事先集结力量以防不测。

  宋国和卫国私下结盟,那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仇家:郑国。

  寤生知道这一点,但是这一次寤生还真不是故意要挑宋国的事,错还真在宋国这边。

  作为周桓王(周平王孙子,隔代继承)的左卿士,寤生有责任和义务要维护周王室的权威和合法权益。而各诸侯国按时进贡和进京朝见天子这就是对周王室权威和合法权益最基本的履行和尊重。

  但是,即便在诸国刚举行完会盟这种融洽的氛围下,依旧有诸侯国不对周王室履行责任和义务。

  这个诸侯国就是宋国。

  不按时进贡,寤生肯定要站出来说话了,于是寤生一边指责宋殇公没有去朝见周天子,一边集结兵马准备给宋国一个教训。

  这一次寤生出征理由就不一样了,那可是为天子平定叛逆诸侯,所以他带的就是王师。

  带着王师,做什么就都变得名正言顺了,找盟友也就好找了。所以这次,寤生还带上了齐国和鲁国一起。

  有了两个强有力的帮手,寤生接连夺下了宋国的两座城池郜和防。

  犹如前一次一样,宋国从来都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面对郑国的联军,宋国随即联合了卫国和蔡国决定给寤生一个反击。

  事实证明只要不放弃斗争,只要一息尚存,只要用不妥协认输,敌人就不能轻易的在你身上捞到便宜。

  宋国虽然不再是寤生的对手了,但是昂扬斗志的宋国还是从寤生的手里夺取了郑国的戴邑。

  宋国的勇气是可嘉的,但是终究斗不过风头正劲的郑国,不仅仅是自身实力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宋国比不了的,寤生是周王室的卿士。

  任何一个诸侯国与寤生对抗,名义上来讲就是在和周王室对抗。虽然现在周王室的统治力已大不如从前,但至少还是天下的共主,所以与周王室为敌也就意味着与天下诸侯为敌。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寤生很快就从宋国的手里夺回了自己的城池戴邑,而这仅仅只是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国、卫国和蔡国之间的联盟很快就被郑国打得土崩瓦解。

  携王师以攻诸侯,郑庄公可以说自己是中原的霸主了,不过他依旧没有足够的能力彻底降服其他诸侯。而中原各诸侯国也就在这打打停停中彼此消耗着,谁也没有能力结束这样的局面。

  和平好像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但是事情总是会有转机的,最后中原混战的局面是因为宋国国内的一些变化彻底结束了

  要讲宋国的故事,我们先把宋国的历史读一遍。

  宋国的第一任国君叫微子,微子是帝乙的长子,帝乙也就是商纣王的父亲,商王室的倒数第二任天子。

  也就是说,微子是商纣王的老哥,

  做为帝乙的长子但不是嫡子,所以微子没有得到商王室的继承权。不过虽然没有继承权,但身为王室血脉的他却做到了比当时身为天子的纣王更加忧虑商王室的稳定和未来。

  当纣王昏淫无道的时候,微子在力争进谏,当他感受到纣王不可救药、进谏已无任何意义,商王室的败亡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

  他不愿眼睁睁的看着纣王一点点的把商王室的气数挥霍殆尽,他不愿亲眼看着自己血脉的宗庙倒塌。

  微子的离开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商王室的大批宗骨干都有着和微子一样的心情,他们也都不愿看到商王室的败亡,他们都曾力争进谏,但是他们最终的结果不是被纣王杀了就是被流放。

  商王室有着这样的一群宗亲,却依旧没有逃脱死亡的结果,不过这群宗亲是令人敬佩的,所以当周武王攻克商王室都城朝哥的时候,他接见了大部分商王室的宗亲并且给了他们极高的尊重,还让纣王的儿子武庚来继承了商王室的祭祀。

  只可惜商王室气数已尽,即便让人延续了祭祀,也只是苟延喘喘,武庚很快就因为作乱中被杀了。在武庚被杀后,周天子还是不想让商王室的祭祀断掉,所以周成王又找到微子代替了武庚延续商王室的祭祀,于是,微子也被封地立国,这个国就是今天的宋国。

  能够延续商王室的祭祀,微子是很珍惜这个机会的,所以他没有像武庚那样喜欢作死,他只想安静的把祭祀延续下去。

  在微子的带领下,宋国开始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宋国是没有任何存在感的。

  按时进贡、按时进京朝见周天子,他不去做任何惊扰别人的事,几百年来没有一点变化,这样的姿态让宋国逐渐的也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宋国这样的处世风格已经适应不了当代的时局了,在这样一个乱世里,任何一个想独善其身的人最终也会偏体凌伤的。

  在犬戎入京后,宋国也被卷入到了你争我夺的乱世之中。

  时间来到了宋国的第十三任国君宋宣公时期,宋宣公身患重病,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所以他开始了交代后事。

  当然,他交代的后事不是选棺材,也不是挑墓地,而是继承人的问题。但其实宋宣公是有太子的,他的太子名叫与夷。

  谁都知道国君死后太子继位的规矩,可病入膏肓的宋宣公偏偏忘记了这个规矩,他非要让自己的弟弟来继承国君之位,这让两个当事人(他的弟弟和儿子)都感到吃惊。

  宋宣公糊涂了,但两个当事人没有糊涂,为了不给宋国带来祸乱,他们遵从了宋宣公的遗愿,于是他的弟弟平稳的接过了国君的位子。

  而宋宣公这次反常的行为虽然没有马上给宋国带来祸乱,但却给宋国埋下了隐患。

  宋宣公的弟弟公子和继位为宋穆公,时间过得很快,九年后宋穆公也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现在也到了他考虑继承人问题的时候了。

  从哥哥的手里接过本不属于自己的国君之位,宋穆公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还回去,所以在病危的时候他想到了与夷,他想要让与夷在自己死后来继承国君之位。

  宋穆公是这么想的,与夷没有表示什么,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也没有表示什么,但是宋国的大夫们不干了,你们家爵位让着玩啊(潜台词:我们花了那么多精力培养的势力就被你一让就化为泡影了),所以他们纷纷站出来表示愿意拥戴公子冯。

  宋国大夫的态度很坚决,这就让与夷很尴尬了。

  但是宋穆公坚持表示自己不能辜负了宋宣公,所以他执意要立与夷,还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打发到郑国去了。

  既然做得这么绝,那我们也就没办法了,于是宋国的大夫们在不情愿中拥立了与夷,这便是宋国一段祸乱的开始。

  因为与夷知道大夫们内心拥立人的不是自己,所以他有一点心理阴影,因此他也就不想过多的在国内与他们周旋消耗着自己的精力。于是从继位起与夷便确定了宋国的基本国策,从此宋国一反数百年来低调的处世姿态,高调对外。

  恰逢当时天下大乱,卫国的州吁弑君自立后便立即来联络与夷:“公子冯在郑国你难道就没有担心吗,要不要跟我一起去攻打郑国。”

  州吁的一句话便激活了与夷体内好战的基因,恰逢这时,郑国的寤生也正在崛起之中,从此中原诸国便陷入了长达十年的乱战之中。

  十年战乱最受苦的还是天下的黎民百姓,宋国的百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于是他们纷纷表示对战争的抗拒,但是却无力结束这战乱的局面的。

  与夷一意孤生,百姓不满的情绪高涨,这一点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他就是宋国的太宰华督,于是华督就想利用这些民意来搞一些事情。

  而要想知道华督想搞什么事,我们就要先来了解一下华督是个什么人。

  他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好色,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他的猎艳行动。

  这一天,华督走在路上,一个美女从眼前经过,他瞬间就被眼前的美艳迷倒了。回到家后的华督还是日日思念,总想着把今天遇到的美人占为己有。

  按理说,太宰这样的高官看中一个女人,应该是很好得到的。但是,华督这次却没有这么容易。

  因为,这个美人是个名花有主的,而这朵名花的主还不是普通人家,他就是宋国大司马孔父嘉。

  很多事实告诉我们,看上别人老婆可是要出事的,特别是当官的。

  但华督已经到了鬼迷心窍的地步了,所以他不管那么多,他只想要得到这个美人。

  要想得到孔父嘉的老婆,首先就要除掉大司马孔父嘉。但是孔父嘉身为宋国的大司马,位高权重,而且还是国君与夷身边的大红人,所以华督想要解决他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不过万事都是有突破口的,在宋国能杀孔父嘉的也不是没有人,比如说国君就可以。可是,现在孔父嘉是国君身边的红人,让国君取杀他,显然是不可能的。

  当然,要是能找到一个可以杀死与夷的人那就不一样了,到时候杀孔父嘉不也就一句话的事吗。可是,这个人到哪去找呢?

  不过很快,华督就找到了,能够杀死与夷的人就是对战争非常抗拒的宋国百姓。

  于是为了得到孔父嘉的老婆,华督在宋国国内大肆的制造舆论,说宋国十年来战事不断的原因就是孔父嘉在不停的怂恿与夷导致的。

  大家都知道,那时候的民智还没有开发,所以谣言起来的时候,也就是宋国的百姓陷入了极端愤怒的时候。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在他们当中,有多少人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有多少人因为战争妻离子散,有多少人因为战争生死茫茫。所以当这个舆论在宋国全部传开的时候,那些被战争伤害了的人便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到了孔父嘉和与夷头上,开始纷纷声讨他们的国君和大司马,而华督则顺应着民意趁势纠集同党杀了孔父嘉。

  华督从来没有在乎过百姓的死活,他在国内制造出这么大的动静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在路上偶遇的美女,这一次宋国全国的百姓都成了他满足个人私欲而利用的工具。

  杀了孔父嘉后华督自然得到了他的老婆,华督很高兴,但是有一个人不高兴了。在宋国发生的这一却都避不开这个人,他就是宋殇公与夷。

  与夷看着国人愤怒,与夷看着自己的大司马被杀,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国家的臣民不受自己管控了,所以作为宋国的国君他非常愤怒。

  然而愤怒并没有什么卵用,华督敢撇开他在宋国大造舆论,这说明着与夷也在华督的收拾范围内。所以就在与夷还没有因为愤怒而开始行动的时候,华督再一次顺应民意杀了这个好战的国君。

  与夷被杀,宋国的国君也不能让华督来当,所以必须找一个人来做这个国君。

  这时候华督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最合适不过的,他就是与夷的堂弟,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

  当华督主动向郑国要求迎回公子冯时,寤生也是很乐意的就把公子冯送回去了,毕竟公子冯在自己身边待了这么多年,现在他要回去做国君了,以后跟宋国打交道会方便很多。

  当初宋穆公下定了决心要传位给与夷,所以他选择了让公子冯离开宋国到郑国去,为的就是让公子冯彻底跟宋国撇清关系不要影响到与夷。然而人的意愿终究敌不过上天,兜兜转转,公子冯再一次和宋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公子冯回到宋国后便是宋庄公,然而,当一切都安定下来后,华督却终究还是不得安心,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弑君。而卫国州吁的下场还摆在那里呢,所以要想不落得那个下场,华督就还有很多事要做。

  首先华督做的就是跟宋国的邻国搞好关系,所以,当他把从郜国夺来的大鼎送给了鲁国后,当他挥舞着钞票大肆的贿赂齐国和陈国后,华督才安下心来,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跟利益结仇的,即便是国君。

  既然大家都在华督这里得到了不少便宜,十年仗也打累了,这个时候自然谁也不愿意再多事了。于是郑庄公、鲁桓公、齐僖公、陈桓公没多久就在此举行了一个会盟正式承认宋庄公的地位,而这一次会盟也就给各国带来了久违的和平。

  华督作为一个好色之徒,可以说他是第一个有宏伟志向的好色之徒,也是个干大事的好色之徒,谁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好色之徒给乱战的中原大地带来了和平。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