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把楚怀王看得简单了,但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之所以答应张仪跟秦国结盟,楚怀王也是有一点小心思的。
秦国不是想要黔中之地吗?我要是答应了跟他结盟,他应该就不好意思再找我要地了吧!
这便是楚怀王的心思。
这很幼稚,起码在秦惠文王和张仪看来很幼稚。
确实,楚国只要跟秦国结盟,秦国就可以不要楚国的地,原因很简单,楚国跟秦国结盟给秦国带来的利益会远大于黔中之地。
也许,从一开始,秦国最想要的就不是黔中之地,而是收楚国这个小弟。
清末民初,中国古学被大肆贬低,坊间甚至出现了全盘废除中国文字改用罗马字母的声音。在这个声音下,大批中国人发出了激烈的抗争,试求力保中国文字。于是两派人士僵持不下,互难说服。就在这时,有人提出了一个中和意见:可以保留中国文字,但需废除文言文,改用白话文。
很快,这个折中的建议得到了主张改用罗马字母和力保中国文字两方人的高度同意,于是,中国白话文开始广泛通行。
其实,这只是一个方法,一个在中国古往今来惯用的方法。
也许,那些主张改用罗马字母的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把中国文字废除,而只是因为他们知道那些反对废除文言文改用白话文的人是有多么固执,所以才会提出个直接废除中国文字的主张来刺激他们,然后再由人提出改用白话文的折中方案。只有这样,那些固守文言文,认为废除中国文字是大逆不道、数典忘祖的人才会稍微后退一步同意把文言文该成白话文。
这也就有了鲁迅先生的开窗论: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鲁迅:这话真是我说的)。
鲁迅很懂中国人,两千多年前的秦惠文王也懂。
如果直接叫楚国做秦国的小弟,楚怀王一定会激烈的反抗。但是如果耍点手段说要让楚国割让黔中之地给秦国,楚怀王肯定是极度不情愿的,而这时候要是有人来告诉他可以通过跟秦国结盟(做他小弟)就不用割地的话,他就不会有反抗的心理了。
看吧,这就叫做没有更过分的要求,他连结盟都不愿意。
楚国的地迟早会是秦国的,但不是现在,而现在秦国最需要的也不是楚国的地,而是楚国的人。因为有楚国跟在后面做小弟,很多工作(忽悠其他诸侯)就好做了。
楚怀王打着他的小算盘,他不知道,他的小算盘已经被秦惠文王的大算盘给算进去了。但是偌大一个楚国,聪明人还是有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屈原。
屈原,芈姓,屈氏,楚武王之后,任楚国左徒,兼管楚国内政外交等事。
在楚怀王表示同意和秦国结盟后,屈原第一个站了出来:“之前大王就被张仪给欺骗了,现在张仪来到楚国,我以为大王会用鼎煮死他。但没想到大王不仅不忍杀他,还放了他,现在又要听他的虚妄邪说,这可不行。”
屈原斩钉打铁断定张仪就是个骗子,但楚怀王似乎铁了心,于是回答屈原:“听从张仪的建议结盟秦国就可以保住黔中一带的土地,这是一件好事啊。我已经答应他了,如果我再反悔,这可不行。”
楚怀王有着比屈原更坚定的意志,这也就拉开了屈原悲剧的一生。
果然,楚国和秦国结盟后,正如楚怀王所料,秦国闭口不提黔中之地的事。
按理说,完成了任务的张仪也该回到秦国了,但是,他并没有。离开楚国后的张仪直径北上,来到了韩国,开启了一段类似于当年苏秦的游说之路。
与苏秦一样,张仪通过地形、国力、战力等方面来分析韩国与秦国的强弱之分,并强调,秦国只要有意东出,韩国必然无力抵抗。而在这样的环境下,韩国如果还不能正确认识到问题的话,灭亡是必然的。
吓唬完了韩宣惠王,张仪又抛出了一个言论:事奉秦国的就安全,不事奉秦国的就危险。
这话掷地有声,吓得韩宣惠王一哆嗦,再加上楚国已经联盟秦国,以及魏国被秦国连番收拾的惨状,韩宣惠王来不及过多的考虑,便立即答应了张仪加入连横。
消息传到咸阳,秦惠文王大悦,立即就给张仪分封了五座城邑。而得到鼓励的张仪则再接再厉从韩国来到了齐国。
面对齐宣王,张仪同样使出了吓唬大法,具体内容无非就是说合纵联盟不靠谱,如今楚国和韩国已经加入连横,魏国又被收拾得不要不要的,而赵国也在渑池偷偷会见秦王。在这样的环境下,齐国如果还不事奉秦国的话,秦国一旦东出,必然剑指齐国,直取齐国的博关、临淄、即墨等城,到时候齐国得不到救援,想要以一人之力抵抗秦国,这就有点困难了。还有,齐国就算能打赢长途跋涉的秦军,那又如何,鲁国数次与齐国作战皆胜,但结果呢,齐国越来越强,鲁国越来越弱。所以,齐国要是想个秦国对抗,怕最后走的也只能是鲁国的老路了。
吓唬完了齐宣王,张仪又套路性的抛出了“只有事奉秦国,齐国才能安然无恙”的言论。在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下,齐宣王糊里糊涂的就答应了加入连横。
又搞定一个,下一个。
离开齐国,张仪来到了赵国。
赵国是比较特殊的,作为合纵联盟的核心,苏秦大理论的实施者,这些成就使他充满了信心。所以张仪知道,要让赵国加入连横,打击它的信心便是第一步,而打击赵国信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贬低合纵联盟以及苏秦。
于是,张仪开始了他的说辞。
赵国这些年来声威遍布天下,无非就是仗着自己是合纵的核心,可现如今合纵联盟支离破碎,苏秦更是被五马分尸,合纵联盟可谓是名存实亡,赵国其实也没什么好仗的了。再加上秦国在这些年来厉兵秣马、深化变法,秦赵两国的实力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合纵联盟破裂,苏秦被杀,赵国与秦国的实力差距,每一个事实都像是一把尖刀刺进赵国的胸膛。当张仪说完这些,原本心气颇高的赵国顿时也就泄了一点气。
于是,张仪再次回到他的恐吓大法。
“秦国这些年来不出山东,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现在楚国、韩国、齐国都加入了连横,魏国就更不用说了,被打得魏文侯的棺材板都快按不住了。如果这时候秦国想要进攻赵国,秦国便会派出三支军队,一支堵塞午道,通知齐国让他们发动军队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之东。另一支驻扎在成皋,驱使韩军和魏军到黄河以外驻扎。再一支军队在渑池,相约四国一体进攻赵国,攻破赵国,怕到时候赵国随时都能被肢解了,试问赵国又能做什么?所以我还是建议大王会见一下秦王,加入联盟如何?”
恐吓向来是最有效的,别特是对赵武灵王(赵肃侯儿子)这种刚继位的年轻人。于是,他对张仪说到:“先王在世的时候,奉阳君独揽大权,控制时势,欺骗蒙蔽先王,独自把持朝政。那时我还居住在深宫从师学习,没有参与国家大事谋划。先王去世时,我又还年轻,现在继位时间也不长,心里本来就怀疑当初做法,认为合纵联盟不事奉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所以我现在打算改变意愿,割让土地事奉秦国以谢往日的罪过,我这就准备车马前往会见秦王以表明加入连横的决心。”
怂!这是真怂!
若干年后,赵武灵王乔装入秦,面见秦昭襄王,一想到那时雄才大略的他,我很难想象当初的他会在张仪面前说这么怂的话。
但我仔细一想,发现这就是赵武灵王的高明之处。
在与张仪的对话中,除了“我还年轻,继位时间不长”这句话是真的外,全篇都在胡说八道。而赵武灵王胡说八道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麻痹秦国。
你在算计我,我也在算计你,这便是大国之争。
赵武灵王今后有什么作为,这是后话,但对张仪来讲,赵武灵王的态度让他是很满意的。于是,在成功说服赵国加入连横后,张仪便从赵国启程前往了燕国。
虽然燕国是苏秦合纵的起点,但他的参与度其实是不高的,唯一常联系的也就赵国,所以要想说服燕昭王,张仪决定从赵国说起,而要说赵国,张仪决定从一个故事开始。
“当初,赵无恤想吞并代国,就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代王为妻,与代王约定在句注要塞会晤。然后他又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金斗,加长它的斗柄,让它可以用来伤人。当赵无恤与代王喝酒时,又暗中告诉厨师,等酒喝到正酣时,送上热羹,趁机倒过斗柄来击毙他。就这样,赵无恤杀了代王,代王的脑髓都流了一地。这个故事,想必大王应该听说过吧。”
张仪之所以要以一个故事开头,他是想告诉燕昭王一点:赵国是无比残暴的。只有当这个信息传达给燕昭王后,张仪才能进行接下来的说辞。
“赵国暴戾狠毒,不认六亲,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赵国曾发动军队两次攻打燕国都城而劫持大王,最后还要大王割让十座城来谢罪,这些都是燕国亲身经历的。现如今赵王又已经到渑池朝见秦王,献河间来事奉秦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燕国不事奉秦国,秦国发兵直下云中、九原,携赵国而攻打燕国,那么易水、长城就不属燕国所有了。但是如果大王事奉秦国,秦王必然高兴,到时候赵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这无疑就是让秦国成为燕国的援助啊,希望大王能认真考虑一下。”
燕昭王还有考虑的必要吗?答案是没有的,楚、韩、齐、赵都已经加入了连横,燕国弱小,哪还有选择的余地,所以燕昭王也很痛快的答应了张仪,并且还主动献出了恒山脚下五座城为见面礼。
燕昭王很听话,但张仪不会知道,这是一个与赵武灵王一样的人,在这个舞台上,他也将上演一段属于他的历史。
离开燕国,标志着张仪的连横战略成功建立,这时候也就该回到秦国了,但是就在这时,从秦国传来了一个对张仪不利的消息。
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其子嬴荡继位,是为秦武王。
这就是对张仪不利的消息。
当初的嬴荡还是秦国的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而在他继位之后,这种情绪更是表现于外。
秦国的天变了,张仪的前途也变得乌云密布,而在这交换之际,秦国的大夫们也没闲着,于是开始纷纷在秦武王的面前说张仪的坏话,一会说他不守信用啊,一会说他反复无常啊,一会又说他靠出卖国家来获得恩宠啊。
总之,秦国的大夫们极力发挥了自己落井下石的功底。
张仪在秦国饱受排挤,很快,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天下,于是那些在张仪的游说下加入连横的诸侯知道后,又纷纷退出了连横。其中最狠的还是齐国,不仅退出了连横,还派人专门到秦国来把张仪骂了一顿。
多方的打击让张仪意志消沉,很快,这消沉的意志又转变成了对未来的恐惧。
二十七年前,功大如商鞅,最后又落得一个什么结果,一想到这里,张仪不禁胆寒。于是趁着自己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张仪找到了秦武王:“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计策,希望进献给大王。”
武王:“怎么说?”
张仪:“只要东方发生大的变故,秦国就可能得到割让的土地。现在听说齐王很憎恨我,只要我所在的地方,就一定会发兵攻打。所以我希望让我到魏国去,这样齐国就必然发兵攻打魏国。而当魏国和齐国的士兵在城下混战不休双方都无法回师离去的时候,大王就趁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秦国的军队只要开出函谷关而不需要攻打别的国家,就可以直接逼近周都,到时候在秦军铁骑面前,周天子必定会献出祭器。这样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管各国的地图户籍,以号令天下了。”
秦武王不喜欢张仪,但是张仪的话他挺着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特别是周王室的九鼎,秦武王可是垂涎已久了。现在这讨厌的人既然主动请求离开秦国,那不如就顺了他的意,免得一天到晚在眼前晃悠。
就这样,秦武王把张仪打发到了魏国去。
当张仪来到魏国的时候,齐国很快就收到了消息,正如张仪所料,齐国很快也就发兵来到了魏国。
这可把魏襄王吓得不轻,我啥也没干,哪里惹到你了。还好张仪反应快,立马找到了魏襄王:“大王不用担心,我可以让齐国退兵。”
魏襄王不担心才怪,但是担心又有什么办法,既然张仪说他能让齐国退兵,那也只能让他试一试了,于是张仪派出他的门客冯喜前往楚国。
齐国在打魏国,你去楚国干嘛?
别急,张仪自有安排。
张仪知道,齐国既然那么憎恨自己,那自己的人他肯定是不会见的,所以,拉上楚国一起去,概率会大一点。
不出所料,冯喜带着楚国的使者来到齐国成功见到了齐宣王,一开口,冯喜便说:“大王既然憎恨张仪,那为什么又要帮助张仪呢?”
齐宣王:“你小子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啊,我就是因为憎恨张仪,所以不管他在哪,我都发兵攻打他,让他无处安身,这也是在帮他?”
冯喜:“正是。大王可知,张仪离开秦国的时候跟秦王说过什么吗?”
齐宣王一脸懵逼,他怎么知道张仪跟秦武王说过什么。
“张仪离开秦国时,与秦王约定让东方发生变故,以便让秦国索得割地。并且,张仪早就料到,他不管到哪,你齐国一定会发兵攻打他,所以他才去往了魏国。为的就是让齐魏两国混战不休以便秦国趁机攻打韩国,打进三川,然后东出函谷关逼近周都,胁迫周天子献出祭器。这样一来,秦国就可以挟持天子,掌管各国的地图户籍,以成大业。正是在这样的密谋下,秦王才给张仪准备了兵车三十辆,把他送到魏国去。现如今张仪到了魏国,大王果然攻打它,你说,这是不是在帮助张仪啊?”
原来是这个意思,去他妈的,又差点上了这小子的当。随即,齐宣王立即停止了对魏国的用兵。
冯喜在齐国对齐宣王说了什么,魏襄王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张仪还真厉害,说让齐国退兵就真让齐国退兵了。
这么厉害的人,可得当宝贝供着,于是,魏襄王任命张仪为相邦。
比起苏秦,张仪聪明的可谓是不只一点点,他用最后一招让自己的人生得到了善终。
魏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9年),也是张仪来到魏国的第二个年头,张仪去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随着苏秦、张仪、公孙衍、陈珍等人的相继去世,合纵连横的大主题也随着退出历史舞台。
于是,战国来到了一个真正拼实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