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五百六十二年

第十四章 殉葬

五百六十二年 黄巢0238 6407 2024-07-11 11:06

  由余在秦国绝对是一个可用之材。

  于是在秦穆公的内心一个小秘密就诞生了:由余这个人不能让他回到戎族去,要让他从此就待在秦国,为秦国效力。

  可是,由余是戎族的使者,要怎么样才能达到把他留下来的目的呢?秦穆公冥思苦想也想不出办法,只好把秦国的內史叫过来,跟他讲:“我听说要是某个国家出了个圣人,那么他的敌人就要遭殃了。你看现在戎族的由余这么有才,这是不是说明要轮到我们遭殃了,现在该怎么办呢?”

  秦穆公把他的烦恼丢给了內史,而能为国君分忧那可是內史毕生的追求啊,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绝佳的方法:“戎族地处西北的,那边除了西北风也没啥的,不然也不会老是来我们这抢。对于那些条件一直不好的人最好的对付办法就是让他尝试一下他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东西,戎王虽然贵为戎族之王,但想必喝西北风长大的他一定没有听过中原那丝滑入耳的乐曲,不如趁着由余出使我国建立外交的机会给他送几个歌伎女乐去,让他好好享受一番中原的曲乐,最好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

  消磨戎王的气志,这是个好办法,秦穆公与內史一拍即合。

  接下来就是两头行动,首先,秦穆公派內史安排了一批歌姬打包给戎王送去,另一边又向戎王申请把由余回去的日子往后推了一推。

  当送出去的女乐歌姬到了戎王手里,临幸一翻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人一旦享受到了这种快乐后,很多事就可以放一边了,比如说由余。因此,对于戎王来讲,由余什么时候回来已经不重要了,就这样,秦穆公第一步的目的轻而易举就达到了。

  接下来就是第二步。

  留在秦国,秦穆公没事就设酒席宴请由余,时间一长了,关系也就好了,于是就在与由余推杯换盏之际秦穆公慢慢的就开始向由余询问一些关于戎族的地形和实力的问题,而早已沉浸在杯酒美女中的由余自然是没有了一丝丝的心里防备,全盘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了。

  由余已经被秦穆公拿下了,而收到了那些歌姬的戎王也好不到哪去,身为游牧民族的首领,沉浸于女色中的戎王竟然连游牧迁徙都忘了。

  没草吃了,牛啊、羊啊、马呀什么的一大半就死掉了,对于这些一无所有的人来讲,这些牲畜就是他们的资本,活下去的资本。可是现在他们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生活的资本,那么战斗的资本也会消失掉。

  戎族失去了他们的牛羊马,对于秦穆公来讲时机已然成熟,于是他便把由余放了回去。

  当回到西戎的由余看到的是满目苍夷,看到的是当初雄姿英发的戎王已不复当年之勇,这让由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就血统而言虽然自己是中原人,但这里才是自己几代人生养的地方。

  眼前的景象让由余心如刀绞,但心痛之余他不得不依旧打起来精神。希望一切还不是很晚。于是,由余拼命的向戎王进言,希望能够唤醒他。

  但是,早已志气丧尽的戎王哪里还能听得进去一句话。

  他不仅没有听取由余的任何意见,并且还对他起了疑心。

  在秦国待了那么长时间,跟秦穆公不会有什么勾当吧。一想到这,由余激进的进言更是让戎王感到了反感,君臣二人从此隔阂越来越大。

  而由余和戎王之间发生的这一切早已在秦穆公的意料之中,自从放由余走之后,秦穆公就在秦国安静的等待着西戎的变化,当他觉得已经酝酿的差不多的时候,便多次派人秘密前往西戎说服由余投靠秦国。

  在西戎已经看不到了任何希望了,戎王的心早已经被秦穆公杀死了,更可气的是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所以当秦穆公派人来找到由余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会做一个什么选择了---离开西戎前往秦国。

  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的再一次到来让秦穆公大为高兴,并且这一次他不再是以使臣的身份来,而是彻底的归顺。

  对于秦穆公来讲,这就是胜利,是他对西戎的胜利。

  由余一到秦国,秦穆公就迫不及待的向他请教了进攻戎族的一些事宜。而有了由余这个戎人的帮助,秦穆公的大军则不费吹灰之力就吞并了西戎的地盘。

  这里是一片没有被开发的土地,这里不像中原一样有居民城池,这里没有路也没有田和地,但是这里够大,大到可以让秦国的领土翻好几倍。

  秦穆公在中原称霸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在这一片比中原更加广袤的土地上他实现了,对西戎用兵的胜利为秦国开辟了数千里的新领土,这成了秦国的资本,一个中原任何诸侯都没有的资本。

  当然,现在的秦穆公是看不到自己现在所做的事对秦国的未来是意味着什么的,在他的心里,念念挂挂的还是中原,他还是想成为像齐桓公那样的霸主,他觉得只有那样的霸主才是真的霸主。

  秦穆公看不透,但是他对秦国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当数百年后,天下群雄并起时,秦穆公的子孙依靠着秦穆公今天为他们打下的资本横扫六合。

  也许那时他们才能体会到秦穆公用生命的最后一点时间开辟的这千里领土给他们带来的才是真正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秦穆公本就不该到中原去争霸的,那里不是他的战场,西戎才是,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才明白这一点。

  现在,他在西戎完成了他一生该要做的事,而这使他成为一个闪亮的符号永远的刻在了秦国的历史中,在秦国他的功绩永远都不会被抹去。

  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一代枭雄秦穆公去世,他留下了一个强大的秦国,留下了一片广袤的领土,他本来还可以留下一批贤臣能人,但是,他没有。

  秦穆公之于秦国是伟大的,但是他自己的夙愿是没有完成的,未能成为中原的霸主是秦穆公一生的遗憾。

  不过,他留下了一个强大到可以媲美晋国的秦国,如果他的儿子秦康公能像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那样争气的话,也许他可以完成秦穆公的遗愿。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因为秦国称霸最好的一片拼图被秦穆公带到了黑不见底的墓地。

  而当秦穆公带走这片拼图的时候,原本强大的秦国顿时也就陷入到了长达数百年默默无闻不敢与中原诸侯争霸的地步。

  秦穆公到底带走了什么?对秦国造成了这么大的打击?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延续了晋文公霸业的晋襄公到底从晋文公那里继承了什么。

  在位只有九年的晋文公用短短的九年时间建立起了晋国的霸主强权,在他去世的时候他把这一切都留给了继任的晋襄公。除了晋国的领土和军队,还有赵衰、栾枝、先轸等一批一直跟随着晋文公的老臣。

  这些人才是晋文公留给晋襄公最大的财富和资本,这才是延续晋国霸主强权的根基。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头来看秦国,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相继死后,本来秦穆公才是那个最有机会成为霸主的人,可是他没有做到。

  也许他一生的成就已经很高了,但是却还没有达到霸主的高度,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秦康公本来可以借着父亲留下的资本去争霸,可是秦穆公偏偏除了给儿子秦康公留下秦国的领土和军队外,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留下---秦穆公把那些本可以帮助秦康公争霸的能人贤士都一起带到了自己的墓地里。

  这便是秦国从此一振不撅原因。

  秦穆公以殉葬的方式带走了秦国的一百七十七个活人,在那样一个人口匮乏的年代,就算是普通的一百七十七个劳动力都是一笔巨大的资源,他们都可以为秦国的生产出一份力,更何况秦穆公带走的还包括秦国的能人贤臣。

  这是一件令秦国人心痛的事情,而其中心最痛的就非秦康公莫属了,当他因缺少能人贤臣处理政务变得缓慢而又效率低下的时候,也许才正真体会到什么叫做“多么痛的领悟”。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秦国人毫不掩饰的借此把秦穆公讽刺了一番。

  当然,讽刺归讽刺,这逆转不了任何事实。

  秦穆公走了,殉葬的人也走了,留下的只有哀嚎的秦国人。

  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而哭泣的人也不仅只有秦康公一个,整个秦国在未来的数百年间都将为此而哭泣。

  秦穆公一生的夙愿是称霸中原,可是生不逢时,他一生都活在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光环之下。而当他为秦国打下最厚实的资本后,又把一切都带走了,这好像是秦穆公给自己开的一个玩笑,但更像是上天给秦国开的一玩笑。

  当然,也许上天早就有了安排,他会把一切都给秦国,只是秦国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等待。

  秦穆公结束了一段属于秦国的历史,从此秦国将迎来凛冬。

  而作为秦国东大门邻居的晋国此刻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在秦穆公去世的同一年八月十四,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也去世了。

  与秦穆公用贤臣来殉葬不同的是,晋襄公把晋国的能人贤臣都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就像父亲晋文公那样。

  晋襄公知道晋国人才的延续就是晋国霸主强权的延续,当然,晋襄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已经跟当年不一样了。

  他那还在襁褓中的儿子能够帮他延续晋国的这份霸业吗?答案很让人担忧。

  当年晋文公的死亡是他一个正常的归宿,那时的晋襄公已经长大成人,早已在父亲跟前处理政务多时。所以面对父亲留下的霸主伟业,他已经有了独自处理的能力,面对父亲留下的那批精兵强将,他同样也可以驾驭之。

  但是仅仅过去七年,晋襄公还没来不及把自己的烙印留在这份霸主伟业上。

  时间走得太快了,儿子还没有长大,接下来这份庞大的伟业将何去何从。

  晋襄公来不及思考这些问题,他走的太匆忙,不过有人比他更匆忙。

  就在晋襄公去世的前一年,晋文公时代的元老级别人物赵衰、栾枝还有先轸的儿子先且居都相继去世。

  上天似乎要在这短时间内把整个晋国都挖空,当然,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

  晋襄公没有时间把晋国的伟业收拾好了再交给儿子,但先他而去的赵衰可是早就已经准备好了,他便是赵盾。

  而关于赵盾的崛起,其实从晋襄公前期就注定了。

  这几年随着晋襄公作战一次又一次的胜仗,晋国的威望也已经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

  随着晋国在诸侯间威望的升高,慢慢的就达到了一种孤独的地步。而当没有任何人敢来挑战晋国霸主地位的时候,那么晋襄公当初为了抵御戎狄所建立的五军慢慢的也就失去了他们的作用。

  所以,当晋国五军已经到了无仗可打的地步,那么他们将何去何从就成了晋襄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支庞大的军队在战时是国家坚强的壁垒,但是在太平的时候就会成为国家的负担,晋襄公这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也不例外。于是,在一次阅兵的时候晋襄公宣布撤销五军中的两军,恢复晋文公时代的三军制度。

  五军虽然撤销了两军,但是剩下的三军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晋襄公去解决,比如,其中将帅的人选就是最让晋襄公头疼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那批跟随晋文公流亡的将星也都相继去世,于是,晋国的军政大权也就慢慢出现了空缺。

  好在他们的儿子继承了他们的爵位,只不过,这批年轻人有这个能力统帅三军吗?

  这是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晋襄公很烦恼,然而,不管如何,三军将帅终究也还是要在这批人当中选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盾脱颖而出了。

  他继承了父亲赵衰的爵位,并且,还得到的是中军佐的职位。

  中军在三军中地位是最高的,不过,赵盾的地位却不是最高的,因为中军将的职位被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得到了,而赵盾只不过是狐射姑的副手。

  职位的差异带来的是地位的差异,赵衰和狐偃一起跟随晋文公流亡列国十九年。在晋文公的心中,他们的地位是一样的,他们之间不计较谁高谁低,但是现在当他们都死光了到了儿子这一代时,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衰和狐偃虽然不分高低,但是他们的家族在晋国的地位可是有高低之分的。

  赵衰作为晋文公的跟随者,出生入死,死心塌地,在晋文公落难流亡的时候还一直坚定的拥护着他,这是赵氏家族在晋国的资本,也是唯一的资本。但是,这样的资本虽然很重,但是根基太浅,比如,在狐氏家族面前就根本不值一提。

  因为,赵衰所做的一切,所拥有的资本,狐偃一点也不少,甚至更多。并且,狐氏在晋国的根基更不是赵氏能比的。

  狐偃的父亲狐突本就是晋国的元老,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晋献公,生下的就是夷吾和重耳。所以轮地位,在晋国除了公室外,是没有一个家族比狐氏高的,毕竟晋国的国君血液里流淌的可是有狐氏一部分的。

  既然说到血缘关系,我们不妨还可以来把狐氏和晋国公室的关系理一下。

  狐突,大家都知道,他是晋献公的老丈人(两个女儿,也就是老丈人的两倍),是晋惠公的外公,是晋怀公的外曾祖父,是晋文公的外公,是晋襄公的外曾祖父。

  狐偃,是晋献公的小舅子(同理,小舅子的两倍),是晋惠公的舅舅,是晋怀公的舅爷,是晋文公的舅舅,是晋襄公的舅爷。

  然后因为狐偃的关系,所以狐射姑就是晋惠公的表弟,晋怀公的表叔,晋文公的表弟,晋襄公的表叔。

  并且,除了这些血缘关系外,狐氏还有一个情分是公室不能忘的---当初晋怀公为了彻底斩除流亡在外的重耳,杀死了狐突。

  情这个东西有时候是脆弱不堪的,但有时候又会变成巨大的资本。这一点,赵氏还真没有。

  所以,狐氏和赵氏在晋国的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但是,现在狐突死了,晋文公死了,狐偃死了,赵衰死了,后来连晋襄公都死了。那么狐氏与公室、赵氏与公室、狐氏与赵氏之间的关系还会像以前一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就在狐射姑被任命为中军将的那一刻起,狐氏和赵氏的恩怨就已经拉开了。

  狐射姑的任命通知是晋襄公发出去的,所以狐射姑认为只要晋襄公还在世,自己就可以稳稳的坐住中军的位置。但他没有想到这一切都是变动的,晋襄公会因为一个人的一席话就做出了改变。

  这个人就是晋襄公的老师,曾帮助晋襄公巩固霸主地位的阳处父。

  当晋襄公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将的消息传到阳处父的耳中时,身在外地的他连忙赶了回来,只对晋襄公说了一句话:“使能,国之利也(任用有才干的人,这是国家的利益)”。

  哦,原来你阳处父在说我狐射姑没有才干是不是,那好,看样子我狐射姑跟你阳处父这个怨算是结下了。

  至于阳处父的意思,晋襄公肯定是能听明白的,而老师说的话是一定要慎重考虑的。于是我们看到没过多久,晋襄公又举行了一次阅兵仪式,在这次阅兵仪式上,晋襄公撤换了中军将的人选,下台的是狐射姑,上台的是赵盾(两人互换位置,赵盾任中军将,狐射姑任中军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