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魏无忌手持兵符来到邺下魏军营,见到晋鄙说:“大王体恤将军在外征战日久,特命无忌前来代劳。”
朱亥手捧虎符与晋鄙相验。晋鄙手持虎符,心中踌躇:“魏王将十万兵马托付与我。我晋鄙虽资质一般,但也没有大罪过,如今大王没个书信,却让公子无忌拿着兵符前来代我为将。这事怎能轻信?”
打定主意,晋鄙对信陵君说:“公子暂留几日,等在下将军伍编成籍册,再交付给公子如何?”
“邯郸城危在旦夕,应当星夜驰援,如何能停留片刻?”
“实不相瞒,这等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向大梁奏请,才敢交出兵权。”
晋鄙话音刚落,朱亥厉声喝道:“元帅竟敢不奉王命,便是反叛了!”
“你是什么人?”
只见朱亥从袖中抽出一柄重四十斤的铁锤,对着晋鄙当头一击,立时脑浆迸裂,气绝身亡。
信陵君手持兵符对帐中诸将说:“魏王有命,让我代晋鄙将军救赵。晋鄙不奉王命,已被诛杀。三军必须听我将令,不得妄动!”
整个魏营悚然,无人敢不听号令。等到卫庆追到邺下之时,信陵君已坐稳了帅位,卫庆眼见事情已无法挽回,只得辞去。
信陵君对他说:“既然你已来了,便亲眼目睹我破秦之后,再回报大王吧。”
卫庆无奈,只得派人送密报回大梁,自己留在营中。信陵君犒赏三军,下令道:“父子同在军中的,父可归;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生子可以回家归养父母;有病的可以留下就医。”
这样,十万人中有两万人走了,留下精兵八万,信陵君对他们申明军法。之后,魏无忌率领自家门客,身先士卒,向秦军大营挺进。王龁没料到魏军会突然发动总攻,仓促应战。魏军个个奋勇当先,而邯郸城中的平原君也开城接应,双方大战一场。
秦军腹背受敌,损失了一半兵力,王龁逃奔汾水大营,秦昭襄王下令解围撤兵。郑安平带的两万人本在邯郸东门外扎营,这会子被魏兵绊住,根本不能逃脱。
郑安平叹道:“我本来是魏国人啊!”于是投降于魏军。
一直按兵不动的楚国春申君,听说秦军已退,也班师而回了。韩王乘此机会,从秦国手中夺回了整个上党地区。这些都是秦昭襄王五十上,也就是周赧王五十八年发生的事。
赵孝成王亲自带着牛酒,对信陵君一再拜谢:“赵国亡而复存,都是公子之力。古往今来的贤人,有哪个能与公子相比?”
平原君自是持弓驾马,亲自为信陵君开道。赵国君臣如此厚待,信陵君难免面露洋洋得意之色。
还是朱亥当头棒喝:“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忘;公子有他人有恩德,自己却不能不忘。公子您矫魏王之命,夺了晋鄙之兵权来救赵,对于赵国是大功臣,可对于魏国来说却是罪人。公子您以为呢?”
信陵君十分惭愧:“无忌谨受教!”
入了邯郸城,赵孝成王亲自洒扫宫室,执主人之礼相迎信陵君。本来是要揖让信陵君从西阶登台,可信陵君不敢当此礼,自己缓缓从东阶上来了。
宴席间,赵王亲自为斟酒,信陵君拜谢道:“无忌有罪于魏国,无功于赵。”
散席后,赵王对平原君说:“寡人想封魏公子五座城邑,可眼见公子如此谦逊,实在不好说出口。不如把鄗地作为公子的汤沐之邑,烦请你代为致意。”
平原君来传达,魏无忌也是再三推辞才勉强接受。之前留在大梁没有跟来的信陵君府的门客,这会子也都弃魏奔赵,来依附信陵君。
赵王也想封个大邑给鲁仲连,不接受;送他千金,也不接受,说:“与其得富贵而屈于人下,我宁愿为贫贱之人,却能逍遥自由。”
信陵君与平原君也挽留他,可鲁仲连去意已决,飘然而去,果然是位高士!
赵国本地也有两位有名的隐士,一个叫毛公,隐居于市井赌坊之中;一个叫薛公,隐于卖浆之家。信陵君早就听闻这二位的贤名,让朱亥帮他寻访,可这二位躲着不肯见他。
忽有一天,信陵君得到消息,说毛公正在薛公家里。也不乘车马,他只让朱亥一人相随,微服徒步,假扮成来买浆的人,前来造访。这二公正捧着酒罐在喝着呢,信陵君大喇喇地进来,自报姓名,讲述倾慕之意。毛公与薛公躲避不及,只得与之相见。四人同座而饮,尽兴才散。自此之后,信陵君时常与毛薛二公一同出游。
平原君听说后不高兴了,对夫人说:“之前我一直以为你弟弟是天下豪杰之士,诸国公子无人能与之相比。不想如今却和一个赌徒,一个卖浆的这样的下九流混在一起,也不怕坏了自己的名声?”
平原君夫人把这话转述给了弟弟,信陵君说:“我之前一直以为平原君是位贤士,所以宁愿辜负魏王,以要来相救。如今平原君的门客们,只崇尚豪举,却不寻求真正的贤士。早先无忌在魏国时,便听说赵国的毛公与薛公,恨不能与他们同游。如今能为他们执鞭,都怕他们不屑,平原君竟以此为羞,怎么堪当好士之名?看来平原君并非贤者,我不能在此地留下了!”
信陵君真的命手下人整理行装,准备往别国去了。平原君听说后大惊,问夫人:“赵胜未曾失礼于你弟弟,他为什么要弃我而去?夫人知道原因吗?”
“我弟弟认为你非贤士,所以不愿留下。”
听了夫人转述信陵君的一番言语后,平原君掩面而叹:“赵国有这样的两位贤人,信陵君都知道而我却不知,我真的不如他呀!依此类推,我甚至算不上一个人了。”
知错就改,平原君脱去帽子,躬身造访信陵君所在馆舍,不住叩首谢罪。信陵君这才依旧留在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们大半因此事而改投了信陵君,自此四方来赵宾客,都来投了信陵君,而平原君的名号渐渐黯淡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