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自带信息差的生产资料
李治有足够多的玉米种子,来填平容错率。
所以他打算把玉米种子直接推广出去,送到狐朋狗友手里,让他们来进行种植和推广。
别看这些官二代,一个个的全都被培养成了废物,但那也是相较于家中嫡子而言,比较出来的说辞。
相比于普通的民众,这些官二代的消息渠道,还有在生产资料方面优势,那都不是一般人能赶得上的。
只要他们肯种子,并愿意推广玉米。
至少在关中平原这块地方,玉米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推广出去。
而当玉米的优势呈现出来之后,还怕其他地区的人对此抱有怀疑吗?
好东西总归能传扬开来的,无非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李治叫黄福把自己的狐朋狗友叫过来,目的就是为了缩短推广玉米的时间罢了。
等萧晚等人吊儿郎当地走到自己的房间,李治开门见山,直接道出自己叫他们来的目的。
“我看你们闲着也是闲着,打算给你们一点事情做做。”
“这是玉米种子,你叫你们家的佃农都去种一种,顺便跟别人吹嘘一下种玉米的好处。”
“想来这点小事,对你们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吧?”
李治把一千粒玉米种子分成了二十份,分别装在精致的小袋子里面,逢人就送出去一包。
一群官二代还没有搞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傻乎乎地把种子接过来。
直到过了好几分钟,萧晚才一脸懵逼地问:“你把这东西交给我们做什么?”
李治理所当然地道:“不是说了嘛,给你们找点事做。”
“可问题是……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唐观也是一脸傻乎乎的表情,显然还没有从懵逼中缓过神来。
不过他却是把大家的疑惑问了出来。
种玉米对他们来说,究竟有什么好处?
虽说是狐朋狗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愿意平白无故地给李治办事。
如果没有好处的话,他们是不可能会做的。
李治一早就猜到会有人这么问,心中早有腹稿,听到唐观问了出来,他口齿流利地回答:“好处就是你们能占得先机,拿到足够多的种子去拓展种植规模。”
这话显然无法说服官二代们行动,一群人带着看傻子一样的表情,望向李治。
李治嘴角一抽,强忍着想要揍他们的念头,继续道:“粮食这种东西懂的都懂,硬通货!白给你们钱,你们要不要?不要的话,你们可以把种子还给我!”
“不是!我们都知道这是粮食!”看到李治伸过来的手,萧晚把装着玉米种子的袋子往后藏了一藏,不让李治抢走,然后接着说道:“但你得告诉我,种这个东西相较于水稻、小麦有哪些优势不是?你光说白送我们钱,这话谁能信啊?”
“就是啊……你不能把我们当成傻子,让我们替你打白工吧?”唐观在一旁附和道:“再者说了,现在朝廷号召我们去开辟新城,让我们去当官,我们凭什么要错过这个机会,给你办事啊?”
“啧!谁跟你们说,帮我种玉米就不能去当官了?”李治看东西抢不回来,之后转头跟唐观好好解释他提出来的问题:“你们去当官,可以在开荒的同时,把玉米种下来嘛!而且你们在京城周围不也有田嘛,又不是叫你们亲自去种,动动嘴的事情也做不了了?”
说着,他从桌子上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润了润嗓子接着道:“另外你们是不是太瞧不起我了?没好处的事情,我能让你们去做?有好东西,我哪次没有带上你们?这次也是一样,这个叫玉米的作物比其他东西产量高得多,你们拿去种,肯定能大赚一笔!”
“真的啊?”
听李治说得如此笃定,萧晚眼前一亮,下意识地质疑一声。
李治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爱信不信!”
看他说的这么有把握,萧晚和唐观对视一眼,信了大半。
确实,李治从小就愿意分享东西,这在他们这个小群图中,的确算得上是惯例了。
现在他又明确地说,玉米的产量远高于其他作物,几人顿时像是护住宝贝一样,将手里的袋子藏了起来。
就像李治所说,粮食在这个年代就是硬通货!
此前的中原大地乱了太久了,大家都是从动荡年代硬挺过来的,谁不把粮食当成是自己的命根子?
要是玉米真有李治说得那么神奇,说不定他们能借此大赚一笔。
要知道这可是生产资料啊,而且还是自带信息差的生产资料。
等有了收成之后,联系京城里的各大商贩,拼命鼓吹玉米对人有神奇的功效。
到时候,玉米价格还不得卖到天上去?
这样一来,不需要别人吹嘘,百姓们自己就会自发地种植玉米。
李治吩咐下来的事情办妥了,他们还能借此赚笔小钱花花,这是双赢的好事啊!
明白过来这里面隐含的利益,所有人都把手里的种子当成了宝贝。
已经开始想象,这个东西能给他们赚到多少钱了。
李治看到这群人猪哥一样的表情,自然明白他们的心中所想。
不过李治没打算揭破他们,也不打算揭穿他们哄骗老百姓的计划。
如果玉米能卖上高价,这对推广玉米一事而言,无疑是有好处的。
至于他们通过骗人来获得的收益,相比于消灭饥荒来说,显得无足轻重。
作为掌控未来风向的人来说,大局无疑是远高于细节。
只要大方向上不出问题,他也乐意看到自己的狐朋狗友借机发财。
所以……他不打算插手哄抬玉米价格的事情。
至于说,为什么不把种子直接交给底层百姓,把这个发财的机会让给社会的下层阶级?
一来底层百姓缺乏足够多的影响力,会降低玉米的推广速度。
二来的话,人都有远近亲疏。
这些人是他的朋友,为什么不把这个机会交给他们呢?
其实光是第一个原因,就已经足够了。
至于为什么要提出第二点,只是想强调一下人都有远近亲疏,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