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糊涂大帝

第四十一章 前途堪忧

糊涂大帝 富有锦绣 1629 2024-07-11 11:06

  王夫子今日所受到的震撼实在太厉害,厉害到他已经有些麻木了。

  但即便如此,当明白了这套活字印刷术会将印刷书籍的成本降低到何等地步之后,身为一个读书人的他还是会激动不已!

  为什么“科举”这种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在唐朝一直没有兴盛起来?

  便是因为书籍太贵,贫苦人家的孩子买不起太多书,而有钱人家的孩子则不同,他们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还有名师的教导,所以在每次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大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如果书籍人人都买得起,读书的人自然就多了,有才之士也会越来越多,此乃是天下之大幸。

  等回过神来,王夫子立即对李景裕称赞道:“殿下大才,此物利国利民、足以影响千秋万世。凭借此物,殿下之名必将名留青史。全天下的寒门子弟都会感激殿下的恩德……”

  一大堆的赞美之词从王夫子的口中说出,李景裕对此却是暗暗摇头。王夫子还是太高估了这活字印刷术的价值了。

  当然,这不能怪他,这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时代的局限。

  毕竟谁又能想到这操作灵活、成本低廉的活字印刷术的使用率其实是非常低的,远远不及雕版印刷术的使用率。

  没错,理论上活字印刷术确实是操作灵活、成本低廉,但实际上,活字印刷术印刷出来的字体远不如雕版的精致、美观,在这个讲究书法的时代,自然不会受到太多人的喜爱。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古代,需要用到活字印刷术大批印刷出版的书籍并不多。

  话本要等到宋代才兴起,至于广受读书人喜爱的中长篇小说更是要等到明代。

  到五代十国时期,比较有名的小说也就只有《左传》《史记》《世说新语》《搜神记》等有限几部。

  印刷这些小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现在市民阶层还没有兴起,而读书人对这些小说的需求又不大。

  至于那些广受人们喜爱的诗词歌赋则完全没有印刷的必要,手抄比印刷更加便捷,还省时省力。

  那么如果是要印刷读书人们参加科举都要用到的四书五经呢?

  因为是这种需求量很大的书籍,手抄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用印刷术。用什么印刷术好呢?

  后世有人对此做过研究,李景裕还记得那研究的结果。

  一块雕版的使用寿命大约为三万次,印刷完一版后,可以洗刷干净、风干,等待下一次的使用,无需再次排版,终生只需一次刻板。而如果是用活字就需要每次印刷前进行排版、核对,印完了需要把版拆掉,再把活字归位。单比较这个过程,活字印刷的成本好像低一点,但接下来的才是关键。

  活字印刷要排版,排完版还要校对,印完了这次还要把版拆掉,要把一个个活字归位。然后什么时候要印了,还要再次排版,排完版还要再次校对。

  而且排版还需要由识字的人来做,可是在古代,识字的人都是在为了科举而努力,只有那种连私塾都干不了的人,才会来做排版的工作。事实上,在古代,很少有读书人愿意放下身段来干这个工作,毕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部分读书人都是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个行业。而雕版就不一样了,这不需要雕版工人识字,在雕版工人眼里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只要雕刻出来就可以了,愿意干这个的人多,需要的工钱还少。

  从经济效益这方面来说,活字印刷术完败给雕版印刷术。

  而且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雕版印刷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也就产生了一个刻工群体,他们之间分工越来越细,又有师徒之间的传承,手艺越来越精湛,印出来的书的质量也就越来越好。而活字的字模一次制作完后,可以用很久,这就导致了无法持续产生大量相关的专业人才,也就导致印刷水平的提升极为缓慢。

  那活字印刷术是不是就没用了呢?

  当然不是,活字印刷术可以用来印刷族谱。族谱由于没有太大的印刷量,而且印完后短期内不需要再次印刷,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刷族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