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郭开也明白,自己仍属于官微言轻的那一类。
真要在朝堂上贸然提议更换前敌统帅,不光没人听,还会被视为“不知轻重”。
受到哄笑,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他把“群众舆论”和楼缓浅出的“秘密”添油加醋地提供给平原君,做为换将的理论根据。
只要平原君相信,事情就有了九分把握。
“物必腐而后虫生”,平原君虽是受郭开的蛊惑,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潜伏着对廉颇的不满。
尽管是自己和赵王坚持接此上党才招来秦军,使战火烧身。
但如果能击败秦军,保住上党,赵唾手而得十七城,也给自己带来名标青史的无上光荣!
所以他更为急切地注视着战局的变化。
最初,他顾虑廉颇年老怯战,再加上一些不愉快因素的影响,可能不肯尽力抗敌;
当接到廉颇首战告捷,亲率万骑追击王龁。
上党失而复得的报告,又因曾轻视过这位老当益壮的廉大将军而感到内疚;
不料,随之而来的竟是在白起的截击下廉颇损失惨重,被迫转入防御。
上党诸城复又陷落等一连串噩耗。
当然,胜负乃兵家之常事,一时的进退并不能决定命运。
但上党十七城的得失关系到平原君的政治生命,又怎能不牵动他的心弦!
随着赵军的进退,他的内心一直遭受着喜悦与恐惧交替的煎熬。
可是廉颇却不理解他的心情,坚持按兵不动,不肯尽快地决胜负。
这么拖下去,连平原君的忍耐都要超过限度。
“廉颇怯战”的阴影又不时浮上心头。
尽管廉颇自称能在最后战胜秦军,但这将会经受多么漫长的等待?
在不堪忍受的失控心理状态下,他和赵王对廉颇的不满与日剧增。
所以才能接受那些不利于廉颇的流言。
平原君的为人,不善于掩饰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
做为性格特点来说,“襟怀坦白”倒不失“坦荡荡”的君子风度;
但对于一个政治家,就不能说不是一个缺点。
郭开又来拜望,谢座献茶后,从关心国家安危,探询前线战况入手。
几句话就引出了平原君心中的烦恼和不安。
郭开之才,表现在能够顺着平原君的思路说下去,然后使之进入自己所引导的轨道。
可见“小人”并非无才,重要的是看他把“才”用在什么地方。
郭开的才,现在就用在耍弄他的“双刃剑”上:
“岂独相国?
如今赵国上下,谁不翘首以盼早日击退秦军,使社稷、百姓都平安无危!
廉颇的‘拖兵计’设计的是不错,只怕难以实现。
以白起的勇猛,楚都郢城尚且如履平地,何况土木构成的营栅?
人家真要攻破,谁也守不住。
白起所以手下留情,恐怕是另有原因:
也许是以少数兵力牵制我军,另派主力偷袭;
也许是……”
卡到这儿不说了,他得吊吊平原君的胃口,伺机“甩包袱”。
平原君急不可待:
“还有什么可能?快说!”
郭开一笑:
“吾听说有人给他编了几句顺口溜,市井俚语,供您一笑:
‘完璧归赵,装聋作哑,一言不发;
渑池会上,文臣赴险,武将看家;
阏与之战,胆小如鼠,人性自夸’,可见他一惯是靠沽名钓誉起家。
如今更是倚老卖老,惜命怯战,惟恐有失,只求保全。
就算他忠心无二,也会把赵国拖垮;
从无不战自退之军,更何况白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岂能偃旗息鼓无获而归?
时机一到他必要长驱直入,踏长平,围邯郸之时,怕就悔之晚矣!”
一席话,说得平原君毛骨悚然,他也曾想到过这种结果,可谓与他不谋而合。
所以郭开可称知心,但他又不愿相信真会出现这种后果,不禁要替廉颇辩解:
“市井传言,过于刻薄,廉颇并不是懦夫。”
郭开瞪圆了眼睛:
“若只是懦夫还不严重!
可怕的是如流言所传,他在私下里与白起和平谈判!
白起至今不攻,就是一个旁证。”
平原君终与廉颇共事多年,还能了解廉颇:
“他不是那种人。”
郭开见平原君还不上套,急了,扑通跪下:
“相国,忠言逆耳,但臣还是要冒死进言。
您自己也清楚,廉颇并不可靠,却将倾国之兵让他掌握,正所谓,‘倒持太阿,授人以柄。’
一旦有变,谁能制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我的相国!”
这才捅到平原君的心窝。
“兵权”是国家的命根子。
当时因为急于迎战白起三十万大军,仓促中才给了廉颇那么大的权力。
如果他真想通敌,赵国就彻底完蛋了!
这确是失策!
一时间心乱如麻,不知该怎么堵塞这个漏洞,懵懂中竟向郭开请教:
“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郭开等的就是他这一问,忙又磕了个头:
“依臣之见,还是用赵括来代替他。
用赵括有三利:
名将之后,饱读兵书,本领、锐气均在廉颇之上此其一也;
秦军最畏惧的就是马服君父子,他若挂帅,秦人闻名丧胆,必能马到成功,此其二也;
最重要的是赵括绝对忠于王室,兵权交给他,您和大王保证安枕无忧。
一开始舍赵括而用廉颇就已错了,而今形势危机,臣为国不惜一死,再斗胆进言!”
好家伙,这位郭开先生为国为民,冒死“进谏”,何等慷慨激昂!
郭开之“才”,果然扫去了平原君脸上的愁云,变得高兴了:
“先生之言,使胜茅塞顿开,必当禀报大王,商量换将之计。”
不过,廉颇是否通敌之事非同小可,流言是否可信?
他又在暗中做了调查,可是谁也不做明确的答复。
如赵豹只是摇头,似乎不信,又没有说服力;
乐乘只是微笑,却又意味深长,显然都曾听到过这类流言蜚语。
但无论廉颇是否通敌,平原君都带着撤换他的倾向来见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