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初历史,首先得简单介绍下行省制度。
明朝行省三司是: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是省级军事总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是省级民政总机构,提刑按察使司是省级司法总机构。
明初是法家制度占绝对统治地位时期,而法家在本质上就是军功至上的制度。这就解释了三司,为什么是以都指挥使司为首;这也解释了在永乐元年,朱棣解除海禁时,为什么只是单单敕谕福建都司(详见《明太宗实录》)……
所以,用儒教的价值观来评价法家占主导地位的明初人物与事件,说文不对题还是轻的。
这同时就表明,明太祖设立了大宁都司,即有大宁行省;明成祖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即有奴儿干行省。
关于大宁都司,虽然在明太祖早期是省一级都司,但他后来在洪武二十年九月,将大宁都司改为北平行都司。这也不仅仅是改名,北平行都司更是北直隶、辽东行省、奴儿干行省、大宁行省这几个行省的大区都司。
永乐元年,朱棣因北征,而长期驻守于北京,这就使北京成为行在。所以才撤销北平行都司,复设大宁都司,而北平行都司的这几个行省管辖权也划入后军都督府。从此,后军都督府设立于北京。就此将其说内迁,也是服了那些造谣者的逻辑。
自明成祖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年),明王朝先后将河套地区(蒙古)坚河卫(今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海剌儿千户所(今海拉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呕罕河卫(今倭肯河流域)、哈拉哈所(今哈拉哈河一带)、只儿蛮卫(海拉尔河流域)、阿伦卫(今阿荣旗境)、阮里河卫(今扎兰屯市境)、哈剌孩卫(今新巴尔虎左旗境)、哈刺哈所(今阿尔山市境)、木塔里山卫(今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市境)。以上卫所辖区相当今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大部地区,均隶属奴儿干都司。而奴儿干其都指挥使司衙门,更是直接设立在特林(今属俄罗斯)。
另大宁行省与万全行省,也有管辖今日部分的蒙古地区。
之后,《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二,就记录了奴儿干都指挥同知康宁的儿子康显袭都指挥同知;《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二,记录了将奴儿干都指挥佥事佟昱之子佟镇提升为都指挥使……
到了万历三十六年,还有奴儿干都司建制情况的记载,详见《明神宗实录》卷四百四十四。
直到宁远伯李成梁逝世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反明,奴儿干都司才渐渐脱离明朝。
奴儿干地盘的缩小,则在于《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等条约。清朝渐渐将奴儿干行省原蒙古族、野人女真族的居住地赠与友邦,而最终缩小为今日的黑龙江省与吉林省、内蒙。
而关于明朝海禁之说,更是荒唐得令人发指。
明朝初期,明太祖即设置了太仓黄渡市舶司,不过在洪武三年即被废除,原因是太仓(苏州)与京师(南京)的距离过近,担心在太仓设置市舶司不利于国家安全。此后,为管理朝贡与贸易,明太祖朱元璋在远离京师的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和广东广州设立了三处市舶司,从而奠定了明朝市舶司的基本格局。洪武七年九月,由于倭寇问题严重,明太祖宣布停罢这三处市舶司。
朱棣即位后,一改太祖保守的对外政策,命郑和率舰队出海主动剿灭倭寇,除了在永乐元年即下令恢复了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市舶司,还在永乐三年又分别在三市舶司基础上修建了安远、来远和怀远三处驿馆。明成祖朱棣征服安南,设立交趾行省后,明帝国更是于永乐六年曾在交趾行省和云设立市舶司。
至于苏州市舶司?朱棣登基,并着手清淤大运河,所以苏州市舶司则在永乐四年,则成了军事化以及与西洋贸易的巨港。
从《明实录》来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于剿倭、征服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下西洋的宝船虽然是分别在福建、浙江、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三地构建,但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从苏州太仓市舶司出发……这无论在从哪个角度来看,似乎在情理当中。
除了宣德年间因撤军于交趾,和云市舶司被废以外。宁波、泉州、广州三处市舶司一直在用。直到嘉靖二年,由于宁波发生了“争贡之役”,嘉靖皇帝下令革除福建、浙江二市舶司,但保留了广州市舶司。
嘉靖三十九年又恢复福建市舶司,但在万历八年又遭裁革。直到万历二十七年,因万历皇帝“大榷天下关税”,宁波、泉州两市舶司又得以恢复。
不知那些说明朝一直在禁海之人,怎么来解释市舶司却一直在运营?
至于《明实录》的真实性,鉴于每本明实录,都在序言记载将其永久藏于金匮石室,只给皇子皇孙借鉴参考。造谣者说其文过饰非,根本就是一戳就破的谎言。试问,这天下怎么会有不公开对外的文过饰非。
至于明太宗北征之敌,是哪些人?北征的目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明太宗实录》自己寻找答案。作为其监修者张辅,他本身就是亲历者;作为明帝国太师(副统帅)的张辅,更有能力将此准确描述出来。
再说说朱棣在位期间,他所作的事情吧。这种实打实的功绩,才是衡量一个世代是否伟大的标准。
永乐年间,日本继唐后再次向中国称臣;交趾继唐后,再次回归中国;北征打得四大汗国,全部向永乐皇帝称臣(帖木儿帝国灭伊尔汗国,金帐汗国也向帖木儿帝国称臣。而将帖木儿帝国一分为二的帖木儿之孙与之子,都分别向永乐皇帝称臣);郑和下西洋的征服战争,更是打到了非洲。
这绝非仅仅能用将士用命就能做到的.没有一个强大经济体为其供血,没有一个领先于时代的科技作为保证,这就是痴人说梦。
说到科技,明史专家郭沫若、吴晗等人,原本是发掘明太宗陵墓,但却一直无法找到其准确入口,最后才发掘万历皇帝的陵墓。从此事上来看,也足见太宗时期的科技技术远高于万历时期。
另据史料记载,在明初,那个以打压商业、将科技视为奇淫技巧、歧视女性、以假大空而闻名的儒教,还在怀念元朝对他们的宽松与重用……(元朝是有科举的,只是在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元太宗虽然开过一期科举,但随即就废除了。注:蒙古四大汗国是由元太宗窝阔台成型的)、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没有。但令人诧异的是,元帝国的功绩就出自这三位不信儒教的皇帝之手)。
这不是意淫,这是真实的历史。至于明帝国为什么会渐渐衰落,最后灰飞烟灭?答案在《明实录》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