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朝奸商

第110章:东林书院

明朝奸商 我家二姑娘 3520 2024-07-11 11:11

  位于渤海湾边的滩涂地正在按计划进行改造。

  除了原盐场的灶丁,附近落魄的渔民,失地的农户也是举家前来。

  长芦盐场改造工程,没有工钱,但包吃住,一个月可以领各种生活物资。

  不给钱是李崇文不想破例,给生活物资是看不下去,同时也收容周边的难民。

  最先开始的盐场已经准备引入海水了,马上就是晒盐的高产季节。

  夏天阳光暴晒海风强劲,不用多久盐田里海水就会蒸发干净,留下一层厚厚的海盐。

  围海造田,只要太阳还在,那海水中的盐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且灶丁们不必费力气砍柴烧火,只有拿上锄头引海水灌到围好的田里。

  要不了多久,这里的盐就会积累下厚厚的一层,那时候盐就只需要足够的车子来运走。

  长芦盐场改造的事大家都知道,其实就算皇帝交代了六部不得参与,但身后站着就是盐商这个巨大的利益集团。

  其中又以东林背后支持的两淮盐商为最。

  江南文风很盛,有很多读书人在寒窗苦读的时候就受到过盐商们的周济,

  等他们一举高中,又会回过来在朝堂之上帮助他们说话。

  历来都是朝中有人好办事,盐商的银子越赚越多,帮助的寒门子弟也更多,

  再加上朝中有人搭桥引路,雪球便越滚越大。

  曾经的寒门学子也慢慢变成豪门望族,到了他们这些人渗入到朝廷各个角落,

  便是一国之君的皇帝,轻易也不敢动这个集团的利益。

  历史上也曾有过一种类似的集团,叫世家大族,隋炀帝时天下富足,兵强马壮。

  所存储的粮食兵器物资,直到隋朝灭亡二十多年后还没用完,百姓也没有被逼到死地。

  如果隋炀帝不动这些关陇世族利益的话,一条运河还不至于成为天下大乱的原因。

  崇祯的几个皇爷爷,万历四十多年不上朝,天启重用魏忠贤,其中也是被这种集团压的透不过气,干脆皇帝也罢工不干了。

  李崇文与崇祯皇帝不同,他是一个商人,不管什么集团,没有敌友之分,只有是否有利可图。

  盐业这个大馅饼,皇帝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如果李崇文肯分出部分利益,同两淮盐商合作。

  国内以南北作为分界线,江南富庶,而北方和西北幅员辽阔,

  两家合作,把四川的井盐和西北的青盐等全部打压下去。

  在张凤翔的引荐下,李崇文这次是以红河公司的代表前来谈判,不再是一个从五品的小盐官。

  作为东林的大佬钱谦益做为两淮盐商的代表,精盐提纯法已经纸包不住火了,这种点石成金之术,能让背后的大佬们都坐不住。

  如果他只是一个盐场的提举,就算崇祯皇帝保他,他们照样随便一根手指就能捏死他。

  但他是红河公司幕后的真正大掌柜,以这短时间红河各个分公司翻雨覆云的能力,

  除了在朝堂,影响力一点也不比他们差,而且更胜一筹。

  红河公司在底层民众和小商贩里更深入人心,两淮盐商更像寡头大资本家,

  而红河则是团结众多小资本家,蚂蚁多了也是能咬死大象的。

  不知不觉便让一个小人物聚集了这么大的势力,李崇文虽年轻稚嫩,在谈判桌上却是两者分庭抗礼的。

  钱谦益在东林声望很高,但城府并不深,而且此人极好面子,相反李崇文是很不要脸的无赖。

  谈判从两个人的性格上天平就已经倾斜,钱谦益对金钱和数据没有太大的概念。

  按背后那些人的意思,把精盐法拿过来,而且只能两家独享,不与其他盐商合作,这协议便谈成了一半。

  李崇文先是装作为难,后来犹豫一阵,先提了几个不大不小的要求,

  犹豫一阵又提几个不痛不痒的请求,急于求成的钱谦益没细想更多,都一一答应。

  最后李崇文还是要同意的,如果再不答应,钱大佬估计就气急败坏摔杯子了。

  不过李崇文也拿到许多价值不菲的回报,一则既然是同盟,那么朝中压力他们会帮忙顶住。

  第二,南北各分一半,其实两淮盐商是占便宜的,北方已经连年灾荒,加上兵祸匪乱。

  而南方鱼米之乡,多年来也算风调雨顺,人口更是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二。

  不过他们肯定是没有计算过北方之外,还有高丽女真鞑靼和西北的丝绸之路。

  海盐若是制成精盐,在草原上,那就比银子还硬的硬通货。

  再加上辽东女真,气候寒冷湿润,沿海又被东江卫牵制,一船精盐运过去,一船白银运回来。

  而且像草原和辽东,大家唯独不会对盐商下手,你杀了他们,以后买不到盐了,或者盐价高涨,最后害的还是自己。

  第三,李崇文挑选一些学生进东林书院。

  第四,李崇文需要他们帮忙找一个人,老好叔,这么多年,李崇文一直都在想念他。

  也许是被李崇文的孝心感动,钱谦益也是痛恨这种以亲人威胁的勾当。

  第五,李崇文要在泉州开设一个贸易站,至于贸易站的用途,李崇文就笑笑说北方物资缺乏,江南又物产富饶,贸易站就是收购些原材料。

  接连谈了两天,李崇文又补充了一些小细节,终于双方都觉得不吃亏。

  这种事钱谦益是不会签字的,李崇文也不会,盐商代表和梁思成几个红河高层,自然会完善好各种合作条款。

  他们都是在朝廷为官,留下这种把柄可是致命的。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时期,是程朱理学的双程开创,后来废了,直到东林一派的创始人顾宪成重修书院聚众讲学。

  他们把读书讲学爱国当做宗旨,一时名声大震,东林书院就成为了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天下学子,无有不想入东林者。

  进了书院,读书是次要的,一旦参加科举,便等于打上东林的标签,朝中同门互相关照,仕途比起他人来说轻松许多。

  同样的学识,如果是从东林书院出来的就不一样,你的上司同僚都会拉你上去,而你上去了拉拢更多人,位置则更稳。

  不过李崇文的学生们都不太想去,还是李崇文拿出东林书院给的十个名额,让他们自己去商量。

  这种事逼不得,李崇文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开诚布公,这些去东林书院的学生,将来都是要拿银子捧到文官行列。

  你们始终是红河的学生,所以也要为公司想想,为红河数万人想想,

  如果朝中无人能帮我们说话,那是一个什么后果。

  别的地方为了能去东林书院可是挤破脑袋,你们倒好,像受天大的委屈似的,

  还要老子答应以后用银子砸,也要给他们砸出一天青云直上的仕途。

  便是世家望族,也不会说的如此坦白。

  李崇文也是无奈,随便你们决定牺牲谁或者谁自愿牺牲,保证我给你们做了,

  你要是不好好读书,或者没这个天赋,也别浪费公司的银子。

  十个人,在这么多个学生里并不难选,难的是大家都舍不得离开这个自由自在的大家庭。

  去了东林书院,里边是繁文琐节,不用多想都知道是沉闷无趣之地。

  反观红河这个连校园都没建的中学,大家可以自由的选择感兴趣的东西。

  想研究研究,可以呼朋引伴,华建会给他建好需要的研究室,大把人求着赞助银子。

  最重要的是总领认可他们任何一个不靠谱的主意,无论你提出多离谱的研究项目,总领都会说,支持你。

  这种无条件的信任是哪个地方都不可能有的,而且总领还请来让他们真心佩服的教授,召集全京城甚至整个北直隶技艺最好的工匠。

  就为了让他们一个个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让人叹为观止的事实。

  就好比前段时间的制度组,一个当初被冷门的课程,竟然想出红河博览会这样的神操作,而且还成功为各个课组带来源源不断的研究费用。

  被选中的的要么恋恋不舍,要么慷慨激昂,似乎定要为当官而当官,以后为他的这些同学们遮风挡雨。

  黄宗羲和顾炎武作为他们的教授,自然也对他们的八股文进行了考核,成绩很满意。

  看来他们也是下定决心,踏上这条不回头的科举之路。

  东林书院远在江南,随同几位物理组的学生,送他们进入学院以后,还需要留在江南指导精盐提炼之法。

  李崇文给他们下了一个秘密任务,精盐法可以慢慢教,把那件事做好了再回京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