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争明之猫奴学士

第72章 建造猫舍

争明之猫奴学士 映今月 2328 2024-07-11 11:11

  李牧原想着扩大铁厂的产能,可是现在铁厂围墙都快彻底修好,已经没有多余的地块来安放高炉。他只得将建高楼的想法往后推,然后让人在地基周围砌了一圈围墙,防止那些人进去乱挖乱砸。再坚硬的地面也经不起那些人霍霍。

  带着三个跟班和张立言回家后,李牧就在东院里面开始砌筑养猫的地方。家里大大小小的猫儿已经有十二只,张婉秋不愿意送出去更不忍心丢掉,但又怕这些猫儿勾搭别家的猫再生几窝出来,于是让李牧想点办法。

  这种小事难不倒李牧,他准备建一个猫舍,将那些猫独立隔开,这样就不怕他们乱来了。到时让这些猫儿彼此只能听听声闻闻味儿,就是见不着面,看它们怎么再折腾。

  李东阳饶有兴致的看着李牧带人忙活,最后还亲自题了“猫舍”二字,让人拿去做成牌匾,准备挂上去。自打李牧带着小雪团来到北京,李东阳就喜欢上了养猫。

  两天后一座青砖黛瓦白墙的猫舍就建好了,里面一共三层十八间。每一间都是用精致的小铁栏杆门关着,门上还挂着一个小小的号牌。

  李牧将除了小雪团之外的其余猫咪,全都关了进去,“还可以,哈哈,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家了。”

  皇帝建了豹房,李家就建猫舍。虽然这两者可谓是天差地别,但还是传的到处都是。吃瓜群众可不管你这猫舍多大,在他们想来,猫舍就是李家用来谄媚皇帝的。

  既然怎么洗也洗不清,李东阳就不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前些年他被骂“陪膳宰相”,还不是照样风光无限。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终究会害了自己。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外城现在一天一个样,西城一些建的快的宅院已经完工,甚至于一大段城墙都修好了。由于铁厂的存在,前期一切的人财物都优先供给西城。

  李牧除了天天带着三个跟班锻炼外,剩余的时间全都在读书。因为四月的顺天府府试马上就要来了。

  在大明朝,想要当个秀才,最起码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李东阳对外的说法是想让李牧凭借真才实学一路考上去,而不是靠着恩生的名分直接参加乡试去考举人。再者说了,离乡试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算是李牧在这三道坎上翻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到时候厚着脸皮直接上呗。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李牧想着安安稳稳读书,有些人却开始找茬了。

  监察御史徐盈上奏说李东阳管教不力,李牧三番五次扰乱京城,应当勒令李东阳严加管教,给朝廷官员们做好榜样。

  内阁首辅杨一清也不傻,知道李家树大根深,这件事自己不能做主。于是捅了上去。他当的可是首辅,而不是背锅侠。

  皇帝不在京城,这事于是奏到了太后那里。太后深以为然,然后派人去李家传旨,让李东阳好好管教李牧。

  圣旨来了,确是两道。其一是警告李东阳,好好管教李牧。其二是称赞张婉秋贤淑有德,赏赐了一大堆东西。传旨太监还悄悄将监察御史徐盈给供了出来。

  听完圣旨后,李牧傻眼了,这闹得是哪一出?不管如何,还是笑嘻嘻的打发走了传旨太监。

  张婉秋带着人去将那些赏赐的财物入账存库。

  李牧问李老头,说:“爷爷,为何一下子下两道圣旨?”

  “你先好好想想,这里面的道道想明白了对你以后大有裨益。”李老头装起了高深。

  李牧坐在书桌旁,仔细折磨这其中的门道。

  过了一小会儿,李牧拍了下自己的脑袋,说:“我想到了!”

  “哦?说说看。”李东阳原以为这孙子会想上半天,没想到这么一小会儿就悟到了。

  “爷爷,我们家现在都不在朝堂做事,那监察御史徐盈上折子,这背后定然是剑有所指。依我看,这剑,是朝着您的那些门生故旧指去的。爷爷您虽然从首辅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可是这么多年来,很多人都跟着您做事。这是一股势力,而徐盈这次就是探探上面的态度。如果因为您对我的管教不力,就重重责罚李家,那么说明朝廷对李家和先前依附李家的那些人有所不满。那徐盈他们就可以定向弹劾,将我们李家在朝堂的钉子一颗颗拔掉。”

  李老头笑着说:“你说的很对,这次就是试探。太后的意思也很明显,一奖一惩。我李家虽接了一道惩戒的圣旨,却又通过另一道奖赏圣旨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是在警告那些人尽心做事,不要总想着乱打主意。李家,一时半会儿还倒不了。”

  “这朝堂上的纷争真是厉害,躲得了明枪,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暗箭。”李牧心想,自己以后还是尽可能少掺和这种事情。争权夺利的事情弄不好就会丢了小命,好好活着享受生活才是首要的。

  李牧很无奈的发现,要想好好活着,首先就要考个功名。以前还在杭州的时候,他李家为何差点败落,就是因为经商时被那些官吏一步步欺压。士农工商之中,士为首,商为末。没有功名,想当个富家翁都要小心谨慎。

  还是一门心思准备科举考试吧。

  京城里暗流不时翻涌,宣府那边确是打的热火朝天。

  鞑靼自去年从铁厂里抢走了无数兵甲,就开始张狂起来,不停挑事情。但是最后他们却发现,对面明军的兵器和甲胄越来越好。后来甚至于一些坞堡里面的守军,都更换了新的兵器。而反观鞑靼这边,兵器一旦耗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补充上来。有好几次与明军的交战,鞑靼都吃了兵器的亏。

  朱厚照也发现了这一个情况,于是他准备先耗上一段时间,等鞑靼开春以来的锐气磨尽的时候,就准备干一票大的。

  皇帝在宣府,那么一切资源都开始向宣府靠拢。后方的补给源源不断运到这里,还调大名府等地方的总兵官,移镇宣府。这里就像是一个正在不断蓄力的拳头,不知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无尽的威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