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谁的粮食最多?
皇帝赵匡胤?未必!
那得看谁的地盘产粮、存粮最多。
如今大宋朝的疆域大概是东到大海,西至陇山,北起白沟对契丹对峙,南与唐国划江而治。
这片不算辽阔的疆域里,土地最为肥沃,最为富庶的莫过于淮南,现如今掌握在李重进手中。(江南、蜀中还不属于宋朝)
扬州是不逊于东京的繁华城池,城中存粮恐怕甚于东京。
所以,赵光美在东京便敲竹杠之后,打算把手伸向李重进?
李重进如今与大宋朝廷貌合神离,随时都有可能谋反,怎么会给朝廷借粮?
吴廷祚以为自己听错了,或者……
可是看着赵光美一脸认真,一点都不像是在开玩笑。
“三殿下,这粮怎么借?”
赵光美笑道:“南粮北运,仰仗汴河水运,可是汴河漕渠近年失修,多有损毁,是时候该修整了。”
这又怎么扯到修运河了?
“平日里若要疏浚运河修漕渠,需得征发不少徭役,人力消耗甚巨大。然而如今,东京内外到处都是人,大把有力气的汉子……”
赵光美这么一说,吴廷祚一下子回过味来。
“三殿下是说以工代赈?”
“没错,一举两得嘛!”
“是个好主意。”
吴廷祚很想给赵光美数个大拇指,看来三殿下不仅“狡猾无赖”,头脑也甚是灵活,是个足智多谋之人。
“疏浚运河,是能方便南粮北运,却不代表李重进愿意借粮。”
“他愿不愿意借另说,重点是我们一定要借。”
赵光美道:“就对那些灾民说,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怜悯灾民,愿意借粮赈灾。奈何运河年久失修,船只无法北行,需得尽快清淤疏浚,修整加固堤坝。
如此,只要每日在供应足够的饭食米粮,想必灾民们是愿意前去干活的。”
“没错!”
吴廷祚恍然道:“三殿下这是故技重施,再用灾民和道义,敲李重进的竹杠啊!”
“是啊,虽然他不在东京,但这竹杠该敲还是得敲。”
赵光美笑道:“这粮食他要是愿意借,那是求之不得,要是不愿意……无数灾民,天下百姓都在看着。
他李重进一毛不拔,背信弃义,不顾黎民百姓生死,若再起兵反叛……哼哼,恐怕会人人唾弃吧!”
道德绑架!
就是要用这些所谓的道义和民意,把李重进逼迫到一个尴尬境地,进退维谷。
粮食他多半不愿意“借”,若是因此搞臭其名声,于大宋朝廷也是一桩大好事。
吴廷祚连连点头,赵光美小小年纪,头脑如此聪慧,一个灾祸在他手中消弭,反而成为一道无形利器。
修运河可不简单是南粮北运那么简单,倘若李重进真的反了,朝廷大军必然要南征平叛的。
到时候无论是大军南下,还是粮草兵器运输,运河都能派上大用场,提前疏浚修整意义重大。
未雨绸缪,一举数得。
而这些,并非出自于朝廷宰辅,六部九卿,而是出自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口中。
天子有弟如此,大宋何愁不兴?
吴廷祚欣然接受建议,一边飞马奏报赵匡胤,一边着实招募灾民,以工代赈,整修汴水运河。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干饭管饱,还有米粮为薪酬,这等好事对于无家可归的灾民而言吸引力很大。
顷刻之间便吸引了大量灾民,前往汴河堤坝两岸,开始热火朝天干了起来,声势浩大。
看着干劲十足的灾民,赵光美暗暗点头,还有层他并未明言。
等干完了活,这些身强力壮的灾民也是绝好的兵源,受过赵家的恩惠,何愁他们不为大宋卖命。
倘若真是有人故意将灾民引来东京,倒是真该好生感谢。
此情此景,东京城里的朝臣、勋贵们看在眼里,目瞪口呆,还有这等骚操作?
敲完竹杠,拿着我们的粮食去赈灾不说,顺带还把汴水运河给疏浚了,简直是……
骂赵光美?
私下里嘀咕几句可以,公开是不敢的,所以只能是“由衷”佩服。
当然了,没有几个人觉得这是赵光美的主意,十五岁的少年,当个愣头青,急先锋可以。
若说这般运筹帷幄,谋划周全,要么是赵匡胤在背后指点,要么……多半是吴廷祚的手笔。
木已成舟,无可奈何。
再者,疏浚运河对他们也有好处,谁家在淮南,甚至江南没点生意往来呢?
粮商们则慌成一逼,一方面赵光美仍旧挑着上门“借粮”,让他们疲于应付。
另一方面,运河开始整修,李重进要运粮赈灾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南粮北运,东京的粮食一旦充盈,价格必然下跌,囤积居奇也就没了意义。
更何况,刀兵都在朝廷手中,逼急了直接率兵上门“抢粮”,又能徒呼奈何?
这位三殿下年轻,狡猾无赖,行事乖张,什么事做不出来?
他可是皇帝的亲弟弟,太后钟爱的小儿子,谁又能把他怎么样?
是以,即便是某些商贾背后的人物,也不得不掂量掂量。
一家怂了,许多家接二连三地怂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粮商开门营业,东京飞涨的粮价自然逐渐回落,秩序恢复,沸腾和民怨也逐渐平息。
吴廷祚长松一口气,赵光义也是如此,都对赵光美赞誉有加。
杜太后知晓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后,对小儿子连连称赞。她现在坚信,陈桥兵变之夜,赵光美没有说谎。
死去的丈夫梦中点化,让小儿子聪慧长进,为他大哥做辅弼,好让赵家坐稳这如画江山。
赵匡胤是在晋南前线收到的消息,先后看过赵光义的密信与吴廷祚的奏疏后,不由哈哈大笑。
“则平啊,你瞧瞧,朕先前还忧虑万分,没想到朕的三弟一出马,一切烟消云散。”
改朝换代,登基不久,先是兵祸,再是黄河决口,怎么看都不吉利。
随着灾民涌入东京,谣言也随之而起,核心内容就是赵家欺负柴家孤儿寡母,得位不正,这才引得天怒人怨,降下灾祸。
封建时代,天人感应,这些全都成了皇帝的罪过。
又恰逢兵祸灾荒,谣言四起,稍微有人推波助澜,加以利用,便会酿成大祸。
是以赵匡胤忧心如焚,奈何前线战事正胶着,无暇分身太多。
无奈之下,他甚至已经拟写好圣旨,容许调动太仓储粮,先行赈灾。
而这意味着,潞州的战事必须速战速决,而后李重进若是真的起兵叛乱,将没有充足的粮草支持大军出动,无疑将会很被动。
至于具体才做,只能寄希望于宰辅和吴廷祚。
然而几位宰相让他失望了,吴廷祚不负所托,最意想不到的还是三弟赵光美。
用他少年意气,有些耍无赖的招数,成功敲竹杠,解决了粮食与赈灾问题。
平息了流言不说,赵宋皇室还收获了民心,顺带又用灾民疏浚运河,为可能的南征做好准备。
一举多得,意外之喜啊!
“光美,着实让朕惊喜。”赵匡胤脸上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赵普也不免对赵光美刮目相看,连连道:“三殿下小小年纪,有此手段,着实厉害。恭喜官家,有弟如此,如虎添翼啊!”
“是啊,待班师回朝,朕定要重赏三弟。”
赵普笑道:“官家还是先安抚那些朝臣勋贵吧,三殿下这次得罪的人可不少,尽管太后已经宴请各府女眷,安抚人心,但恐怕不少人恨的咬牙切齿呢。”
“哼哼,他们敢?得罪便得罪……光美所为,朕自会为他撑腰。”
赵匡胤道:“朕现在担心的是李重进……光美这般遥相敲竹杠固然是好,可他会不会狗急跳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