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这点事上部

这制度对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赵光义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他对宋朝的大改造。

  第一个措施,就是被世人所诟病的“重文轻武”的恶习。

  或许很多对历史不是很了解的人都认为是赵匡胤开始的习惯。

  的确是赵匡胤开始的,赵匡胤是武将出生,深知武将危害。相反,整日背着孔老夫子文人就容易控制多了,这样难免就重视文人一些。

  只能说“重文“是从赵匡胤这开始,而且其目的是一改唐朝的“重武轻文”策略达到两者均衡的最佳状态。

  赵光义就不同了,他没有军事权,一直在官场混迹,他的周围都是文人,武将在他心中的形象都是嚣张跋扈的大老粗。

  如果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判断抉择事情是很可怕的,况且这个人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属于读书人的幸福大门已经敞开了。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正月,宋太宗当上皇帝两个多月后,就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也没什么,一个考试而已。

  的确是一场考试,一场打破封建社会延续了百年考试制度的考试。

  这次考试与以往的考试有很大不同,具体在这四点。

  第一、录取人超多。准确来说有500人。有人会觉得500人多吗?

  对于现代来说极少,而对古时候的封建社会来说,不是多了,是非常非常多。

  举几个例子:

  赵匡胤开国后举行的第一次考试,录取人数:

  宋太祖在位16年,科举考试举行了15次,最低一次录取人数:6人,最高一次:30人。照这么计算赵光义一次就抵哥哥赵匡胤一辈子了。

  第二,享受的荣誉超高。这500人享受了极高的荣誉。太宗赏赐每人一套新衣服(绿袍靴笏),在开宝寺设宴,宴请全部中举考生。在这些官员离京前往地方任职之时,宋太宗又专门接见,每人赏赐二十万钱,

  第三,起授官职级超高。进士及第后授予的官职应该很低才对,而宋太宗授予新科人员的最初的官职比太祖时平均升了二到三级。照成了刚出来实习的一下子就赶上了老员工这一特殊情况,估摸着那些太祖时期的官员们已经气的喷血了。

  第四,提拔速度超快。官职起点高就够离谱了,就连升职这么重要的事,在这些人面前也形同虚设,升官如同做火箭般,有人在太宗朝就位至宰相级别的。

  这四个“超级”足以让满宋朝的文人欢呼雀跃,歌赵光义的功颂赵光义的德。扩招,包分配,这些奇葩的措施让文人们前赴后继。

  从这以后,赵光义就一发不可收拾。科举就井喷式喷发,而且这种趋势在以后的科举中没有丝毫的收敛。据统计,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至淳化三年(公元992年)16年间,太宗共举行科举考试8次,录取6692人。

  这是一场荒诞的考试吗?至少赵光义不这么认为。

  武将的不受重视导致大量职位空缺,这场考试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稳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考试宋太宗向世人宣布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思想。

  太宗的政策带来的后果不会自负,但也不会迟到,它将延续到后面继任的每一个皇帝身上。

  在他的这个时代,文人最容易当官(且是大官),文人福利最好,文人最有话语权……总之这个时代,是读书人的天堂。

  一个新的时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时代开始了。

  

小说推荐阅读: 穿越瓦罗兰之我的老婆是凯尔海贼之铁铠冥魂进化时代之英雄之力穿越:我在超能世界练武从零开始经营冒险者公会诡艺从名画开始狐鸦小传群星的观察者全职法师之林枫穿书只为磕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