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大宋朝
王朝的诞生肯定伴随着腥风血雨,有不服的,要杀,有反抗的要杀,有异心的要杀。用杀戮来震慑一切。
到了赵匡胤在是有很大改善的,稳住局面办法有很多,并不一定要选择杀戮。
只能说他比以往的皇帝更懂的人心的重要性。
新王朝的诞生就如同那新生婴儿,时刻伴随着夭折的危险。
对于宋朝,有些人是不承认的,不承认就要推翻,这是恒古未变的道理。
其中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就很不服,两人都很早就跟随周太祖郭威打天下了,深受后周的敬重。你赵匡胤算什么东西,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也敢自称为皇帝。
史书上都误导他们全是为了一己私欲反叛,他们不是圣人,私欲肯定是有的,但并不尽然。人也是有良心的,太祖郭威一手提拔他们,太宗待他们也很尊敬,后周的恩情怎么可能忘。如今后周被灭,生为后周臣子,岂有不反之理。
不过由于赵匡胤的怀柔政策,大部分人都已臣服。这也注定了这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公元960年四月,李筠正式举起反宋大旗。
李筠起兵后,三条计策摆在他面前:一是固守险峻的潞泽,待机而动。较之这一保守的计策,还有幕僚闾丘仲提出了更积极的:“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很不幸,李筠没有选择以上意见,采用了一条激流勇进的办法,决定自己亲率三万兵马南下,直捣开封,一举荡平宋朝。
李筠叛乱的消息传到开封后,宋太祖赵匡胤没有惊慌失措,一切都在意料之。他冷静的分析了形式,做出了他的安排。
命弟弟赵光义为大内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驻守和阳。
赵匡胤的安排是有着深谋远虑的,赵光义控制近卫军,不会发生大的变故,韩令坤驻和阳,进可攻李,退可防京城变故,假如这次阀李失败,还可占据和阳以东的地区,东山再起。
赵匡胤在此时俨然已经成为了杰出的军事家,充分继承了郭威的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五月二十九日,宋军和李筠的决战开始,双方经过激烈的交战,以李筠大败而溃而告终。
李筠带领余下的人退守泽州承城,泽州很下,城防却异常坚固。宋军连续攻打十几天岿然不动。
决定宋朝生死存亡的不是小小的泽州,而是时间。
周围的其他节度使正虎视眈眈的看着,赵匡胤如攻久攻不下,待到人困马乏之时,大大小小的节度使便会一哄而上,把他彻底撕碎。
宋朝的攻势愈发凶猛,赵匡胤恨起久攻不下,召开军事会议,商量对策。
勇将马全义申请组织敢死队。马全义带领敢死队员冒着密密麻麻的箭矢,滚木,途中胳膊被射中,遍体殷红。充分发挥了夏侯惇受伤不下火线的精神,继续顽强拼搏。赵匡胤见状也顾不得皇帝身份,一马当先,紧随其后。见皇帝已经冲进去了,士兵无不奋勇当先。泽州城被攻破,李筠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
历时64天,终于平定李筠叛乱。赵匡胤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老对手李重进了。
李重进一直在韬光养晦,属于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那种人。
赵匡胤害怕自己同李筠交战时,李重进来相助,使了一招缓兵之计,他收买了李重进亲信崔守珣,让他劝说李重进“稍缓其谋,养威持重“,并赐免死铁卷。
李重进就这样被一个奸细所迷惑,丧失了宝贵的机会,眼睁睁看着李筠挨打。
九月二十二日,赵匡胤御驾亲征兵锋直指李重进老巢扬州。
扬州地势开阔,没有任何屏障,且都是原来南唐的臣民,自然不会跟着李重进去送死。
扬州攻破之际,有人劝杀掉那小人,李重进万念俱灰,说道:“我今天全组都要赴火而死,杀他有何用!“说万,就自焚而死。
李重进同谋百余人和全族被屠尽。
什么时候不该杀,什么时候该杀尽。赵匡胤比谁都清楚。
二李的叛乱都已平定,对风雨飘摇的大宋政权极其重要。自此周围的大大小小节度使只能窝在家里,老老实实的接受宋王朝的统治。
不过,同样是节度使出生的赵匡胤深知其中的危害,可不会让他们就这么安安稳稳的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