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忠老臣徐翁拜师,憨武夫朱珍送画(1/3)
是夜,李晔仍然为朝臣致仕的事苦思冥想,难以入眠。
“皇上,皇上。”小太监轻声唤道,“户部尚书孙偓孙大人求见。”
“哦?”李晔的思绪一下子收了回来,“孙尚书,让他进来吧。”
“臣孙偓叩见皇上,深夜打扰,臣有不胜惶恐。”
“孙大人深夜前来,所为何事啊?”李晔淡淡地问道。
“老臣为官三十余年,先帝待臣有知遇之恩。然臣才疏学浅,数十年来未能报先帝之恩于万一,不禁深以为恨。陛下登基不久,便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自强图存。揆文奋武,四征不庭。臣等感佩不已,虽说即将远离朝堂,心有不舍,但大多数臣工和老臣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们希望大唐能在您的治理下走向振兴!”
说罢,孙偓从朝袖中掏出了一份长长的奏疏:“这是老臣会同其他三十六位三品以上臣工共同草拟的一点治天下的意见,算是臣等最后的心意了。”
这番话让李晔似曾相识。他挥了挥手,让太监把奏疏呈上来。
只见,数十页的奏疏上,写满了吏治、漕运、河道、军务、藩镇等大大小小数十条意见,看得出,每一条都是这些老臣们呕心沥血数十年的结晶。
李晔有些感动,虽然他曾对这些高高在上的老夫子们没有太多好感,但这次的临别赠言真的让他感动了。
“孙大人几十年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朕不会忘记,天下,也不会忘记。”
“有皇上的话,老臣死也瞑目了。”孙偓有些哽咽地说道。
“孙大人,您年事已高,回乡后一定要保重身体啊!”李晔起身宽慰道。
“谢陛下关怀,老臣谨记。”孙偓眼含着热泪说道。
“时辰不早了,孙大人跪安吧。”李晔轻声道,眼神里多了几丝不舍。
“老臣告退,陛下,保重。”一字一句,仿佛一个老者同这个时代做最后的告别,孙偓的话深深的印在了李晔心中。
在看完了奏疏后,李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抬头望,天已经蒙蒙亮了。
李晔起身伸了一个懒腰,对身旁的小太监道,“更衣,咱们到街上看看。”
“诺。”
洛阳的街市上,马车萧萧地驶过,载着还乡的老臣们离开京城,驶往乡下。
站在城楼上,李晔不知如何说出他此刻内心的所思所想。
望着渐行渐远的车队,这一刻,李晔感觉仿佛是自己亲手肢解了大唐,但李晔不后悔这样的决定,对于他们,是放生,对于自己,是赎罪。此时李晔的心里五味杂陈,但愿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对的。
“皇上,太妃请您回宫。”
“皇上,皇上……”
“哦……朕走神了,出什么事了?”
“皇上,太妃,太妃不行了!”
清宁宫内,萧杀的气氛弥漫着简陋的宫舍,窗外鸣叫的乌鸦预示着将要有大事发生。
“母妃,您,您怎么了?”李晔俯身握住郭太妃的手,却发现此时老太妃的手已如干枯的朽木一般,苍白如纸,毫无血色。
“皇,皇上……”老太妃睁开眼睛,目光迷离地看着李晔,喉咙艰难地颤抖着,“皇上,我,不行了,承蒙你叫了我二十年的娘,老身知足了,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母亲?”
“只是,有一桩事,求皇上,答应老身……”
“母亲,您说,您说。”李晔跪在床边,泣不成声地看着这位将死的太妃道,“只要儿子能办到,一定,一定!”
“皇上,我要葬到简陵去,老身要和先帝埋在一起,那,安全!”老太妃一字一句地说道,目光渐渐发散,握住李晔的手也慢慢松开,缓缓地从床边滑落,在李晔的注视下,老太妃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母亲!!!”窗外的乌鸦惊叫着飞起,清宁宫内,皇族和宫人们跪作一团。
三年后
“慢点,哎,荭儿,慢点儿。”皇后在一旁宠溺地唤着。
青青的草地上,一个小身影在一大帮宫人的簇拥下欢快地跑着。
“这女孩是?”翰林学士胡三远远地问道。
“这个孩子就是圣上和何皇后的第一个女儿,长公主,李荭。”徐彦若道。
“陛下快看,荭儿多聪明啊。”何皇后欣慰地指着远处奔跑的女儿说道。
“是啊,荭儿像朕,喜欢动。”李晔说道,嘴角露出自豪的微笑。
“荭儿这么漂亮,陛下说,随谁啊?”何孔雀微翘嘴角,志在必得地问道。
“当然像咱俩啊,小公主是咱们俩合作的产物啊。”皇帝轻抿嘴唇,坏坏地笑道。
“哼,我是问陛下荭儿的漂亮随谁。”何孔雀有些不依不饶地继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