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吕道长迷心炼丹,红献女躬身求赏(1/3)
两个月后,治水有功徐彦若回到朝廷,被重新任命为太子西席,也就是未来的帝师。
奇怪的是,朝中众大臣却无一人到徐府祝贺。一向与徐彦若不合的朱全忠却一反常态,差人送去了一份贺礼。
这日,趁着皇帝和皇后去白马寺烧香的间隙独自来到宫中漫步。
三岁的小公主一人留在宫中,恰巧碰到了散步至此的朱全忠。
“这里不能进。”一个稚嫩的声音说道。
“哦?你知道我是谁吗?”朱全忠回头望向小姑娘,“好秀丽的孩子啊。”一望之下,朱全忠竟起了几分怜爱之心,捋了捋胡子,问道“小姑娘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我叫李荭,你叫什么?”小女孩稚嫩的眼睛望着他。
“李荭,嗯,好名字,你不认识我,我可认识你。”朱全忠笑着说。
“你怎么认识我的?”
“你是,大唐的平原公主,对不对?”
“你怎么知道的?”小公主不可思议地瞪大了眼睛。
“我听你父亲说的啊,在大唐,谁会不知道平原公主的名字啊。”朱全忠笑着俯身抱起小公主,怜惜地蹭着小公主粉嫩的小脸蛋。
“啊,我不要你抱,不要你抱!”公主挣扎道。
附近的宫女听到了喊叫,赶忙从大殿里面跑出来,高声喊道:“大胆,放开公主!”
朱全忠理都没理她,任凭宫女喊叫,还是微笑着抱着公主,一双铁手不住地捏弄着小公主粉嫩的脸庞。
宫女灵机一动,忽然大喊了一声:“皇上来了!”
朱全忠猛地一惊,立刻放开公主,匍匐跪在地上,小公主瞪了他一眼,气鼓鼓地趁机溜走了。
可过了半晌,也没动静,朱全忠抬头,望着空空如也的台阶,方知自己被骗了,苦笑一声,悻悻地离去了。
很快,几名小皇子已经开始上学了。
太子东宫内,徐彦若正在给几个皇子讲《论语》。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唯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聪明的士大夫与愚蠢的百姓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徐彦若接着说道:“太子,您以为呢?”
只见太子李柷好像完全没有听到似的,有些痴痴地看着远处的宫女发呆,口中的不时流出哈喇子。
徐彦若有些生气了,大声说道:“太子!老臣在授课。”
“啊?……阿依,阿依……”太子被吓了一跳,口中嘟囔着,睁大了眼睛望着徐彦若,焉然一个痴儿。
徐彦若失望地摇摇头,这时候,坐在后排的德王李裕忽然站起身,说道:“师傅这话似有不妥,学生认为这是孔子在说有教无类,即聪明人和蠢笨人应用不同的授课方法来对待。”
“哦,何以见得?”
“儒家的先哲们在对待庶民百姓上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气势,否则,孟子也不会说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了。”李裕答道。
“恩,孺子可教也。”徐彦若点点头,目光炯炯有神地看着李裕。心中暗暗神伤,这才是我大唐皇室接班人该有的样子,只可惜德王李裕不是嫡生,不能继承我大唐的基业啊。
孩子们慢慢长大,皇帝却日渐衰老。
半夜,李晔放下最后一叠公文,长长地伸了一个懒腰。茫然地四下望去,整个皇宫如此的安静。
“万岁爷,您总是忙到三更,可要注意龙体啊。”太监刘季述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皇帝似听非听地点点头,道:“季述,最近京城有什么新鲜事吗?”
“回陛下,有。说的是,北城来了一个游方的术士,会吐火,能仙人指路,水上莲花什么的,传的可神了。”刘季述道。
“哼,你呀,和当年的张居翰一样,信口开河。这类旁门左道的异人多了,朕不感兴趣。”皇帝说。
“说的是呢,可这术士最神的还不是这些,据说,他已经活了两百多岁了。”刘季述道。
“两百多岁?那岂不是比我大唐的玄宗爷都要年长?怎么可能?”李晔不屑地说道。
“千真万确,听人讲,他的生身关碟上清楚地记载他活了两百岁,县志书上也有记载。”刘季述认真地说道。
“哦?”李晔疲惫的双眼顿时放光,对此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哪天,你给朕招进宫来。”
“诺。”刘季述点头应道。
三日后,那位被刘季述吹得神乎其神的术士如约被召进了皇宫。
“草民吕洞宾奉召觐见,吾皇万岁!”术士匍匐在地上说道。
“吕道长,久闻大名啊,不知道是否如市井传闻那般神奇。”李晔缓缓地挥挥手,“平身吧,赐座。”
“谢陛下!”吕洞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