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千秋圣寿宴千叟(1/3)
几年过去了,大唐皇帝李晔已年近四旬,登基也已近满十六年。
躬逢喜事,普天同庆。内侍省开始谋划在皇帝三十七岁生诞之际在洛城殿举行千叟大宴,宴请多年来为大唐江山社稷立下功劳的元勋老臣。
安排好宴会日期,亲自撰写的请柬也发了出去,李晔心情大好,不知不觉间漫步到了韩贵妃的寝宫。
“啊,都给我出去!出去!”尖利的叫声回荡在沉秀宫内。
“是韩妃在闹?”李晔问。
宫女奴婢跪满一地,却没人敢应声。
“德王在哪里?”李晔接着问。
“回陛下,小王爷在他的书房里看书呢。”一个奴婢颤巍巍地答道。
“好,带路,去看看。”李晔道。
书房内,德王李裕正认真读着一本《论语注疏》,此刻的他仿佛完全回绝了外面的喧闹,正忘我地浸润在往圣先哲的文山书海里。
好久,李裕才发觉到站在身后的父亲,赶忙跪下行礼,“儿臣不知父皇驾到,恭请皇上圣安。”
“起来吧。”李晔道。
“谢父皇。”李裕起身恭立。
“朕看你用功的样子,就想起了朕的小时候,你皇爷爷那时也是这样关注朕的功课,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李晔说着,用手轻抚李裕的肩头。
德王李裕像是触了电一般,睁大了眼睛,下意识地低下了脑袋。
“最近,在读什么书啊?”李晔问。
“回父皇,儿臣最近在读《论语》。”李裕答道。
“嗯,读书要精益求精,但也不可死钻牛角尖,要注意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李晔的每个字都像鼓槌一般,深深地触动了儿子的心。
“儿臣记住了,谢父皇挂怀。”李裕声音略带颤抖地道。
“好了,不打扰你用功了,朕走了。”皇帝起身离开,出门前还不忘示意李裕止步。
“儿,儿臣恭送父皇。”李裕眼含着泪,长跪恭送。从没有得到过母爱的他,如今等来了久违的父爱。
多年来,他拼命用功,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引起父皇的关注,向父亲证明自己的才能。平时在宫里,除了宫女红袖,再也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好像自己生下来就是多余的,如今,父皇的一句关切的问话,足够温暖他很多年了。
千叟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宫内也变得张灯结彩起来。据悉,皇帝要宴请一千位功臣勋贵以及和自己同龄的老人与多年相伴左右的贴心下属。
街谈巷议早已把这次的千叟大宴当做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听说很多年过半百的老臣早早就准备好迎接参加千叟宴的请柬,结果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最后才得知名单上没有自己,羞愤跳楼。
“哎,皇帝老爷子这招厉害啊,叫那些勋贵老臣们互相攀比,明争暗斗,实际上是削弱了功臣们的势力,为将来太子铺路啊。”客栈里打尖的路人甲道。
“谁说呢,知道吗,我听说现在一张千叟宴的请柬已经炒到七千两银子了,听说名单都掌握在梁王朱全忠手里,哎,又能趁机捞一大把啊。”路人乙说。
“嘘,慎言!”路人甲左右旁顾,小声地道,“哎,为了一张请柬,至于吗?”
“至于吗?当然了,这可是皇帝老子三十七岁圣寿啊。能参加这次宴会,是对自己一辈子功勋的肯定啊。那些勋贵老臣们,谁不想青史留名?”路人乙道。
一旁,店主阮老爹一边擦着桌子,一边面无表情地听这些人风言风语。
几日来,客栈里到处充斥了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人们数着日子,等着,盼着,终于,千叟宴开始了……
灯火辉煌的大殿上,高朋满座,群贤毕至,两侧香炉叠翠,檀烟缭绕,四十八盏宫灯把大殿照射得一片明亮!大殿的廊柱上挂满了大红色的彩带,老臣们依次入席,推杯换盏。
鼓乐声起,皇后亲自安排的孔雀舞徐徐开演,十几名妙龄女郎挥舞着孔雀羽毛编织的裙摆款款步入大殿,随着鼓点声舞动了起来。
一曲梦幻般的开场舞过后,徐彦若带领着群臣一同起身向皇帝陛下敬酒。
皇帝起身一一回敬,推杯换盏,一饮而尽,并无稍许不适。
老臣们见皇帝龙筋虎骨,圣体强健,纷纷感动地落泪。这么多年了,大家对皇帝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君臣之情,正所谓君父君父,如君如父。老臣们从心底里希望皇帝圣体康健,益寿延年。
早已归养多年的老臣韦昭度在侍女的搀扶下起身,代表一众致仕臣工向皇帝敬酒。
李晔赶忙走过来,眼含着泪花,抓住韦昭度的手说:“哎,昭度,坐,坐下说。朕记得,你的腿有伤,这条胳膊,是在招抚川蜀时弄坏的吧,哎,这么多年,苦了你啊!”
“老臣肝脑涂地-->>